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作品:于希宁玉兰图
大家好,佛教墙壁画「壁画佛像」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佛教,对我来说有一种魔力,让我敬畏。每年,我都会带着老公和儿子一起到寺庙走一遭,每当此时,感觉烦躁的内心得到了安宁,我想,我与佛有缘。这一切可能又起源于我的姥姥。
姥姥信佛,吃半斋,每逢初一十五都会包饺子供奉。还在颇具年代感的香炉里,点上香,香气飘飘、烟雾缭绕,安静又安宁。
姥姥会念各种各样的佛,吃饭之前念、烧香的时候念、甚至就连睡觉的时候都会念上吹灯佛,其实小时候我也会的,鹦鹉学舌般感觉很新奇,只不过,现在早已记不起来,只是在内心深处还一直留有印象。(在这里解释一下,我这里说的念佛,指的是念经。)
印象里,姥姥村的村口还有一座大庙,庙门很高、庙堂里是掉色的壁画,依稀的记忆随着时间的流逝却终究还在,我想:我与佛有缘,也因为结缘这本书《湄公河次区域南传上座部佛教壁画艺术研究》,让我对心中神秘的佛教和湄公河次区域南传上座部佛教壁画艺术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
《湄公河次区域南传上座部佛教壁画艺术研究》是一本研究湄公河次区域南传上座部佛教壁画艺术历史及发展、演变概况的图文著作。
本书的研究的区域是:从中南半岛湄公河次区域地区所属六个国家,包括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四个国家和中国云南(西双版纳、德宏州 等)。
本书从社会结构、地理环境和文化圈等角度综合划定了研究范围,内容涵盖了大湄公河次区域南传上座部佛教壁画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佛教史概况,各国各地南传上座部佛教壁画内容与艺术特色研究,南传上座部佛教壁画风格演变等。
佛教,产生于印度,公元7世纪后,佛教在印度逐渐衰败后,在东方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的的三大语系佛教,即汉语系佛教、藏语佛教、巴利语佛教。巴利语佛教,也就是南传上座佛教,主要集中在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和我家境内滇西南地区。壁画作为南传上座佛教特有的建筑装饰绘画,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形式。它以宣传佛教教义和社会风俗为主,促进了民族融合和文化的发展,起到国际文化、艺术、经济的纽带作用。
时至今日,佛教在泰国的地位依然不可撼动,在我国逐渐趋于平和,柬埔寨我吴哥窟依旧是人们心心念念向往的地方,缅甸和老挝也让人们对佛教壁画有了更深层次的认知。
本书的内容很多,在这里我就简单介绍一下泰国南传上座部佛教壁画的几个时期:
公元10世纪以前的壁画,特点为壁画色彩浓郁、对比强烈,菩萨头戴花冠,眉眼细长,双眼低垂,上身裸露,身躯呈S形,手持花朵,姿态优雅。但是,很遗憾,因战争损毁或者受潮发霉,并没有完整保存下来的作品。
兰那泰王朝时期的壁画:泰国北部早期壁画唯一幸存下来的是清迈乌通寺,残留的壁画面积并不大,主要内容涉及佛生本经和印度神话。这个时期壁画的特点是:每排佛陀之间用装饰线分隔,颜色以暖色调为主。
素可泰王朝时期的壁画:汲取斯里兰卡石窟壁画为“参照对象”的同时,融入本民族特色和地域特征,形成自己独有的风格。特点为形体优美及线条流畅,表现高尚超然的性质。很遗憾,这个时期留存下来的壁画很少,留下来保存较好的是石刻浮雕型壁画。
后来还经历了阿瑜陀耶王朝时期的壁画、曼谷王朝时期的壁画、19世纪时期的兰那壁画、独树一帜的泰国东北部壁画一共7个时期的发展,才形成今天我们看到的泰国壁画。
在这里我还有跟大家分享一个很扎心的小常识:为什么壁画佛教故事通常画在戒堂的内壁和外墙上 ?
这种现象在泰国东北部比较常见 ,在当地,当一个村落建成之后 都要建一个作为他们的宗教、社区、教育中心的佛寺。但不是每个佛寺都有戒糖 只有级别较高的中心佛寺才有戒堂 。
戒堂是佛寺中储藏佛经、受戒、商议有关佛教事宜和学习戒律的地方。
戒堂,有着精美绘制和雕刻的门窗,通过戒堂山墙屋檐下的外围走廊,可以看到延绵的壁画正对主门的入口,楼梯两侧有纳加和辛哈的神像守护,纳加和辛哈是神话的神兽。
戒堂是佛寺中最小的建筑,是极为神圣的空间,女性不能进入其中。为此,壁画故事通常画在戒堂的内壁和外墙上,为了让识字不多又不能进入戒堂的妇女,也能通过外墙的壁画受到佛法启迪和教育。
女性的地位低下,是自古以来的一个社会现象,作为女性的我,很庆幸自己能生在新时代的中国。不管您是否信奉佛教,壁画的神秘和唯美,都会吸引您的眼球和好奇心。
《湄公河次区域南传上座部佛教壁画艺术研究》作者王艳琦,致力于东南亚美术、当代视觉传达设计与传统民族民间艺术结合方面的研究。本书可供相关领域教师、研究人员、学生参考,对此领域感兴趣的朋友,期待您的阅读。
遇见就有缘,感恩遇见,感恩佛教壁画里的故事,感恩您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