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说收藏:老年书画家作品确实包含财富,只是财富是属于经营者的
大家好,凤凰文库艺术理论研究系列「简述艺术作品的三个层次」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去中心化
去中心化概念随着加密艺术的加温而被艺术圈所熟知,伴生了各种想象,并且随着拍卖的发生、画廊空间的落成,它似乎确信无疑地成为业界一环了。不过,究其根本,这样的技术原理和金融模型和艺术融合,到底是出于何种更大浪潮的推动?它有哪些地方和历史有所重合?我们如何在报以期待的同时保持客观?下面是“凤凰艺术”特约撰稿人周融荣的系列文章。
NFT(非同质代币)的流行充分体现了资本的意志和技术的力量:短时间内通过交易记录,大规模铺展传播范围,攫取注意力资源,让艺术从业者和创意关注者被动或主动地获取与之有关的解读:去中心化、数字身份、元宇宙的入口、炫耀性资产(trophy item)。
这件事有多个有待沉淀的层面。这是重大金融变革带动的新行为模式,关联着能源、信息融入经济交换底层逻辑的趋势;这也是文化行业再熟悉不过的宣传操作,不必看近年的AI绘画和班克斯(Banksy)的自毁装置拍卖,上世纪作家毛姆(William S. Maugham)故意在报纸上刊登自己的寻人启事也是同样道理。
电子猫(crypto kitties),较早的可交易数字资产,以宠物形式出现,有程序繁殖系统等等,炒至天价招致疑惑,图片来自cryptokitties
它还导向60年代以来的计算机艺术的最终进化和存在辩证,学界正在等待更有力量的理论。同时,许多从业者惊讶地发现,原来那么多行外的人激动地认为生成式艺术(generative art)是一个新事物,甚至将之理解为NFT的伴生品。存在大半个世纪、几经迭代的媒体艺术(media art)、计算艺术(computing art)并未真正进入许多人群,哪怕是知识分子的视野 —— 直到加密艺术的天价拍卖,他们终于了解了,甚至主动成为观众,但此时,几代艺术家熟悉的、以代码、屏幕定义的艺术门类,已经随着认知的扩散转变成了其他的东西,最终还会反向影响艺术圈的认识 —— 这可能是媒介加速更迭之后,知识演变的某种宿命。
NFT交易平台OpenSea独家抛售(exclusive drop)的一些门类。大致形式还是按照既有的几何图形/漫画/抽象分类的,但它们可能都是软件生成或操作的结果。
越了解的专家,常常越反对“AI艺术”的叫法,因为AI只是一种技术手段,它还不足以描述作品的风格、技巧、世界观。“NFT艺术”则更有甚之,NFT本身是一种价值交换的方式,它甚至不像AI那样,作为创作工具而成立,这个称呼相当于称一个作品是“微信支付艺术”或者“信用卡艺术”。技术本身的跳跃性使得它似乎能无缝对接上“概念艺术(conceptual art)”的定义,但概念艺术曾经带来的思想冲击,在本时代瞬息即逝,不可同日而语。
但它显然又是有变革意义的,首先,排除各种系统中现存的各种 bug(比如NFT身份造伪只需要复制粘贴),新媒体艺术,或者一切以电子设备为媒介的艺术,终于可以顺畅地拍卖/销售了!即使还不能根本解决新媒体工作者劳动常常得不到合理报酬、作品难以依托交易系统评估价值的问题,信号也足够积极。这种尝试由来已久,像 Acute Art 在 HTC Vive 上发布过的 VR 博物馆应用程序就同理,观众定期给虚拟博物馆付费,而NFT也许有能力更进一步,定义其根本的“存在”。
Acute Art上Julie Curtiss的AR作品,裸体为增强现实。图片来自Acute Art。
其次,它只是更大范围的经济系统变革的一个环节。数字货币当然不是人类历史上最新的去中心化货币,最普遍的去中心化货币是黄金。在基金经理最乐观的预期中,某些数字货币可以成为黄金的等价物 —— 所以去中心这件事本身并不稀奇,至少同样重要的是,不可篡改的协议使算力和电的消耗被直接换算入了经济交换的过程。购买比特币的人并不是直接为了挖币产生的、超瑞典全国的耗电量以及6900万吨二氧化碳排放(剑桥大学2020年数据)付费的,但显然与之相对的是,碳排放收紧,碳交易市场逐步完善,今年7月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在国内已经正式上线。耗资能购买耗能的产物,对能源的节约本身也可以转换为资本,更大的闭环形成了,今后还会更多出现“碳”的视角,“电”的视角只是一个开端,而短期的投机只是此幕图景中的一角细节。
