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古玩 >

玉米秸秆工艺画「美术艺术门类」

时间:2023-01-29 15:49:17 来源:举杯望月思君天涯

大家好,玉米秸秆工艺画「美术艺术门类」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王氏秸秆画艺术


王春梅,女,61岁,商水县黄寨镇人,自幼学习掌握秸秆画、剪纸艺术,是目前商水县唯一的秸秆画艺术第五代传承人。


王春梅外婆李方真的祖上世代行医,主要的特色就是中医外科。在清,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开封行医时,收治了一位别人从狱中救出的犯人,叫吴铭的小老乡,当年20岁。被人送到医馆的时候,伤势严重,危在旦夕,外婆的家人使出全身解数,精心调治,抢救回了一条命。经此事后,在开封行医是待不下去了,只有带着吴铭一起回到老家周家口。待几年后,在吴铭的多方活动下又一起迁到天津行医。吴铭为人聪明能干,踏实肯学,几年下来也略懂些医学,就一直在跟着行医,如同一家,因为个人原因,他也终身未娶,也没有公开同他的家人联系。

据王春梅介绍,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年我的外婆出生,取名李方真,全家人视如掌上名珠,吴铭特别喜欢她,经常剪纸逗她玩。为了哄她玩,吴铭亮出了以前谁也没有见过的绝活,一把剪刀一张纸剪的飞快,一瞬间就能剪出一个作品,说剪个龙就剪个龙,说剪个凤就剪个凤,猫猫狗狗更是不在话下,就是偶尔剪个十二金钗也能活灵活现。他还有另外一个绝活就是,能够用一堆各色秸秆、树叶、树皮等通过一系列的剪、烫、拼粘出一副很漂亮的画。但是别人让他弄这些的时候,他从来不做,只有小方真央求他时从不拒绝,很开心的就摆弄起来,问他为什么只是笑笑不说话。

时间不知不觉的过去了,小方真转眼间就长成了一个7、8岁的小姑娘了,不在只是仅仅满足于让吴铭逗她玩了。有一天方真拿了一把剪刀找到了院子里的吴铭,双膝行礼请他收她为徒,要学剪纸和秸秆画,吴铭楞了一下,罕见的拒绝了李方真的请求。这还是第一次,吴铭留她一个人在院子里,摇着头惆怅的回到了屋里躺倒了床上,当天晚上都没有起来吃饭。

第二天早上,吴铭一起床便看到正在院子里玩耍的李方真,便把她叫到了屋里来。“真真,你可愿意学习手艺,无论有多难”吴铭认真严肃的说道。

“我愿意,我喜欢这个。不论多么辛苦我都不害怕。”

“那好我就教给你这个手艺,但是记住这个手艺不能随便教给其他人,如果你要教其他的人,这个人必须心灵手巧,颇具慧根”。吴铭说完拿给了她一方砚台:“这给你做个信物,代表了你是我的徒弟,是这个剪纸和秸秆画的传人了。”

“谢谢师傅,弟子记下了,一定会谨遵师命的”。李方真恭恭敬敬的磕了三个头,起身道:“师傅,你跟谁学的手艺啊!”

“我啊!我跟我娘学的。”吴铭抬起头仿佛陷入了永远的回忆。

吴铭从远方的回忆中醒了过来,一脸微笑的对李方真说:“好吧,从今天起你没事就跟我练习这个吧!但是今天我们说的这些话绝对不能说出去,很危险的。”

从此后李方真就跟着吴铭学习起了剪纸和秸秆画,吴铭说过:技术难不难? 先说剪纸,一点也不难,认不认识字的人都会的,能难倒哪里去?这不是在贬低这门手艺,只是说明这门手艺的生命力,只要会用剪刀的人,都能学会。不碍乎有两种方法,一是画了图案,把不需要的地方剪掉。另一种是直接在底板上剪,叫脱手剪。第一种上手比较快,谁都能剪出很好看的图案。 第二种剪法难一点,但是比较洒脱,也更加生动。如果想要脱手剪 ,就要先从单个的物体剪起,可以把图案裁小一点,比如一朵花,一只猫,多尝试几种剪法。看着虽然简单,但其实也是流传很久的手艺,有很多技法都是自己琢磨出来的,也有很多的传统图案,这些图案和民间流行的其他吉祥图案是相联系的。 技艺倒在其次,学起来就知道,确实很简单,重要的是学的时候,心里有感悟,心要诚。老师能够教的只是剪法、刀法等等基础技法,至于最后能剪成什么样,就看每个人了。

