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说收藏:老年书画家作品确实包含财富,只是财富是属于经营者的
大家好,贵州老人守棺材「贵州棺木」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在贵州省安顺市平坝区齐伯镇,有一个黑漆漆的阴森山洞,里面放满了密密麻麻的棺材,常人唯恐避之不及,却有一个老头,每天在山洞里外穿梭。
每天早上六点,他都会从山洞里走出来,然后到了晚上,他又一个人摸黑回到山洞里。
外界都以为他是个居无定所的流浪汉,却不知他的真实身份其实是一位守棺人。
“守棺人”,顾名思义,就是守护棺材的人。
图|贵州安顺守棺人刘朝先
假如让你每天晚上守着一山洞的棺材入睡,要开出什么价位的工资你才愿意去呢?
每个人可能都有不一样的答案,而这个老实巴交的贵州男人,他的答案是300元。
别人上班都是为了挣钱,他上班反而还要贴钱,为了能守护山洞里的棺材,他白天还得去山下打工,挣来的钱才够生活。
只有这样,他才能把守棺这份工作坚持做下去。
那么,刘朝先作为守棺人,到底图的是什么?
守棺人“你看!那是一对父子,孩子还没长大,当爹的就已经来了这儿,他还以为要过很久才能见到孩子,结果啊......”
刘朝先停住脚步,一边抬手指向一个方向一边感概说道:“没过多久孩子也来了。”
刘朝先所指的方向,果然有一处和别的地方不太像的光景:一具小棺材立在另一具正常大小的棺材上。
图|刘朝先在向来访的记者介绍
刘朝先笑了笑,又补上一句:“你们看这像不像儿子在父亲的肩头骑大马?父子俩是团聚了,孩子妈妈的日子就难过喽!”
这里不仅仅有这一大一小两具棺材,硕大的山洞放满了棺材,一眼看过去根本数不过来。
而这并不是什么电影场景,也不是什么恐怖故事,是个真实存在的地方。
刘朝先是这里土生土长的苗族汉子,他有两份工作,其中一份就是看守这些令人望而生畏的棺材。
这里的棺材有大有小,有新有旧,有的还是层层叠叠地堆在一起,一时间数不清山洞里到底有多少棺材。
图|在一层层的棺材面前,刘朝先显得很渺小
刘朝先很清楚地知道这里棺材的数量,一共是567具棺材。
随着村里老人的逝去,这里的棺材数量当然还会增加。
把棺材放进洞中安葬,是世代居住在这里的苗族群众的一种习俗,俗称为“洞葬”。
这一习俗曾经在苗族村寨中广泛流传,但是将之一直保留到现在的村落并不多。
刘朝先看守的这个山洞,就在安顺市平坝区齐伯镇桃花村。
桃花村距离平坝城区并不算远,大约有二十多公里路程。
图|刘朝先坐在葬洞前
刘朝先对于这个棺材洞相当熟悉,他知道,从城区到桃花村的路上某处,只要停下来远望一处山峰,就能看到那个位于半山腰的洞穴。
他还知道,曾经有一些人在这个洞穴中居住过,就在那些看似渺无人烟的山林中,也还存在着一些小村落。
由于交通不便,贵州许多偏远山区的村庄经济发展落后,同时也保留着一些从前的风俗习惯。
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地方渐渐褪去了昔日的模样。
比如在桃花村的中央,有一个小广场,现在这个广场已经开始施工,推土机在来来回回的挖掘、平整。
图|桃花村的广场工地
当地政府已经决定要在这里开发旅游产业,所以这个小广场就成为停车场的最佳地点。
在这个小广场周围群山环绕,停放棺材的洞穴就在其中的一座山上,当地村民称作老熊山。
山洞的入口颇为隐秘,如果没有当地人指路,外地人很难发现。
一座20多米高的山坡上,有一个几乎看不出来的洞口。
在洞口前几十棵茂密的大树长得枝繁叶茂,而这里距离那个将会热热闹闹的停车场并不远。
图|在工地上干活的刘朝先
除了守棺人之外,刘朝先的另一份工作,就是在工地上挑土方,他如同一个穿梭在阴阳两界的使者。
白天,他从工地上挑走一担又一担土方,机器的轰鸣一直伴随着他。
