您的位置:首页 >古玩 >

河南戏曲大平调「戏曲四平调」

时间:2023-01-18 17:49:16 来源:小周周有话说

大家好,河南戏曲大平调「戏曲四平调」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濮阳市是河南省的省辖市,地处河南省的北部偏东,与河北省山东省相连,是中华文明发源地之一,境内有颛顼升天处、戚城、蚌壳龙、春秋时期诸侯会盟台、澶渊之盟碑等遗址。境内民风淳朴,传统文化厚重,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提供了天然的土壤和环境。至 2014 年 12 月底,濮阳市已有 7 个项目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9个项目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濮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共有 7 项,具体项目如下:

大平调

大平调是濮阳市的一个古老剧种,产生于明朝,主要流行于濮阳及其周边地区,深受当地老百姓的喜爱。八十年代《包公碑》赴京演出,引起轰动。

大弦戏

大弦戏在濮阳境内已流传1000多年的古老戏种。大弦戏也被称之为“弦子戏”和“弦戏”,具有悠久历史,同时也是一个非常稀缺的曲牌剧种。在豫北、冀南以及鲁西等地区比较盛行。大弦戏起源是在唐代宫廷音乐,主要演唱的为唐宋大曲,演唱中应用的乐曲主要为锡笛,再加上笙、尖子号、四大扇、三弦实施配奏,不但可以丝竹轻曼,同时也可以排山倒海,极具艺术特色。

目连戏

目连戏是存在于濮阳北部地区民间的原始古老的戏种。目连戏传承人贺永波、张国亮、张相超、张自权被命名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他们介绍目连戏表演方式独特,汇集了民间多种杂耍表演艺术,穿越时空,表达了民间对善良美好的追求,和对邪恶的憎恨,其代表剧目是《五鬼拿刘氏》。

四平调

四平调是深藏于濮阳东北地区的又一古老戏种。我国清代著名画家、八大山人之一、范县县令郑板桥十分喜欢观看四平调。。四平调传承人王守达等被命名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在文革时期成为全国保留的唯一的四平调剧团。

清丰柳子戏

自元朝以来,清丰柳子戏是流行于清丰县及其周边地区的一个古老戏种,清丰柳子戏传承人杨香玉、常银良、王庆田。该剧又称“百调子”、“柳子腔”, 既有古朴苍劲、激昂挺拔的《调子》,又有九腔十八调、活泼抒情的《一江风》;因此,有音域复杂、不易传承的特征。是濒临失传、急需保护的古老戏种。

罗卷戏

罗卷戏是流行于濮阳范县民间的古老戏剧,群众参与性强,当地群众人人会表演、个个会唱戏,自发的组织表演班子,表演道具就地取材,走街串巷、逢集逢会进行演出,丰富了当地群众的文化生活,自唐朝以来,罗卷戏在民间传承连绵不断,形成了曲牌的多源性特征。

东北庄杂技

东北庄杂技起源于夏朝,关于其历史资料的查询可以到元末明初。2001 年 10 月,我国杂技家协会把东北庄村和河北吴桥均命名为 “杂技之乡”,在世界上将这两个地区誉为是中国杂技“南北两故里”。其中东北庄杂技的历史发展时间较长,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文化价值主要为:东北庄杂技在清朝光绪年间具有繁荣发展,东北庄乔治清曾经多次奉命带着“乔家班”到国外演出,其中包括日本、菲律宾、印度以及拿来西亚等等 20 多个国家,不但促进了当时中外友好交流,同时也进一步提高了其历史文化价值;东北庄杂技的特点主要为民间性及群众性较强,不管是男女老少均喜欢学杂技,喜欢练杂技,从而进一步促进东北庄杂技品牌建设,同时在我国及世界上均得到热烈欢迎。


濮阳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濮阳市共有 19 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体内容如下:

帝舜传说

史书对舜的活动有很多记载。《史记》载:“舜,冀州之人。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就时于负夏。”《风土记》载:“舜东夷人也,生姚墟。”帝舜出生并生活于濮阳境内,当地流传着帝舜的许多传说。这些传说涉及到我国上古时期政治、经济、社会和生活等方面,为我们研究上古时期的中华文明提供了参考资料。

