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书画鉴定专家
大家好,专精特新小巨人第一批「首批专精特新小巨人」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光明日报记者 苏雁
日前,记者来到江苏省江阴江化微电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研发部部长徐杨正在实验室忙碌。
“10.5代平板显示剥离液技术顺利完成产品研发,已进入客户测试阶段。”徐杨告诉记者,10.5代线是目前全球最高世代、规模最大的液晶屏生产线,此次如果产品导入成功,将助力我国平板显示企业打破美国垄断、进入国产化阶段。
徐杨所在的江化微公司常年保持着超过50人的核心研发团队,占公司总人数的15%。截至2021年半年报,公司拥有86项专利,其中36项为发明专利,基本实现了“研发一代、产业化一代、销售一代”的预期,彰显了人才对企业创新的贡献度。
日前,工信部公布第三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包括江化微在内的172家江苏企业入选。截至目前,江苏共培育创建285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单项冠军企业包括冠军产品104家,数量居全国前列。坚持创新,舍得创新,重视以人才为基石的技术攻关、创新发展,是江苏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共性。
专注,走在细分行业前列
十多年前,苏州纳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江必旺辞去国外的高薪工作,回国创业,专注于纳米微球的技术研究。如今,其公司已成为世界上少数几家可以规模化制备无机和有机高性能纳米微球材料的公司之一,主要产品打破了生物医药及平板显示等领域关键材料长期由国外厂商垄断的格局,与上百家大型知名药企形成合作关系,降低国内医药成本,助力关键材料进口替代。2020年,公司被评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纳微的成功秘诀在于‘专注’。我们一旦决定涉足一个领域,就会一直坚持做下去,3年不成就5年,5年不成就10年。”江必旺说。回国后,他本可以去做更快获得经济效益的项目,但他深知,那些短平快的项目只是把国外的产品拿回来卖,无法改变国内市场被国外企业垄断的现状,即便企业能够做得很大,也仍然处于任人宰割的地位。
梳理江苏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发展脉络,呈现出3个特点,即长期专注主业、成长性好、创新能力强。这些企业专注细分领域均在10年以上。近百家企业的主导产品在细分领域国内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一,或国际市场占有率排名前三。
在2019年工信部公布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中,南通如皋的3家企业——星球石墨、万达特种轴承、明德玩具入选。
“万达特种轴承一直实施‘专业化、精益化、特殊化、差异化’战略,自1989年率先研发生产叉车门架滚动轴承填补国内空白以来,始终专注这一细分行业,深耕细作30年,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公司董事长徐群生介绍,如今,世界20强叉车企业都装上了万达轴承。
专注“窄而深”,“小块头”练就“独门功夫”。明德玩具专注地垫制作10多年,将一张不起眼的地垫,做出了拥有3D、阻燃、抗菌等多种特殊功能的拳头产品;星球石墨埋头石墨设备制造30多年,将简单的石墨配件组合成技术含量更高的系统设备。它们在成立之初,都是不起眼的中小微企业,却在数十年如一日对产品精益求精的打磨中,成长为行业细分领域的“单打冠军”。
“三流企业卖产品,二流企业卖技术,一流企业定标准。”明德玩具公司董事长潘炜认为,只有制定技术标准,才能掌握行业“话语权”。2018年10月,明德玩具牵头制定国内《儿童地垫安全要求》团体标准,升级多数指标,向国际看齐。星球石墨主导或参与制定国家标准6项、行业标准4项,目前正积极参与石墨设备国际标准制定。万达特种轴承作为国内叉车专用轴承领域的领跑者,先后多次主导行业标准的起草和制订工作。
创新,抢占技术和市场制高点
在现行国内外形势下,传统制造业的利润一般在10%左右,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净利润率则达20%左右,甚至更高。这要归功于“小巨人”们专注于自身特色和优势,不断加强研发和创新,站上了技术和市场的制高点。
一直以来,微创领域医疗器材是进口产品的天下。记者来到位于江阴高新区的风和医疗器材有限公司,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张兴华告诉记者,风和医疗专注微创外科器械的研制,涉及吻合器、穿刺器、圈套器、机器人等多个领域。
“我们靠‘专注主业’,10年来持续不断投入研发,得以入选工信部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张兴华说,企业每年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达10%,为了研发“智能压榨全电动腔镜吻合器”,专门成立了由20多人组成的项目攻关小组,历时五年研发成功。
