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收藏:董源的江南水墨山水画派
大家好,视觉传达设计是不是平面设计「视觉传达设计有什么」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成立之初定位以平面设计为主,随着产业环境不断发展变化,科技持续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发展趋势,例如近几年火遍全球的“元宇宙”,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打破原有壁垒,不断开拓边界,专业定位转变为以数字化展示与陈设设计为载体,融合品牌及衍生品设计、数字媒体设计的一体化综合型视觉传达设计,授课体系结构严谨,基于传统视觉传达基础之上,内容结合实际产业,融合新颖且多样的数字化及交互性内容,包含新媒体、交互设计、互动媒体装置技术、动态媒体等等,培养能力完备,具有广泛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专业发展历程
2009年,首次招生,原专业方向艺术设计,2012年,建设有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首批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数字艺术教育实践基地;2013年,正式成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数字艺术实验教学中心;2017年,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空间艺术设计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018年,辽宁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互动媒体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20年,辽宁省线下一流课程——品牌形象设计;2020年,辽宁省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三维软件基础。
专业定位与特色
专业定位 立足辽宁、面向全国,服务于数字创意产业及艺术设计相关行业,全力培养具有较高的综合文化素养,较强的数字创意设计、视觉表现能力和实践能力,能够从事品牌及衍生品设计、展示与陈设设计、数字媒体设计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特色优势
立足产业和区位优势,构建设计类专业混合式自适应教育新模式,相关成果获得了2020年辽宁省本科教学成果二等奖。
按照企业真实环境打造创新实践体验平台,创新性地提出了行之有效的TOPCARES 工作室教学模式,相关成果曾获得辽宁省本科教学成果一等奖。
以“行业接轨”为出发点,不断深化产教融合,建设了一支行业特色明显、跨学科复合型的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
面向前沿和应用,将视觉传达设计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具、新产品、新应用”纳入课程体系,目前已经在数字创意设计教育领域取得了一定的领先地位。
课程建设及教学成果
课程建设体系完备,涉及图形设计、文字设计、品牌设计、信息设计、动态媒体、用户体验设计、互动设计、空间设计、版式设计、数字出版等多方面,课程建设成果包括“专创融合”特色示范课程《三维软件基础》;2020年度省级一流本科课程:《品牌形象设计》线下一流课程、《三维软件基础》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校级一流课程:《品牌形象设计》线下一流课程、《包装设计》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实验(包装设计)、虚拟仿真实验室教学项目、《计算机辅助设计》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界面设计》线下一流课程;“专创融合”特色示范课程《空间与材质》等等。课程、项目及教材建设多次获得校级、省级本科教学成果奖,省级教研项目多项。
专业改革措施和成效
提出以学习效果为中心的课程设计理论框架,校企合作共建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全方位营造良好的教学科研环境,切实推进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和教学资源建设。
将思政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有效解决了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专业教学“两张皮”问题。
以学习效果为中心的课程设计理论框架,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实现预期学习效果的有效达成,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明显提升。
围绕应用型大学的发展定位,本专业以 TCPACRES教育方法学,不断强化专业特色,系统开发针对性标准并制定“形式多样化、环境复合化、数据多源化、结果全程化”的学习效果达成度评价原则,实现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显著提升,专业就业率逐年递增。
面向“六卓越一拔尖2.0”人才培养,加强“新文科”和“跨专业”设计人才培养。
近三年,建设跨专业相关课程《互动媒体设计》、《用户体验设计》、《虚拟与增强现实技术应用》等,仅跨专业类的课程,学生参与相关项目和竞赛获奖80余人次。
教学模式
结合专业定位、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以及行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建设一系列面向特定应用领域的真实工程实践场所(即创新工作室),精心规划了5级CDIO项目,明确学生能够取得的学习成果,面向实施TOPCARES-CDIO一体化教学模式,突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以工作室为单位,通过定期举办数字春天、金色之秋、毕业季等教学成果展,组织学生参加竞赛,定期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切实保证教学质量。