夜晚,他静静地走进人们的安息之地,检查山洞里的情况是否正常,有时还要清点一下棺材的数量。
沿着悬崖边的阶梯一路走上去,弯弯曲曲,约百步之遥,走到顶端就能看到洞穴的洞口。
从洞口望进去,黑色的棺材群映入眼帘。
这个洞穴并不算大,曾经有考古队到这里进行过详细的测量,整个洞长约45米,宽约24米,洞内高低尺寸不一,最高的地方大约为21米。
图|刘朝先攀登石梯
初次来到这里的人,会为洞内密密麻麻的棺材而震惊,这个场面看起来非常壮观,但是并不令人感到十分害怕。
这个洞里的567具棺材大都保存得不错,考古工作人员对这些棺材进行过详细的测量和分类。
洞内的棺材并不都是普通棺材长条四方形的模样,还有一些船形棺、圆木棺、栓棺、方形棺、梯形棺等造型各异的棺材。
所谓船形棺,就是用一段整木挖凿而成的棺材,其整体形状就像一条船。
图|葬洞中的棺木
这种棺材最早发源于秦代,汉代时较为流行,现在非常罕见,是珍贵的文物,这个洞穴中现在保存有三具船形棺。
圆木棺的制作方法和船形棺类似,同样是用一根完整的树干劈开后掏空制成。
死者下葬时被放入中间,然后上下两块木板合上,外面用山藤或者面条牢牢捆住。
栓棺就是原木棺的简易版,制作方法和用料都要简单一些,贫穷人家大都用这种棺材。方形棺和梯形棺则和现代棺材十分类似。
为了辨明这些棺材的年份,在1987年,贵州省考古所专门组织过科考人员来这里进行碳14测定,还为这些棺材编了号。
编号为516号的棺木是距今年代最久远的棺木,大约距今1110年左右,年代上下差约为80年。
图|葬洞中的棺木
彼时是唐朝中期,当时这第一具棺木被放进了这个洞穴,此后1000多年,新的棺材不断被抬入,这些棺材在岁月的流逝中逐渐变得老旧,又有更新的棺材被送进来。
这里的棺材洞成为了科研工作中的重要标本,在我国西南贵州一带生活着许许多多的少数民族,其历史和风俗传统都可以从棺材洞中得到一些资料。
在1987年的这一次考古工作中,考古工作者专门对这里的文物进行过清理和编号,在编号为415号的棺材内,发现了一件非常珍贵的文物。
那是一条彩色蜡染衣裙,后来被命名为“鹭鸟纹彩色蜡染百褶裙”。
穿着这条衣裙的人是一位成年女性死者,她的袖口处还发现了一把蜡染刀。
据专家分析,这位女性生前很可能是一位蜡染高手,他们推测这件衣裙就出自于她之手。
经鉴定,这件衣裙是宋代的文物。
这也是在我国的考古工作中首次发现彩色蜡染服饰,就这在服饰的制作工艺来看,已经相当高明,它为考古工作者研究中国古代蜡染,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堪称国宝。
现在这件衣裙被收藏在贵州省博物馆内,被评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根据不同棺材形状、材质以及在棺材内发现的陪葬物,科学工作者们能够推测出当地墓葬风格的变迁,当然还有这个村庄悠长的历史。
在当地,村民们大都不知道这样的风俗到底从何而起,但是他们都知道一个关于棺材洞的传说。
刘朝先也曾经对来访的记者讲起过这个传说,关于这个棺材洞的来源。
图|葬洞中的棺木
那是在一千多年前,生活在这里的刘姓祖先去世了,这位祖先的后人们经过商议,决定将他安葬在一个风水不错的小坡上。
就在下葬那一天,风云突变,大雨导致了山洪暴发。
为祖先出殡的一行人四处逃散,一时没能顾得上把棺木带走,山洪将棺木冲走,不知所踪。
在山洪停歇后,村里的人便急着去寻回祖先的棺材。
但是不管他们怎么找都没能找到,全村人上下出动,在村庄附近和河流的下游整整寻找了三天三夜,无意间才在这个山洞内找到了祖先的棺材。
当时村里的巫师告诉大家,棺材之所以会到山洞中,是因为祖先不愿离开故土。
在那之后,刘姓族人去世之后,都会将棺材放置到这个山洞中,渐渐地就形成了现在的规模。
不过人们也会产生这样一个问题,桃花村既然有这么长的历史,而且规模还不小,为什么洞中却只有500多具棺材呢?
