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古玩 >

浅谈王国维的境界审美在诗歌中的体现「王国维境界论」

时间:2023-01-24 09:25:15 来源:文学艺术与观察

大家好,浅谈王国维的境界审美在诗歌中的体现「王国维境界论」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意境是诗人进行诗歌创作的重要审美观念,他指客观事物与诗词作家思想感情的和谐统一,能够使诗人创作的客观文字进入到读者的主观思想中,并借此达到诗人与读者的共感,在情感上相互感染。意境虽并非判断诗歌境界高下的唯一标准,不过在大多诗歌尤其是抒情诗中,确是作品优劣的重要判断标准之一。

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与其他作品中不少地提到了“意境”一词,也较多地使用了“境界”这一概念,二者在王国维的美学思想中虽有些许差异,但其本质是相通的。境界在《人间词话》的开篇便被提到。创作的境界是在作诗或作文中诞生的一种感觉,作家或诗人在创作中产生了某种深刻的主观感受,并将感受融入创作中去。王国维将境界细化分类成了造、写二境与有我、无我二境,这些“境界”都是为了抒情服务。如“朝饮木兰之坠露兮”(早晨饮用木兰花上滴落的露水);屈原利用典故营造了一个绝美的意境来表达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感。这便是意境的用处,诗人在创作时,便是需要创立一个意境,将自己的情感和思绪融入进去,这样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

王国维从美学上对境界的基本形态作了概括和分类。他认为境界可以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两种。“文学中有二元质焉:曰情,曰景。”有有我之境的移情于景,也有无我之境的情景交融。无我之境,将情感融入景物之中,将景和情结合起来使得文章诗句充满诗情画意;有我之境,将自己的情感转移到景物上,以客观之景来寄托强烈的情感。

元和五年,元稹因得罪内廷大臣,被贬为江陵士曹参军,后又改授通州司马去往我的故乡(现已改称达州)。元和十年,白居易上书请求严惩刺杀宰相的凶手,结果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彼时元稹贬谪他乡又身患重病,忽然听闻挚友也蒙冤被贬,内心极度震惊。以这样悲伤的状态来看周遭的环境,一切也都掩上了灰蒙蒙的尘埃,写出《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全诗是“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结合。浅看诗歌,首句“残灯无焰影幢幢” 屋中将熄的残烛台四处摇曳,以客观景物来烘托整首诗的基调,也借此将诗人自己的情感转移到将熄的烛台之上,是有我之境;再看,“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听闻好友蒙冤被贬的消息后猛地从床上惊起,阴沉的风雨透过寒冷的门窗吹了进来,自己与身旁的环境融为一体,环境随着诗人的心境而变化,这便是“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是无我之境。作者对白居易被贬的这一事件,所表露出的情感是惋惜、悲痛或愤慨,都没有在诗中明确说明,全靠读者在意境之中与诗人的共鸣。有我与无我,在一首诗中交汇,通过意象的切换、场景的缩小或扩大,又或是通过主观与客观的结合,使情与境二者浑然一体,造就了意境的诞生。

创造“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创作方法是:写境与造境。

在创作上,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运用西方有关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理论,分析了创造艺术境界的基本方法。他指出艺术境界的构成有两种类型:一是写境,二是造境。写境以具体写实为主,造境以表现理想为主,二者是作为“自然”的现实主义创作和作为“理想”的浪漫主义创作的基本区别。所谓写境,“乃取现实实有之材料”,就是创作者高度重视客观真实,按照自然或人生原有的状态进行客观描墓,以求创造出自然的实有之境,故更加偏重于实。如欧阳修的《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最后两句“泪眼问花花不语, 乱红飞过秋千去”,泪眼汪汪问落花可知道我的心意,落花默默不语,纷乱的,零零落落一点一点飞到秋千外,其中,“花”、“秋千”都是现实存在的材料,以此可以看出,“写境”重于写实,要“合乎自然”。而所谓造境,便是创作者发挥想象力极尽创造之能,按照自己的理想对“自然之物进行夸张和想象。以虚实来区分的话,所造之境则更加偏于虚。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南唐后主以一江春水之浩渺来比喻愁多,而一江春水却非眼前实有之物,作者通过意象的主观想象描绘出意境来,这就成了“造境”。王国维运用西方文学观念对中国古代文学和文学思想发展的总结,区分“造境”和“写境”并论述其关系,是完善其境界说的一项超越。

创作是文人一生的乐趣,想必对于王国维先生也是如此。先生以《人间词话》为中心所体现的文学思想,充分反映了我国近现代交替时期文学思想发展的特点,是中西文化思想碰撞影响下的产物,他既集中国古典美学和文论之大成,又开中国现代美学和文论之先河。他提出“意境”是文学批评中的一个标准,完成了对“意境”这一中国传统的文艺美学概念的内涵规范,为现代文学理论批评的产生和发展开辟了新路。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