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古玩 >

敦煌石窟考古「敦煌莫高窟谁发现的」

时间:2023-01-21 16:21:16 来源:吃瓜的世界观

大家好,敦煌石窟考古「敦煌莫高窟谁发现的」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如今的敦煌莫高窟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已经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慕名而来的各地游人络绎不绝。从敦煌流散出去的文物给中国带来了不可计量的损失,但在客观上也吸引了中西学者对它们进行研究,并最终形成了一门新的学科——敦煌学,即研究、发掘、整理和保护中国敦煌地区文物、文献的综合性学科,与徽州学和藏学并称为中国三大区域文化。“敦煌学”一词始于1925年8月,当时日本学者石滨纯太郎在大阪怀德堂讲演时使用了这个词。1930年,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在为陈垣先生编《敦煌劫余录》所作序中,提出“敦煌学”的概念,主要指整理和研究敦煌发现的文献资料——敦煌遗书。在此前后,英文中也出现了“Tunhuangology”这一单词,敦煌学渐趋成为一门国际性的显学。

敦煌学至今已有近百年历史,被称为百科全书式学问,体系庞杂,涉及宗教、历史、地理、文学、艺术、民族、民俗、经济、政治、文化、语言、声韵、中西交通、医学、科技、建筑等诸多领域。学者们一般将敦煌学所涉及的领域划分为五个方面:一、敦煌石窟考古,主要是考证、确定各石窟建造年代、分期和具体内容,它在敦煌学中属于基础研究部分,为石窟艺术和其他分支领域的研究奠定基础。二、敦煌艺术,研究敦煌彩塑、壁画、舞蹈、音乐、书法、建筑艺术。三、敦煌遗书,主要整理研究藏经洞所藏的各类写本和刻印本书籍,也是敦煌学研究之最宽广领域。四、敦煌石窟文物保护,包括敦煌小区域气候观测,流沙治理,窟内、外温度与湿度控制,壁画、塑像病害治理,壁画色彩褪变化验与研究等。五、敦煌学理论,包括对敦煌学概念、范围、特点、规律的研究,敦煌学在人类文化和学术史上的价值,研究敦煌学的现实意义,敦煌学发展史等等。

各国学者皓首穷经,依托存在于敦煌莫高窟的数百个石窟、横跨11个世纪的壁画以及5万多件遗书,解决了许多过去困扰学术界的难题,其彪炳学术界的突出贡献不胜枚举。但至今有一些疑问仍盘桓在人们心中,使人百思不得其解。

敦煌藏经洞中是如何聚集了如此多的遗书?一种观点认为,藏经洞的藏品经多年的收集和长期积累,被有意识地封存起来。另一种观点认为,这些藏品不过是废旧的佛经,过时的文书而已,但在“崇圣尊经”、“敬惜字纸”的观念支配下,仍被认为是不可亵渎的“神圣废弃物”,故加以收集,集中封存。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可能是西夏之乱祸及敦煌莫高窟,莫高窟的和尚为躲避祸乱,决定暂时离开此地。由于大量物品不便携带而又不忍心丢弃,于是在临走之前,他们把历代宝藏、经卷、绢画、织绣、杂书、铜佛法器等集中放在一个洞窟的复室里,外面筑上一道墙封闭起来,并绘上菩萨像。这样,大批的文化典籍被秘密珍藏起来。由于这批和尚一去就再也没能回来,满盛5万余件宝藏的秘室便在积满厚灰的墙后静静地安息了几百年。这一观点得到大多数学者认同。

藏经洞又是于何时被封闭的呢?关于此问题,更是众说纷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体有:伯希和、斯坦因等人认为是在995年(北宋至道元年)之后,此外还有1002年至1014年之间说,1006年之后说,1030年至1035年之间说,1035年西夏攻破沙州之前说,1049年至1054年说,1094年至1098年说,1228年前(蒙古军攻占敦煌之前)说,1348年至 1368年(元明之际)说等。上述这些说法,在论及藏经洞被封藏的前提时,或认为莫高窟僧人为躲避战乱,或认为西夏威胁,或认为拉汗王国威胁,或认为蒙古威胁,或认为元末战乱,或认为藏经洞封闭是正常的废物淘汰而与战乱无关。这使得藏经洞之谜更加扑朔迷离。

有人说,破解敦煌藏经洞之谜,关键在于弄清藏经洞封闭的时间,弄清这个问题之后,其他相关问题才有解决的可能。但是要弄清藏经洞封闭的时间,目前存在两大难题:第一,藏经洞藏品中最晚的分别为何年何月?第二,第16窟甬道北壁(藏经洞门隐蔽体)墙面上的供养菩萨画像绘制于何年何月?前一难题关系藏经洞封闭时间的上限;后—难题关系藏经洞封闭时间的下限。可惜藏经洞藏品早已流散于世界各地,难以认定孰早孰晚;绘有供养菩萨画的墙壁也早就被无知且无耻的王圆箓毁掉了。

