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古玩 >

社会嬗变与艺术设计教育的自觉关系「艺术的社会教育功能」

时间:2023-01-30 19:33:27 来源:美术观察

大家好,社会嬗变与艺术设计教育的自觉关系「艺术的社会教育功能」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文 / 吴洪 洪吴迪


内容摘要:从2020年2月教育部所公布的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来看,各办学主体的高校对自己学校所设置的学科专业进行相应调整已逐步形成常态化趋势。这些调整既反映出各办学主体根据前瞻、特色和需求导向,也是结合自身能力、环境和产业状况对人才需求培养的自觉行为。本文分析了相关艺术设计学科申请撤销专业的成因,并提出当前艺术设计教育存在和亟待解决的系列问题。

关键词:社会 嬗变 设计 教育 自觉

从2020年2月教育部公布的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来看,各高校都在对自己学校所设置的学科专业进行相应的调整。而此次调整采用了申报、公示、审核等程序,根据普通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与教学指导委员会评议结果,并征求有关部门意见,确定了同意设置的备案专业、国家控制布点专业和新增目录外专业点名单。本年度各高校新增备案专业1672个、审批专业181个(含130个国家控制布点专业和51个目录外新专业),调整学位授予门类或修业年限专业47个,撤销专业367个,可见此次调整变动的幅度之大,其中应用型、管理型的专业在缩减,而人工智能、机器人、新媒体、信息技术、大数据、生物工程等新兴学科增幅显著,而增减幅之差达4.5倍之多,现究其原因浅析如下。

洪吴迪设计作品《指环》在迪拜国际设计周上展示 2016

该作品体现了设计运用智能化技术服务于人的理念,人的意识脑电波可通过指环的传感器遥控电脑游戏,也能监控身体状况。

从全球发达国家近三年经济增长的模式来看,数字经济已经占据近60%的份额,即使以工业化加工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发展中国家——中国,2019年数字经济也已经占据了经济总量的40%。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模式正在以科学创新所带动的技术变革的推动下发生嬗变。

中国通过40年不懈的努力,成功将农业社会的生产方式转变为工业化社会的生产方式,健全了完整的现代工业化体系,正在赶上人类社会前行的步伐。此时,人类社会已步入了后工业化的信息社会。这种由科学技术发展所带来的新生产方式正有力推动着社会形态发生急剧转变,这一转变既为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如何在这社会嬗变的关键时刻不失时机地抓住机遇,是我们实现超越、完成伟大复兴的契机。

记得在中国由农业社会向工业化社会转型的初期,当时的国家领导人就明确提出要办好理工科大学的指示,从此可以看出当时领袖的远见卓识。中国的工业化起步晚于西方近一个半世纪,当时不要说成熟的工程技术人员,就是能够熟练操作机器的技术工人也极其匮乏,中国现代高等教育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起步,以顺应时代的社会需求为目标建立和发展起来,教育和适时的人才培养对中国实现工业化体系建设起到了根本的保障作用。而如今社会所发生的巨大变革又再次降临在我们面前,教育也要刻不容缓地跟上时代和社会前行的步伐。

利用智能材料冷凝胶成型的服装设计 图片来源/左衽中国

艺术设计教育作为整体教育知识体系中的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环境和生产方式的变化,其地位和作用也在发生着改变。现代设计起源于工业化生产方式的需求,设计业产生之初的任务仅是为解决大机器生产产品所面临的系列问题,通过设计来合理有效地协调机器生产的产品在形式与功能之间的关系,有效解决资源合理利用以及提高生产效率等问题,那时设计所针对的目标是物——产品。以包豪斯为代表的现代设计教育也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和逐步发展的。

信息技术为生产方式带来了巨大的转变并推动社会进一步发展。在信息社会的场景下,设计所面对的对象、任务、目标,以及所采用的工具和技术手段也发生着嬗变。设计的对象不再仅仅是针对物质的生产和创造,而是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到以人为中心,并围绕着人而展开的系列服务中去。产品的功能与形式也不再是设计考虑和解决的唯一问题,设计更多的是在关注人的精神诉求、民族与文化属性、审美取向、社会地位和价值观,关注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态环境以及人自身的健康状态等全新的领域,同时涉及如何掌握和利用新的信息技术手段、新材料、新思维和新方法去服务人的需求。

带有LED发光纤维可映射图形材料制作的服装 图片来源/左衽中国

设计的功能、任务和使命发生了重大变化的客观现实必然对设计教育的发展起到深刻的影响作用,因此,我们也应当对设计教育的方式和知识的体系进行调整和重构,在教学方式上要更多地引导学生去关注社会形态的变革,了解和掌握由信息科学所带来的思维方式和技术手段的变化,关注人工智能、机器人、新媒体、新材料、大数据、生物工程等系列新兴学科对设计领域的影响和渗透,让设计创新在即将到来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中发挥巨大作用。纵观我们设计教育发展历程不难发现,设计教育完全紧随中国社会生产方式的现实而展开。在这短暂的半个多世纪中,中国叠加了多种不同社会形态的生产方式,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和各区域经济状况发展的不平衡,生产方式和产业状况中既有强烈的农业手工生产方式的存在,又有现代工业机械化生产,还有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设计教育面对这种特殊复杂的环境和诉求,往往感到茫然和无所适从。从西方现代设计教育先驱包豪斯设计学院的建立历史来看,它是在西方现代工业化社会实践百年后才发生的事件,对我们当今的设计教育所面临的场景,有启发却很难有直接借鉴的价值。