至于秸秆画的话,它和剪纸、布贴一样是一种剪贴艺术。利用秸秆等材质的自然光泽和抢撕成丝的特性,经烫色或染用"熏、蒸、漂、刮、推、烫、以及剪、刻、编、绘"等多道工序,一般不着色,根据需要进行剪裁和粘贴而成。剪刀、烙铁和笔一样,提供给你的是最简单的工具,表达什么则是个人的问题,喜欢一件事物,就应该让它融入你的内心,成为心灵的一部分,这样它才会有生命力,也会产生新的图案。手艺嘛,并不是为了干什么惊天动地的丰功伟绩,而是我们对美的追求和美好生活的愿望。

就这样李方真跟着吴铭学习了5、6年,吴铭也是竭尽全力的把自己的所学交给了她。后来在天津有了新式的女子学堂,里面有外国的老师上课,李方真也去上了新式的学堂。再后来吴铭也去世了,清朝推翻了、大街小巷都改了民国的五色旗,本来还能在天津度日的李家老小,却在军阀混战的炮火声中每况愈下,李方真的娘亲这个时候也病逝了。后来李方真全家又回到了河南周家口的老家,方真回到老家的几年后也出了阁,嫁到黄寨曾楼村的一个姓曾的人家,但此门技艺李方真却一直没有停下,想找个人教会吧,但心灵手巧的人却没有找到,慢慢等吧,会有的。

后来的后来,中国大地的苦难就更加的沉重了,军阀混战,日本侵略,“水、旱、黄、汤”,直到新中国的建立之后,中原大地的百姓日子才算是能好起来。在哪个动荡不安的岁月里,人们就是吃饭穿衣也不能解决的时候,谁能有能力欣赏什么画呀。李方真就更加的期盼和平生活,希望能有一个心灵手巧的人学习这门技艺。

解放了,李方真的孩子们也陆续长大了,本来想把这门手艺传给她的子女们,可是没有一个人愿意学习这个,直到女儿嫁给了另外一个乡王桥村的王海群,这个女婿知道岳母会这个手艺,非常愿意跟她学习这个技艺,而她也看出来王海群是一个心灵手巧的人,不仅仅会木工刻画等,还会从西藏学会的一种特殊的秸秆画技艺,其中这个秸秆画如果学到极致就可以制作一种特殊的唐卡,看来自己等待的徒弟终于到来了。

说到王海群的之前的学艺经历更是传奇,这个事情还要从王海群的叔父早年加入革命组织说起,他的叔父早年加入革命后失败逃离了家乡,而他的父亲在解放战争时想通过支前去找弟弟,结果也没有回来。王海群(1928年生)和他的老母亲在家里十分挂念,于是他就离开了家乡,先去了武汉,没有找到,又听说在四川就入了川,也没有找到。其中的所经历的磨难,用九死一生来形容毫不为过。在成都经过多方打听,得知有许多河南籍的部队去了西藏。一听说这个消息他就跟了一个队伍进了藏,一路打听到了昌都,也没有找到他的父亲和叔叔,而他跟的那只队伍又要就地休整一段,心急如焚的他只得又临时找了一个队伍跟着向前走。有一天中午,当他们在一片树林前面休息吃午饭的时候,他去树林里面方便,结果刚一进去就被人打晕推进了河里。后来醒来发现自己来到了一个叫工布扎西的老人家里。这个工布扎西年轻时曾跟随过清朝中央政府驻藏大臣下属的塘兵,遍游卫藏及周边藏族聚居区,精通藏、汉两种语言、文字,在游历期间对藏、汉等民族的艺术及医学等知识都有所涉猎。

王海群在工布扎西家住了两年时间,学会了作画、医药等技艺,后来又用了整整两年的时间回到了家中,当他回到老家的时候仅仅剩下了老师的画稿和少量物品还在身上。

王海群自从接触到这门独特的剪、拼、贴手艺之后,就不断的去向李方真老人学习这门颇具魅力的技艺。1957年王海群的女儿出生,取名叫王春梅,长到5、6岁的时候便把她送到了她的外婆李方真那里学习秸杆画技艺,5、6岁的孩子大部分贪玩,不愿意学习这些东西,但是在李方真和王海群的严厉督促下,王春梅还是把基本功打的很是扎实,并且把剪纸和秸秆画的技艺学习的炉火纯青。

