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古玩 >

吴作人艺术馆藏品集「余光中文学馆观后感」

时间:2023-01-29 18:53:20 来源:中国青年网

大家好,吴作人艺术馆藏品集「余光中文学馆观后感」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艺境观象】

吴作人艺术馆坐落于姑苏老城区的定慧寺巷双塔塔园西侧,我对它的兴趣不仅在于古巷里见证了城市沧桑变迁的老石板路,晨晖夕照之下豁然眼前、熠熠生辉的千年双塔,周边古迹密布的粉墙黛瓦,更在于近年来连续多次围绕“但替河山添彩色”这一主题在这里举办的一场场别具一格的系列展览,成为人们不可错过的一道亮丽的艺术风景。

2017年举办的“但替河山添彩色——吴作人、萧淑芳《佛子岭水库》研究展”,或许可以说是一场无意邂逅。吴作人的油画作品《佛子岭水库》参加了1955年第二届全国美展,并分别于1955年和1956年作为宣传画两次单独出版发行。展览以此为主题,并将相关资料研究进行集中呈现。新中国成立之初,淮河流域的常年水患给豫、苏、鲁、皖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极大危害。被誉为“新中国第一坝”的佛子岭水库成为综合防洪、灌溉、发电、航运等功能的治淮第一骨干工程。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正值盛年的吴作人经常下基层采风,佛子岭水库是他去的第一站。在这里,他携夫人萧淑芳热情洋溢地画了大量速写并创作了多幅油画。

2018年,“此身犹未出苏州——吴作人与苏州研究展”的举办恰逢吴作人诞辰110周年。“吴氏家风”对其艺术和人生影响深远,其与苏州文化界频繁密切的交往以及几次三番回乡的各种创作通过展览生动呈现,细细梳理了他与故土苏州的不解之缘。

2019年举办的“但替河山添彩色——吴作人《黄河三门峡》研究展”,是和第一回展览异曲同工的姊妹篇,都是以滴水映辉、以微见著的方式,对吴作人那些以反映新中国成立初期建设成就和人民新貌为题材的代表作品,进行深入解析。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是开天辟地的工程,具有里程碑意义。吴作人两次赴河南水利工地考察,雄伟的景色和改造山河的宏图让他心潮澎湃,作画赋诗撰文,其中两幅油画代表作品和四幅速写作品现收藏于中国美术馆。

“艺夺天工——吴作人中国画金鱼作品研究展”在2020年别出心裁地大做了一个老生常谈的小题,深入浅出地将中国画通过同一题材展现一类技巧、一种风格流派的学术研究课题演绎得通俗易懂,让人喜闻乐见。展览不仅标新立异地引入了中国金鱼的科普简介,又慧眼独具地呈现了中国近现代中国画金鱼题材创作掇英,与吴作人在半个世纪里不同时期创作的42件金鱼题材作品同时展示,在比较中回顾了吴作人对于该题材创作的心路历程及艺术成就。

2021年的“但替河山添彩色——1961年吴作人东北旅行写生研究展”,与其说是余音袅袅,毋宁说是遥相呼应。1961年夏天,吴作人、萧淑芳、郁风等人组成了当年中国美协组织的多路艺术家分赴祖国各地进行“旅行写生”中的一支。历时两个多月,他们在美丽富饶的哈尔滨、伊春、牡丹江、长春等地采风写生,收获颇丰。返京后,吴作人在萧淑芳的作品上即兴题诗:“边陲奇卉遍山生,风野霜寒志更贞。但替河山添彩色,不争谱上百花名。”这是一个有血有肉的补充:吴作人以其创作题材的日常所见和创作的平常状态,彰显了他的“艺为人生”思想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五年时间,五次连续地将吴作人的艺术实践与成就进行研究展示,亦中亦西的主题交叉轮替,彼此之间形成的内在联系隐隐印证了吴作人艺术创作始终围绕的一条主线,即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一以贯之的现实主义艺术创作主张。吴作人积极努力地在油画艺术的民族化与时代性和油画艺术创作本体语言的表达上做出了具有典范意涵的成功探索。他以中国画金鱼题材作品的创新,把貌似游戏笔墨的“雕虫小技”提升到“乘一总万,举要治繁”的艺术主张,为新时代传统题材中国画的发展指出了一条新路。对于全球化语境下的新时代中国美术,如何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如何把握好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其现实性和当代性的价值意义不言而喻。

苏州吴作人艺术馆是以吴作人及其家属的捐赠作品为基础建立的。1989年,吴作人怀着对故乡的深厚情感,将90件艺术作品无偿捐赠给自己出生并居住达二十年之久的苏州,作为长期陈列展览。1993年,由知名建筑学家戴念慈设计,借鉴了徽派建筑风格,既古雅又现代的吴作人艺术馆建造完工,与这个城市美术馆、艺术馆、纪念馆整体格局组成以及展览活动,一并成为城市发展与文化积淀的典型代表。

从某种程度上说,吴作人艺术馆做得极为出色的一点或许就是“螺蛳壳里做道场”:以一幅作品、一项专题、一场活动、一类题材、一次行程的有限资源和能力,精耕细作,小中见大,从而使得吴作人艺术创作的时代背景和思想变化,以及作品解析、艺术阐述和深远意义等诸多元素融汇于此,立体而丰满,虽为沧海一粟,却可窥见一斑。艺术作品和研究成果同时呈现,明白晓畅的可视内容构建起有效的感知,让时代普遍的图像记忆回归到艺术系统的建立中来,以此表述记忆与立场,引发人们对社会担当的思考,摇曳生姿,别开生面。

或许吴作人艺术馆正是通过以点串线、以线带面的实践思考,找到了一条符合自身定位的“破圈”发展之路,而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为名人艺术馆、美术馆、纪念馆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作者:倪熊,系苏州市美术家协会理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来源:光明日报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