刘朝先对于记者的疑问,耐心解释起了个中缘由。
尽管这个风俗流传已久,村里世世代代也生活过许多人,但要是所有逝去的桃花村人都把棺材放进山洞中,那么这个山洞恐怕早就被塞满了。
要想把棺材放进山洞,也是有一些规矩的。
他还打了个极为生动的比方:“大家都知道大城市好,比如北上广,外地人在这些地方打工、生活,但是真正能留在这些地方买房买车的外地人毕竟是少数。”
图|葬洞中的棺木
苗族人普遍认为,人死之后也是有房屋的,这就是那些棺材,用来放棺材的山洞就是一座冥界之城。
而这个“城市”并不是人人都有资格进入,只有有一定身份和地位的刘姓族人死后,其棺材才能“进城”。
其他不够资格的或者是死在外地的族人都不能将棺材放入,他们只能实行土葬,当地人称为“下乡”。
当然,这样一件重大的事,也有相应的流程和规则,一般来说,将棺材送入洞穴时,需要一位“鬼师”主持并做法。
图|刘朝先静静看着葬洞中的棺木发呆
不过现在的鬼师也和守墓人刘朝先一样留着两份工作,除了在送棺材入洞时要主持仪式外,平时还要在山里放羊。
而且随着时代进步,现在也很少再有这样的仪式了。
刘朝先自幼生活在桃花村,自己又是这里的守棺人,见过无数次鬼师举行的仪式,他对于这些流程相当熟悉,对于洞内的棺材也相当熟悉。
许多年前生活在桃花村的刘氏家族是一个大家族,后来发展出4个分支,现在成了4个村民组。
放置在山洞中的棺材,也按这4个分支分区域摆放。
图|葬洞中的棺木
刘朝先说,老祖宗最讲究规矩,就算已经生在不同的世界,也要讲究规矩。
在第四区,棺材的摆放就没有那么讲究了,当地人将这一区域称作“自留地”,放在这里的棺材不用讲究什么长幼尊卑,可以随意地“杂居”在一起。
山洞的最深处是“禁地”,凡是因为患上重病而去世的刘氏族人的棺材,就会被放到这里。
越是病得严重的人的棺材,就越是要往洞穴深处摆放。
例如,如果有位族人因为患上肺结核去世,那么他的棺材将被放进山洞的最深处。
曾有专家对此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这种“禁地”的存在能够避免瘟疫、疾病的大规模传染,是一种朴素疾病预防观念的体现。
葬洞虽然算不上很大,但是里面的地势却高低不平,哪怕是刘朝先也觉得十分不便,平日里检查同样得爬上爬下。
图|刘朝先静静看着葬洞中的棺木发呆
这就难免遇到站立不稳的时候,每当此时,刘朝先都会扶着旁边的棺材——对此他并不介意,反而还会一路扶着棺材前行。
这些棺材在他眼里没有任何恐怖的色彩,仅仅是可以帮助他站稳的扶手,也像是自己的朋友一样,可以搭把手。
对于山洞中那些年代久远的棺木,刘朝先并不知道他们的来历。
但是对于一些近现代的棺木主人,他却非常熟悉,一个一个都能说得出姓名,也知道他们因何而亡。
有一具大棺材和一具小棺材放在一起,那是一对夫妇,丈夫过世的时候,因为家里贫穷,就连一副大点的棺材都买不起,而且那具棺材连漆都没有上。
许多年后妻子也过世了,孩子们为母亲打造了一具硕大的黑漆棺材。
整整比多年前市区的丈夫的棺材大了一圈,或许棺材里还有一些陪葬品。
图|刘朝先检查葬洞中的棺木
刘朝先想着,虽然生前他们过的是不同的日子,但是此后终究还是要挨在一起。
还有一具小棺材立在一具大棺材上,刘朝先说,小棺材里是儿子,大棺材里是父亲。
除此之外,一些家族的棺材会重重叠叠地落在一起,这就像一家人在另外一个世界重新团聚在一起一样。
现在,在一些特殊的日子,族人们也会来到洞穴里祭祀先祖和亲人。
这些逝去的人都曾经是刘朝先认识的熟人,他记得他们的模样,记得他们的经历。
当他们逝去后被送到洞穴中,来看望他们最多的人也是刘朝先。
图|刘朝先坐在葬洞中休息
有专家曾经仔细研究过苗族洞葬的习俗,得出的结论倒和桃花村这个洞穴来源的传说有几分相似之处。
专家认为,这种习俗的初衷是因为苗人的先祖不愿意将自己的棺木入土,因为他们总希望有朝一日,子孙后代能将自己的棺木送回故土。
