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书画鉴定专家
大家好,竹节玉雕寓意「雕刻的艺术」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竹刻是中国特有的一种雕刻艺术,以竹为纸,以刀代笔,融和了中国书画艺术的一些表现形式。每制成一件作品,或自行设计,或采用名家画稿,或博采各种题材,殚情竭智,度形制器,状态写神,充分发挥竹材的特点,不须借助人为的生硬色泽,利用多种雕刻技巧,无论是表现人物、山水、花木、鸟兽,均能体现出书画的笔墨情趣。以简朴高雅为其特色,超出一般工艺品而列入艺术之林。竹刻作为工艺美术中-一个独立的门类,是与竹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分不开的。竹子质地坚韧,节实杆挺,虚中洁外,筠色润贞,四季常青,被喻为“君子”,与玉一样,成为高尚气质的象征。因为竹子在中国历代文人心目中的崇高地位,以竹为材料的雕刻才在宋代由匠人制作的工艺品逐渐成为高雅的艺术品,并在明清时期走向繁盛。
竹刻作品中所选用的竹材主要有毛竹、斑竹、棕竹等。毛竹亦称筒竹,枝干粗壮,圆筒状的形体适于雕刻笔筒、臂搁等文房用具和生活用品。斑竹又称湘妃竹,形体修长,表面有美丽的红褐色斑点,多用来作扇股、笔筒、手杖,或被劈成竹篾粘贴成箱、柜之类生活用品。棕竹色泽深褐,有深浅不同的条纹,劈成片状可用作拼贴盒、匣等器。历代竹刻的雕刻技法多样,韵味也不尽相同,归纳起来,大体有阳雕、浅浮雕、高浮雕、透雕、圆雕、留青等几种。,以竹制器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说中神农氏用竹制作农具,女娲用竹管造笙、簧,黄帝用竹管制作萧、笛,仓颉则用竹简制成书册,嫘祖用竹片编制蚕箔。新石器时代出土的陶器上留下很多竹编器模压的痕迹。自战国始,竹器的应用除建筑外,范围日渐广泛。
如削竹为简,编连成册,制作书籍来记载史事、典律、兵法和医篇。竹简可算是以镌刻图纹和文字来装饰竹器的竹刻工艺的前身。还有各种竹制兵器、乐器及生活用具等,如湖北江陵拍马山战国楚墓出土的髹漆三兽足卮,湖南长沙楚墓出土的竹箧、毛笔和涂漆的鸟形双口杯等。虽然这些竹制品只能算作是与生活有密切关系的日常用品,还未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工艺,但表明了当时手工艺人已懂得采用这种常见的材料进行雕刻,为我们研究竹雕艺术的起始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从记载上看,竹刻作为艺术品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已出现。《南齐书·明僧绍传》中载,齐高帝曾赐给隐士僧绍一根竹如意,即是取用竹根为物料雕刻成的。另据史籍载,南朝时的广门第阀阅之家竟以纹饰为尚,常在斑竹笔管上雕刻人物、花鸟及诗词文句等,这种风气直至唐代仍十分盛行。
宋代竹刻技艺已见精进。在雕刻风格上,除继承前代雕刻技术,还扩大了取材范围及艺术视野,特别是金石学的兴起,绘画的发展,许多文人参加到工艺品的制作中,将笔法融入刀法中,逐渐形成了宋代多类雕刻品的一大特色。这个时期最著名的竹刻高手是詹成,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中记载詹成雕刻精密无比。宋代的竹雕作品实物很少,宁夏西夏李遵顼陵出土--件竹雕残片,采用了浮雕、浅刻、深刻等技法,将庭院、松树、花卉及人物生动地表现出来,菱形米字地纹,与元、明时期的雕漆刻锦地纹十分相似。明代中期以后,竹雕的艺术性被逐渐地重视起来,从事专业刻竹的工匠和喜好刻竹的文士日益增加,特别是文人的参与,他们或自己画稿设计,或亲自操刀,使竹刻真正发展成为一个艺术品类,日趋兴盛起来。这个时期竹刻发展迅速,技艺精湛,超越前代。
明代正德、嘉靖朝之后,几乎每个时期都有一-些杰出的竹刻艺术家出现。他们主要分布在江苏一带,尤以金陵和嘉定两地最为繁荣,形成了以濮仲谦、朱松鄰为代表的金陵派和嘉定派。明末至清初,在朱氏三代竹刻艺术的影响下,竹刻在各地得到日益广泛的发展,除了传统的金陵、嘉定外,徽州等地也成为竹刻艺术的发达地区。许多卓越的刻竹能手相继出现,其中知名者就达六七十人之多。他们在继承朱氏传统技法的同时,不断创新,出现了一些新的风格流派,其中以吴之璠的薄地阳文浮雕,封锡禄、封锡章兄弟的竹根立体人物雕刻,周颢的平刻花纹及方洁庵的竹黄浅浮雕等最为突出。竹刻日益成为一个 门]流行的艺术形式。当时,以竹制笔筒、香筒、臂搁等十分普遍,且极尽图绘雕镂之能事,几乎失去了它的实用价值,完全是一种观赏的艺术品,艺术家们纷纷在上施展着他们的巧思。
乾隆时期,竹刻趋于纤巧、细腻,向多样化发展。乾隆皇帝好古,因此竹刻中的仿古制品也相继出现,如壶、瓶、卣、觚、鼎等,不仅在造型.上追仿先秦古器物,而且纹饰亦多取自青铜器,显得别有风致。此外,将诗书画印运用到在竹器雕刻上,纹图不仅有作者款铭,而且还多加诗词、印章,更显书卷气,取得了极好的艺术效果。乾隆、嘉庆之后,竹刻的风格渐趋流行浅浮雕和阳纹平刻。镂空雕法与圆雕技法不再被普遍使用,只有蔡时敏立体圆雕、庄绶伦的透雕等少数几家。此时的竹刻不再强调造型和立体感,图案及题材大部分采用名家书画为蓝本,著名者有嘉定派的邓渭,金陵派的潘西凤和方洁等。
我是“娟儿666”,执笔走天涯,与大家一起分享、了解中国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