敦煌的壁画到底有多少?敦煌莫高窟有735个洞窟,其中近00个窟绘有巨幅壁画,总面积达45000多平方米,绘画时间长逾千年,被誉为世界上最大的画廊。从现有的发现来看,许多早期壁画上覆盖着晚期壁画,一层盖一层,多者达到四五层之多。这些壁画由于敦煌特殊的气候与地理条件,兼与外界隔绝,保存得比较完好。现在一般所说的敦煌壁画面积,是指石窟墙壁最外层的面积总数,并不包括被覆盖在里面的壁画,因此敦煌宝库中到底有多少层壁画,壁画面积有多大,仍是一个谜。

是谁绘成这堪称世界艺术瑰宝的壁画?敦煌壁画以其高超的艺术水准,堪称世界艺术的瑰宝,以至于许多看过敦煌彩塑和壁画的人,包括一些专家,在为之惊诧和沉迷的同时,都认为敦煌艺术绝非出自民间工匠之手,而应该都是大师杰作。也有研究认为,敦煌画师的来源主要有四类:一是来自西域的民间画师,这从敦煌壁画早期作品风格和新疆同期佛教石窟壁画风格非常接近可以判断;二是政府官员获罪流放至敦煌所携带的私人画师;三是高薪聘请的中原绘画高手;四是来自五代时期官办敦煌画院的画师。但从敦煌文献中所记载的相关内容来看,当时称画师为画匠或画工,可见画师们主要还是来自民间,社会地位并不高。壁画中大量的田间劳动场景,活生生地再现了当时社会的经济状态和科技水平;壁画中各种各样的生活用具,为神秘的佛教壁画增添了世俗社会色彩。也许正因为画师们大都为来自民间的工匠,熟知劳动人民的真实生活,才能巧妙地将佛国的空灵与人间的真实融为一体,最终创造出亦真亦幻、精彩绝伦的佛教艺术品。

在古代,画匠、塑匠属手工业者,与其他手工行业一样,受到手工业管理制度的制约。一方面,官方有着高水准的要求,使一般塑匠、画工的水平与作品风格都必须达到那个时代所要求的标准;另一方面,众多的工匠集中在一起,互相观摩学习,彼此取长补短,无疑也提高了整体艺术水平。这自然形成一个时期内工匠作品的艺术水准与大师之作的艺术水平并无多大差距的现象。

这些伟大的民间艺术家究竟是何许人?遗憾的是,他们创造了艺术奇迹,却鲜少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名字。据敦煌研究院研究员马德的研究,从浩繁的敦煌文献和大量壁画题记中,只找到40多条有关壁画作者的题记和文献记载,其中名姓俱全的壁画作者仅有12人。大约只有10世纪左右的壁画画工有零星资料,而从4世纪到9世纪期间的壁画中,找不到任何有关作者的资料。更为困难的是,宋以前的画师作画一般没有落款,在壁画的所有题记中,也罕见有关画师的记载。而部分留有记载的画工,因年代久远,资料有限,其生平已是不可考了。如在开凿于元代的第3窟南北两壁,画着精美绝伦的千手千眼观音像。它以线写形,以色显容,以遒劲有力的线条勾勒人物轮廓,轮廓内淡施晕染,处理得恰到好处,被人们公认为敦煌壁画的极品。壁画落款为“甘州史小玉笔”,而在画史中并未见史小玉其人。有专家考证史小玉是今甘肃张掖人,而且很可能是艺名而非真名。研究者曾经一度认为莫高窟北区的第243窟是敦煌画师的住所,但最近来自北区洞窟的考古报告表明,这些洞窟只是僧人居住修行或印制佛经的地方。

也许敦煌壁画画工之谜将永远存在下去,画者无法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名字,但壁画已经使这些无名艺术家在世界美术史上声名赫赫,他们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创造了敦煌石窟文化,创造了敦煌的历史。敦煌艺术之所以万古长青,正是因为他们将创造力与艺术灵感全部深深地融入了作品之中,才能感动一代又一代人。

敦煌,谜一般神秘,梦一般神奇,如隐士归隐山林一般,栖居于这茫茫戈壁沙海,历经千年沧桑,却依然不坠她绚丽的光彩。莫高窟,连同敦煌中的榆林窟、西千佛洞、小千佛洞等像一颗颗明珠,散落在这茫茫大漠里;飞天,舞伎,建筑,彩塑,一幅幅精美壁画,众佛斑驳的影像,仿佛在倾诉一个历久而弥新的传说,风吹不逝,沙湮不没……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