不过这个故土并不是传说中的桃花村,很可能连贵州都不是,而是远在黄河流域的某座城池。
这里所指的先祖也并不是传说中的那位刘姓祖宗,而是更为久远的一支部落。
这个传说的年代一直可以追溯到5000多年前,当黄帝大败蚩尤后,将九黎部落从中原逐出,生活在这一代的苗人就是这些部落中分支的后裔。
图|黄帝战蚩尤场景绘画(局部)
而且在苗人中还有一种传说——苗绣和蜡染的图案,就是根据苗族先祖当年在中原居住的城池地图所演化而来。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还乡”有着特别的坚持,生前希望自己能“衣锦还乡”,即便不能,在死后也希望可以“落叶归根”。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桃花村的刘氏家族规定,在外地的族人不能将棺材送进山洞,其实也是在坚持“扶灵还乡”的意思。
刘朝先自己的祖辈也在这个山洞中,他的家族颇为庞大,棺材都叠在了一起。
他不但知道哪具棺材是自己爷爷和太爷爷的,就连曾曾祖父安葬在哪一具棺材也知道,他认为自己家族中的人将棺材送进山洞是理所当然的事。
现在刘朝先的母亲仍然在世,但是他不确定自己的母亲过世后要不要也将棺材送到这里。
图|刘朝先正在检查葬洞中的棺木
他想要找个机会好好和母亲商量一下这件事,在他看来,这些年已经不再流行将棺材送进洞了。
现在,文物管理局每个月会支付刘朝先300块钱工资,而刘朝先在漫长的岁月中,也养成了固定的工作流程。
每天除了清点棺材之外,他还会在洞口的长凳上静坐一小时,这是他在为刘家的祖先们“守灵”,也是他每天的例行工作之一。
不过,雇佣刘朝先的包工头也有自己的想法,他觉得刘朝先太爱钱了,每天在工地上挑土方能拿150块,偏偏还要为了每个月300块钱再去当个守棺人。
不过在刘朝先看来,自己并不是为了挣钱才当守棺人的,他就是想自己的祖先不被小偷打扰,能够安息长眠。
为此,他还多次找文物局沟通,最后装上了一扇铁门。
图|刘朝先锁上铁门
2011年6月10日,村里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去世,享年89岁。
这位老人去世后,亲人按照他自己的意愿将棺木送进了洞穴中。
这也是迄今为止最后一位被送进山洞中的刘家人。
现在,桃花村的人大都会选择土葬。
这个古老的棺材洞也被当地开发为旅游景点,人们来到这里,有的是猎奇,有的是想看看历史的痕迹,不管出于什么目的,游人们总是很快就会离开。
只有刘朝先在这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守着。
那么,桃花村葬洞为什么会需要守棺人?
早些年,有些心怀不轨的人认为有些棺材里的陪葬品很值钱,曾经出现过数起偷盗事件。
棺材洞还因为失火被烧毁过多具棺材,为了保护这里的文物和历史遗迹,当地的文管部门特意设置了这个职位。
图|葬洞
如今,刘朝先已经年近古稀,也许随着旅游开发的推进,会有更为专业的安保人员来接替他的工作。
到那时候,也许“守灵”也已经不再有任何含义,洞穴中的棺材也就仅仅是历史文物,对于生者再无任何情感上的意义。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观念也在飞速转变。
桃花村的棺材洞变成了历史遗迹,人们闻名而来,打卡后满意地离去。
人群来来往往,唯有刘朝先愿用一生守护这里。
就这样,刘朝先或许成为了桃花村乃至整个贵州省真正意义上的最后一位守棺人。
-完-
参考资料1.南都周刊:《每天对着500多个棺材是什么样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