茂家红酒酿制技艺

茂家红酒原产于山西省泽州府高邑县西沟村,后随王氏迁到濮阳县清河头。乾隆某年,河南开州一带疾病流行,为解救民众疾苦,状元红酒制作工艺复杂独特,酿制需经过中药材与纯高梁白酒浸泡,经过高温蒸煮等 20 多道工序。常饮此酒,可养气补血,健脾和胃,解表散寒,祛风镇痛,醒神明目。

清丰孝道故事

在我国隋朝时期,清丰县时称顿丘,在顿丘南街有一个叫张清丰的人,对父母非常孝敬,辛苦劳动,尽守孝道。张清丰的孝道事迹,当地县令上报朝廷,当时的隋炀帝十分赞扬张清丰的孝道事迹,亲手书写了“孝子故里”匾额,并下诏把顿丘县改为清丰县。据《清丰县•人物志》记载:“张清丰,隋朝顿丘人,一世清贫,终生操开店房,打烧饼之业。但他善事双亲,孝行为远近敬仰。”其故事传承至今已有 1400 余年。

清丰取县名以来,治所、县域和归属历朝有所变化,唯其名一直沿用至今。在清丰人眼里,张清丰是土生土长的楷模,是孝道之乡的代表,其孝道故事在当地更是广泛流传。张清丰孝道故事历经 1400 余年的口述传承,目前代表性传承人有唐孝方、韩惊波。

聂氏麦秆画

聂氏麦秆画属中原古老的传统工艺,它以小麦为基本原料,利用其本身的自然光泽和质地,经过熏、蒸、烫、漂等复杂工序,制作出一幅幅象征吉祥、祝福的艺术珍品。聂氏麦秆画不仅在濮阳地区受到欢迎,还远销北京、天津、杭州、新加坡、日本、美国、俄罗斯等。聂氏麦秆画制作精细入微,富含情趣和神韵,绘仙女,姿态嫣然、眉目含情;聂氏麦秆画系聂家世代相传,源于明朝宣德年间,当时聂家已从事麦秆画制作生意。聂氏麦秆画传承人聂远征已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清丰彩灯

宋朝元丰年间,清丰彩灯开始出现,技术性强,图案精美,生动形象,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清丰彩灯经历了几代人的传承和发展,至第四代黄东记,彩灯制作日臻成熟。他对彩灯制作工艺进行了不断探索和大胆创新,赋予了清丰彩灯鲜明的时代特征。

杨韩村唱秧歌

杨韩村唱秧歌主要是在冀鲁豫三省交界及周边地区盛行,杨韩村唱秧歌出现在唐代,在明朝时期得到发展,到目前为止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

五彩纸龙

清丰五彩纸龙源于宋朝元丰年间,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其形态庞大,雍容华贵,气势壮观。舞龙套路丰富多彩,形成了独特的表演风格,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1983年,清丰县南街村重建了舞龙队,组织老艺人按照传统工艺,制作出 50 米、100 米长的五彩纸龙,由传统的彩绘龙鳞改为彩纸剪贴龙鳞,使五彩纸龙更加威武壮观。多年来,五彩纸龙应邀先后赴北京、山东、安徽等地参加演出。

狮龙斗蛛舞

狮龙斗蛛舞集舞狮、舞龙、舞蜘蛛为一体,趣味性强,寓教于乐,深受群众欢迎,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和艺术研究价值,对于我国古代舞蹈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参考资料。近年来,狮龙斗蛛舞还多次受邀赴外地参加演出和艺术交流活动,在省、市各类艺术大赛中获得多个奖项。

铁花火龙

清丰铁花火龙又称“铁火龙”, 源于唐宋,兴于明,流行于河南、山东、河北等地区。铁花火龙制作工艺严谨,铁水冶炼原料配比精确,把铁和九种原料溶在特制的溶炉内,加热至 1700℃的铁水,由演员带上防烫面具,向高空拍打成铁花。20 多名舞龙队员赤着上身,在金光闪闪的铁花下,舞着两条金龙上下翻飞,观众看了无不叫好称绝。铁花火龙表演阵容强大,与绚丽铁花相互映衬,烘托了节日气氛。1983 年以来,铁花火龙多次应邀赴省内外参加文艺赛事和庆典活动,为弘扬民间文化艺术做出了贡献。