碳交易简易示意图,采用碳交易(右)理论上比行政管控(左)更有效。图片来自britannica百科。
NFT 迅速促生了一级市场、二级市场的讨论。不过,不管是通过加密币获利、希望进一步兑换话语权的早期去中心化平台玩家,还是亲历过不同艺术浪潮的资深造势专家,又或是保持关注的工程、法律、文化从业者,乃至更广泛的学者和观众,起码的共识是共识的缺乏;更有人上溯到哈耶克的私人货币思想(吴云、朱玮,《金融监管研究》,2020/6),将电子货币称为一种失败的实验。所谓扁平的新世界,渐渐进入更理性的讨论。
去中心者往往意图成为新的中心,这种野心和技术的初衷形成悖论,并且随着加密玩家所受的资本青睐,表现得越来越明显,但膨胀自然不是永恒的;所谓“新的中心”,人类历史上还没有出现过脱离国家机器的成功案例,各国央行也纷纷尝试将数字货币纳入监管,但资金在加密市场的跨国流转已成事实。结果将如何?这是一场比拍卖更好看的、无形的权力游戏,而艺术生态将如历史轮回多次的一样,成为无形游戏的有形投影,成为其最赤裸、生动、深刻的显像。
部分 NFT 的投机性目前也被广为诟病,不过,不论权力游戏的结果是平地高楼还是一地鸡毛(往往兼有),这种显像不就是艺术存在的意义之一么?其显像的赤裸、生动、深刻,不正是我们洞察力的来源么?1987年,凡·高(Vincent van Gogh)3幅画面最繁盛、花朵数目(公认14朵,一说15朵)最多的《向日葵》之一被东京安田火灾海上保险公司以 2420 万英镑(3990 万美元)在佳士得拍下,上次转手在1934年,时价1万美元左右,价值爬升达到美元通胀贬值速度的数百倍。又过了10年,8名权威学者指其为赝品。
凡·高第四次修复后的向日葵。图片来自SOMPO美术馆。
战后美国私人买家抬起的后印象派高价,由泡沫中的日本人接手,而对“赝品”的狂热,正是对泡沫时代的最好指认,甚至在这里,“赝品”的细节使得故事更触及本质。
今天的故事,因信息的公开而更容易观察,更有趣的是,投机者甚至根本没有掩饰的兴趣,艺术媒体在试图总结设计成什么样的 NFT 卖的更好,但买卖双方也许都并不在意。数字身份似乎确实赋予了这种行为前所未有的权力感,这来自真正的价值沉淀出现之前的神秘。
NFT 真正的产业价值,下一步将以何种方式沉淀下来呢?其实综合交易平台记录、产业革新、投资导向,我们已经能看出某些隐约的答案。更多讨论,将在本专栏近期推出。(待续)
关于作者
周融荣
周融荣(b.1990),博士,青年作家、策展人,世界华人科幻协会会员。任职于北京大学。关注数学史、金融史和艺术的交叉领域。
毕业于香港科技大学数学系(BS)、苏富比艺术学院(伦敦)东亚艺术史专业(MS)、中央美术学院(Ph.D)。曾于ICBC集团/CMBC从事投资和宏观分析、私人银行艺术金融顾问。
在中国美术馆等地独立策展。研究/作品/评论/小说/诗歌见诸海内外,以中/英/德/西语呈现,如美国数学联席会议(JMM)展览、哈佛燕京学社、人文社科核心期刊等。获科幻“光年奖”等。著述近20万字,著作《数学之象》筹备出版中。
(凤凰艺术 独家报道 撰文/周融荣 责编/dbk)
凤凰艺术
最具影响力的全球艺术对话平台
艺术|展览|对话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凤凰艺术”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如需获得合作授权,请联系:[email protected]。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凤凰艺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