学习秸杆画技艺是一件很苦的事情,一次次重复机械的方法,单调、枯燥,乏味。身体还要要承受很多不为人知的痛楚,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夏天怕蚊蝇叮咬,用席子圈着,在里面汗流浃背。每到冬天手都会冻得伸不直,开始画画之前要使劲搓,把手搓得发红发烫才能握得住笔,几乎每天都要十小时之多是在练习,坐得腰疼,时间长了连胳膊都抬不起来了,从开始两只小手布满水、血泡,到两小手布满老茧。

再后来发生文化大革命中,连王海群生活的小村庄也受到了“造反派”的冲击,这又是对秸杆画技艺的一次打击,使得仅存的典籍也无一保存,在此期间,有些人找了各种理由,一天三场批斗王海群一百二十天。

那时候上小学的王春梅对父亲、外婆的这种保护很是不理解,直到王春梅上到中学了,有一天,他们两人在四下无人之处,才把这两门技艺的来历告诉了已经长大懂事的王春梅。并且把那方吴铭留给李方真的砚台等一些物品转交给了王春梅,并再三嘱咐她作为秸杆画技艺的第五代传承人,这些信物万万不可遗失,也不能告诉任何人这段往事,除非已经真的天下太平了。

到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王海群根据自己的记忆对秸杆画技艺的技法进行了整理,但是此时的王海群已经对恢复典籍无能为力。只好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培养传人上面,也可能是技艺太难,许多人学不会,所幸的是女儿王春梅一个人学会了秸杆画全部技艺,成为秸杆画技艺的唯一传人。王春梅现在也年过60,秸杆画的艺术价值还不能被大部分人认识,可以说秸杆画璀璨瑰丽的艺术火花在风雨飘摇中忽明忽暗。

近几年来在各级政府的关怀、支持下,王春梅对秸杆画技艺不断进行挖决、传承、创新、弘扬。追根寻源,博览众长,吸取精华,使秸杆画技艺不断升华。

秸杆画的制作工艺十分复杂,整个制作工序全凭手工完成。首先要对秸杆进行分类采集。对采集的秸杆进行熏、蒸、漂等20多道工序加工处理,让它保持秸杆特有的自然光彩和纹理。一般不着色。需先将秸杆浸泡、熏蒸、漂洗、剖开整平、充分利用秸杆本身的自然光彩和质地,结合温度的高低变化,对薰烫部位分轻重缓急灵活处理,技术上吸收融合国画、版画、剪纸、烙画等诸多艺术手法,使秸杆画表面形成深浅不同层次和色变,之后再经剪、裁、印、贴等工序,才能制作出古朴典雅、富丽堂皇,又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的艺术作品。从大的方面归纳选料、剖料、烫料、粘粘、装裱等步骤,每一个步骤中还可分多道小步骤。秸杆画的艺术特点是取材独特,工艺别致,画面立体感强,且保持了秸杆的光泽和烘烤烫熨出来的本色不褪。呈现出古朴典雅,富丽堂皇的神奇美感,如做成仕女图则飘飘欲仙;做成动物,则栩栩如生;做成山水,则如临其境;做成花鸟,如闻其声。居家富丽堂皇,馈赠亲友恢弘大气。具有极强的观赏和保存价值。无论是宾馆、酒店、办公室、会议室,还是家庭客厅、卧室、餐厅,秸杆画都适合装饰布置,与一般装饰相比,更能彰显主人的个性追求及高雅品味,同时也是商务礼品、亲朋馈赠、欣赏收藏、旅游纪念的好选择。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消费和文化消费已成为时代趋势,追求全性,追求品位也成必然。秸杆画具备的环保、手工、永久保存等独有的产品特性和艺术性非常合乎人们需求理念,市场前景极为乎观。风格简洁、明亮、独特的艺术风格,可称为艺术品中的珍品,可根据需求客户定制。通过不断努力,汗水也伴随着荣誉,秸杆画的精品部分作品还被外交部选中作为国礼,其中秸杆画《工布姑娘》作为国礼送给联合国秘书长特使(联合国副秘书长级)卡巴罗,部分作品被美国、英国、新加坡等国内外名家收藏。曾参加文化旅游国际博览会、中西部文化博览会、第三届、第四届鹤壁中原文化博览会等并获奖。

2019年王氏秸秆画艺术成功申报周口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