南乐西街龙舞

南乐西街龙舞,民间俗称“玩龙”,自明代嘉靖年间传入南乐,至今已有 400 多年的历史。龙舞内容为一蛛精作怪,赤龙、青龙共擒一蛛,寓意龙能镇妖捉怪,驱瘟避邪。该龙舞以古朴刚劲之风见长,龙头重 18 公斤,龙身长 24 米,造型雄伟庄重。表演风格尽显梁山、燕赵遗风,舞动时龙身灯火通明,目若巨电,摇头摆尾,吞云吐雾,在雄浑的鼓号声中,巨龙时钻、时缠、时跳、时绕,尽显 18 般功夫,龙出海、翻、腾、盘龙等 60 多种动作套路一气呵成,使人眼花缭乱。

南乐五腔调

南乐五腔调形成于清末光绪年间,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是以“落腔”为基础演变而来的一种新兴地方剧种。 1905 年,百尺村张平欣艺人结合“落腔”、“二夹弦”、“河北梆子”、“京剧”、“乱弹”五种戏的唱腔和舞台艺术,形成了与“四股弦”截然不同的戏曲流派,自称“五腔调”。南乐五腔调现存新老剧目 300 余部,主要剧目有《打金枝》、《斩秦琼》、《狸猫换太子》、《火烧东宫》等 30 余部。其唱腔优美动听,以真嗓吐字,假嗓甩腔,舒展奔放、铿锵有力。表演生动活泼、通俗易懂、亲切朴实,颇受群众欢迎。

大罗戏

大罗戏行腔时缠绵悱恻。大罗戏的音乐分文武二类,格调奔放、高亢、粗犷。特别是武乐,凡武将出场、元帅升帐、两军对垒、开打撕杀等场面,大笛、锣、笙、四大扇、尖子号以及海螺大小响器一起使用,气势恢弘,雄壮激烈。由于武乐气势磅礴,大罗戏常以袍带、靠架戏为主要剧目,如《杨景征南》、《临潼关》、《真假秦琼》等。

枣梆

在清朝中期,随着人口的迁移,枣梆有山西上党地区迁到濮阳台前县,并流传至今,被当地人戏称为河南的山西梆子。它具有山西梆人的特点,又融入了当地戏曲的元素,形成了独特的剧种。深受当地百姓的喜爱。

清丰梅花拳

清丰梅花拳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中华武术最古老的拳派。清康熙年间,四代拳师孟有德、邹志刚将梅花拳传到了清丰西北的雷家村,并在此建立了第一个梅花拳场。梅花拳在清丰经历了近四百年的传承与发展,已形成一种独具特色的拳派。清丰梅花拳十辈拳师雷国禹、雷登云、张朝焕,把梅花拳陆续发展到三省一市十三县,至今已传至十五代。雷家村梅花拳弟子名人辈出,代代不衰。

王五辈壮馍制作工艺

王五辈壮馍制作工艺世代相传,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丰富了当地人民的餐饮文化。

仓颉庙会

仓颉庙会,历史悠久,据仓颉庙碑刻及有关史籍记载,仓颉庙始建于东汉永兴二年(公元 154 年),庙会随庙而成,相传仓颉生于农历正月二十四日,这一天便成为庙会日。仓颉庙会主要分布在豫北、冀南一带,从东汉开始集体传承至今。

世医堂中医外科

世医堂祖传秘方经过长期临床实验,安全有效,无副作用,疗效明显,其治疗方法在周边广大农村和城镇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在当地具有较大影响。

义兴长小磨香油

清丰县义兴长小磨香油源于清朝咸丰年间,世代传承发展,至今已有一百五十多年的历史。其制作工艺为纯手工磨制,取芝麻之精华,采用祖传技艺,石磨压榨。产品色泽红润,香味纯正,含有丰富的亚油酸,是人类必不缺少的绿色食品。清丰县义兴长小磨香油不仅在当地颇受欢迎,还远销安阳、郑州、河北、山东等地。

五花营狮子舞

五花营狮子舞经过漫长的发展,逐渐形成其独特的风格,它的主要特点主要是故事性明显,将整个故事融入到舞狮中,依照故事剧情进行动作表演变化。整场演出体现了一种气贯山河的磅礴气势。

感恩相遇,承蒙厚爱,我是小周周,喜欢请关注,咱们下一篇文章见!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