以工作室为实践实训学场所,通过工作室引入企业实际项目,实施项目实践实训,把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创业意识、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实现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
依托工作室,深化校企之间合作,培育创新创业项目,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突出培养学生的项目实践能力和个人职业能力。
工作室建设
IF Studio
IF Studio坚持艺术与技术相结合、艺术与人文相结合、艺术与社会生活相结合、传承与创新思维相结合的艺术与设计教学理念,坚持产学结合、赛学结合、行学结合、校企结合的培养模式,坚持与当地社会、文化融合,激发师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师生教学、科研、创作水平的提升,取得良好的实践教学成果。
工作室承担课程:动态图形设计、信息设计、交互设计、数字出版实训等。
工作室承担项目方向:图形动画、交互设计、数字出版、信息设计。
缪斯产品设计工作室
缪偲产品设计工作室多年来致力于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产品造型设计、展览展示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等领域的研究。充分运用创造性设计思维,以更合理、更科学的方式影响和改变人们的生活而进行的一系列设计策略与设计活动。在人才培养中提倡“挖掘自我,放大长处,积极乐观,明确人生目标。”的教学理念,通过对学生的长线实践培养,促成学生“尊重劳动天道酬勤”的信念。努力培育出具有独立人格、自我认知清晰、专业能力过硬、技术水平较强、能与社会完美衔接的优秀专项型人才。
工作室曾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技能大赛-工业设计技术组别-优胜奖”。在专业赛事中斩获设计奖项40余项,完成设计类实践项目20余项。毕业生于“故宫博物院”、“德国黎欧思”、“京雄集团”、“大连东软信息学院”等多家知名企业、单位就职。
视觉文化研究所
本研究所包括4项工作,教学管理、科研课题管理、信息资讯管理、艺术产业开发管理,负责协调科研、教学和产业的和谐发展和相互联系,提升学术思想和专业特色,为教学提供研究和总结的平台,提供信息收集发布平台、创新实践平台。
工作室承担课程:形态构成、形态语意、设计史、艺术史、商业摄影、影像设计、设计心理学、当代艺术案例研究。
工作室承担项目方向:现当代艺术研究、电影与文化研究、艺术策展、商业摄影。
教材建设
出版多本教材,类型包括CDIO工程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CDIO工程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等,涵盖平面设计、UI界面设计、交互设计、数字多媒体等多个领域。
学生竞赛
积极组织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参加专业领域内颇受国际及国内行业认可的高规格专业设计竞赛,定期验收效果,确实保证教学质量教学成果显著。
近三年本专业获得国际、国家级各种奖项累计300 人次
国际交流
本专业为有意愿出国留学的优秀学生提供国际交流与学习的机会,包括短期交流、交换生、双学位、以及攻读相关专业硕士学位。
2018年实践学期视觉传达设计系的12名同学在老师的带领下,赴日本大阪上田学院进行了优质实践学期游学项目。优秀师资队伍及先进的教学设施和教育理念,定制了最前沿和最具有实践意义的国际化教学计划,与此同时,更带领学生游历大阪各大著名文化景点,使学生们不仅可以近距离、多方位了解日本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现状、思考方式和设计技法,更可以亲身感受异国传统文化精髓,开拓眼界,本富阅历。
2019年实践学期视觉传达设计系的15名同学在老师的带领下,赴韩国庆星大学进行了实践学期海外游学项目。
大学生创新创业
教师积极组织本专业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连续多年取得了校级立项90余项、省级立项23项、国家级立项7项等好成绩,并多次获得国家级优秀验收成果。
校企合作和定制培养
实习实践基地包括博彩数码图文系统(大连)有限公司、大连又一山人策划设计有限公司、大连新航道管理顾问有限公司、大连活动家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大连精睿创想设计有限公司等;校企合作公司包含鲸彩在线科技(大连)有限公司、慕乐网络科技(大连)有限公司、互联派教育科技(大连)有限公司、大连致诚兴远科技有限公司、大连朗琨设计顾问有限公司、北京蓝的智造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等等十余家。
团队建设
专职教师15人,素质教师2人,兼职教师9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2人,讲师9人,留学背景6人,双师双能人数9人,主持或参与省级以上科研教学项目人数7人,占比63.6%。师资队伍结构不断调整完善,结构逐步趋向合理。
根据本专业的产业定位、专业特色设置展示与陈设设计、品牌及衍生品设计、数字媒体设计三大课程群,教师根据自身的教学科研方向加入课程群,共同开展教学科研工作。通过始业教育、导师辅导、在岗培训、外派培训以及集中培训等多种形式,助推教师成长。
近三年本专业教师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科研进款117余万,获批专利26项,出版专著、编著7本,其中CDIO工程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1本,建设辽宁省一流课程2门,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5个,指导学生竞赛获省级三等以上奖项218人次。
教师获奖
获国际级奖项8项、获国家级奖项50余项、获省级奖项30余项
教师作品
崔淼 《持》 纸本水墨
崔淼-参展作品《隐蔽的角落》纸本水墨
孙晓雨 《五号车库》 创意街区
各方向学生作品展示
品牌形象设计方向
媒介艺术设计方向
网络形象设计方向
广告创意设计方向
上面这行是gif动图(gif图片在文件夹中):(张萌GIF)
空间展陈设计方向
文创产品设计方向
书籍装帧与设计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