“智能压榨全电动腔镜吻合器”于2020年12月底上市,这是全球第一款全自动腔镜吻合器,风和医疗拥有全部自主知识产权,从而也拥有了定价权,销售价达每台5000元人民币。今年1月至6月,该产品已实现7000多万元销售额。公司今年销售额将突破2.5亿元,2020年的净利润是21%,预计今年会更高。
坚持自主研发,参与协同创新,成为越来越多江苏专精特新企业的共识。去年,江苏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的研发投入总额为38.5亿元,占营业收入的6.2%。
“我们生产出来的钛纳米高分子合金涂料,获得15项国家专利,填补了国内空白,被广泛应用于油井管外层。”在江苏金陵特种涂料有限公司,研究所所长张驰介绍。
创新,是企业的生命线,对专精特新企业来说更是如此。长江学者、北京科技大学教授乔利杰,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教授、博导李伟华……在“金陵特涂”研发中心有一张专家榜,记录了企业近年来引进或合作的高端人才。
“创新应是全方位的。不仅要创新生产技术,还要实现体制机制创新。为此,我们尝试成立研究所,实行市场化运作,成为吸附人才的‘磁石’。”公司总经理卞直兵说。与南京大学合作建立博士后工作站,引进中国工程院院士蹇锡高教授成立院士工作站……企业每年都有4、5个新产品被认定为国家、省级高新技术产品。
细看江苏入选企业榜单,不难发现,不少企业正是凭借关键技术成为行业“常青树”。万新光学眼镜默默耕耘48年,将一枚小小眼镜片做到极致。公司负责人介绍,为补上材料方面的短板,企业重金聘请工程师持续研发近10年,在树脂镜片领域、光固涂层工艺研发、光致变色材料研发等领域实现了技术突破。目前,公司产品销往全球40个国家和地区,即便去年受疫情影响,年销售额仍取得两位数增长,达11.2亿元。
布局,持续激发企业内生动力
江苏省工信厅数据显示,从产业集聚看,江苏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属于装备制造业和以医药、电子为代表的消费型新兴产业的占比达65.7%。
对于区域经济而言,如何筑起更多“地标性”产业集群十分关键。8月21日,在南京大学长江产经智库主办的“产业链供应链专项行动:如何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主题论坛上,江苏省工信厅二级巡视员周毅彪介绍,江苏省培育认定的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共有1374家,通过省重点产业集群,特别是产业链为主体进行分类认定,市、县层面也认定了很多的专精特新企业,形成了国家、省、市、县梯度培养的有序格局。
江苏历来重视产业链强链补链工作。2018年,江苏在全国率先出台《加快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的政策意见》,随后出台了“百企领航”三年行动计划和“千企升级”三年行动计划,这两个计划主要瞄准的就是专精特新“小巨人”和产业链的链主企业。去年,江苏又提出了实施“产业强链”三年行动计划,提出要打造“531”产业链,“十四五”期间全省围绕50个重点产业链,聚焦培育30个优势产业链,打造10个以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卓越产业链。
江苏多地正围绕产业链精心布局关键零配件企业,以增强产业链安全性。近年来,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关键零部件产业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新地标产业,记者在采访中获悉,行业“小巨人”形成的坚实技术基石,使无锡初步形成从原材料、关键部件、整机、系统集成、整机试验到维修的相对完整产业链。在常州,2400家高新技术企业诞生了200多个行业领跑者和隐形冠军,无论是产业门类齐全度还是垂直整合能力都是首屈一指。其中,每4台国产机器人中,就有1台常州造;石墨烯产业集聚度全国最高;太阳能电池组件占全国的1/5,全球每2部手机中,就有1部使用瑞声的声讯系统。
如何持续激发专精特新企业的创新活力?江苏省工信厅中小企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从2013年起,在省工业和信息产业转型升级专项资金中,专门给予“专精特新发展”项目支持,截至去年共扶持“专精特新”创新项目1521个,资金总额9.3亿元。此外,各市、县财政设立专门资金,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予以支持,比如泰州市对专精特新企业予以10万元至30万元支持,江阴市对纳入培育的专精特新企业依据企业销售额、利润增长予以每家最高50万元的奖励。
“今后的产业、金融及人才政策,都将积极向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倾斜。”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区域现代化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何雨表示。要积极推动产研对接,设法破解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人才匮乏、技术不足问题,包括优化人才环境、创新用人机制,以更大力度支持企业多途径多形式引才。
《光明日报》( 2021年10月06日03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