中国这种多形态叠加的社会生产方式,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上也是少见的现象。设计教育如何去面对这种现实的状况,如何来定位发展是摆在我们教育职能部门、管理者和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首要问题。从此次普通高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来看,本科新增备案学科1672个、审批专业181个(含130个国家控制布点专业和51个目录外新专业),调整学位授予门类或修业年限专业47个,撤销专业367个,这个看似庞大的增撤数据,相对于2019年6月15日教育部公布的全国高等学校共计2956所(普通高等学校2688所,成人高等学校268所)的数据来看,申请学科增、撤的数量还是合理的范围。在上述全国高校中有2124所学校本科设有艺术设计学科,此次新增设计类专业分别为艺术设计学、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公共艺术、工艺美术、数字媒体艺术、艺术与科技、陶瓷艺术设计、新媒体艺术和包装设计12类,申请撤销设计类专业的学校21所,专业集中在服装设计与工程、服装与服饰设计、工业设计和产品设计类别。

可发光材料制作的礼服 图片来源/左衽中国

现就申请撤销所集中的服装设计与工程和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学校的原因浅析如下。

专业名称和专业设置缺乏科学性、系统性与合理性

同样是针对服装类别的专业在目录中就出现了服装设计与工程、服装与服饰设计两个截然不同的名称。了解内情的人都知道在2012年教育部公布的专业学科目录中只有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并备注“可授工学、文学学位”。在制定该次专业目录时,主持制定该专业的专家由工科背景的学校推荐,由此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名称应运而生。这也造成许多原先开办了服装设计专业的学校在2012年版的学科目录中找不出服装设计专业,为求生计,他们只好选择与之接近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当艺术学科上升为学科门类后,艺术设计专业则升级为一级学科,其下又增设了具有艺术学特质的服装与服饰设计等12个专业类别。工业设计与产品设计专业名称的出现与上述情况完全相同。在此之后,许多学校申请了两个名称不同却内涵极其相似的学科专业,由此带来了专业重叠、生源学科(艺术、理工)属性不同的现实状况。上述数据正印映出各学校根据自身学科设立的属性,在相似的学科专业中进行选择和调整的结果。

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不匹配

就撤销上述专业的学校所在区域来看,他们多集中在中原、西北、西南等服装产业和工业化欠发达地区,专业设置缺乏产业对其有力的支撑。

办学主体学校性质与短视行为

申请撤销的学校多为二级学院或独立学院,由于这些学院办学以逐利为主要目标,哪些专业招生热门,他们就会积极增设,很少考虑自身的办学条件、师资力量、人才定位,尤其是产业环境,导致培养出的学生能力不足,就业困难。一旦出现上述问题他们马上放弃,转即追求更加热门的专业。

采用3D打印技术制作的服装 图片来源/左衽中国

上述三点主要是从职能管理、办学的外部环境和办学主体进行分析。一个学科专业如何建设与健康发展?其核心还是要尊重教育与人才培养的规律,尊重学科专业的特性,关注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此次申请撤销比较集中的服装设计类专业和产品设计类专业既有学科设置重叠的外部客观原因,也存在学科发展停滞、教学知识结构陈旧、一味强调传统技能等内生发展不足的状况。

以设计创新来驱动物质的创造和生产已经形成现代物质创造的完整体系。设计是一种具有将人的精神需求置于物质创造的有效手段,通过设计使物质创造在满足人的精神与物质需求方面达到完美结合。不同的社会形态和生产方式也决定了物质创造的方法和手段。人类现代社会的进步是以科技发展和物质创造手段为特征,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人们对5G技术、大数据、云计算、智能化、机器人、虚拟现实、增强现实、3D打印等词汇已经耳熟能详,他们的物质形式甚至已经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但这些知识和技能如何在今天和未来的设计中得以运用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我们如何将传统思维及其技术手段与科学思维及其科技手段有机结合去面对和解决当下以及未来的问题,是摆在设计学和设计教育面前亟待解决的头等大事。

带可遥控装置的服装 图片来源/左衽中国

艺术设计学是一门应用型学科,我国目前在本科设置艺术设计专业的两千多所高校中,保守估计在校生接近百万,可见该学科对学生所具有的吸引力,这也是设计学科的应用型属性受到热捧和追求的主要原因。设计教育如何不辱使命、不负众望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应时而变,主动调整、探索设计创新型人才产出的有效机制,在学科、专业和知识体系构建上,以前瞻、特色和需求为依据,应成为设计教育的自觉。

吴洪 深圳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教授

洪吴迪 深圳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助理教授

(本文原载《美术观察》2020年第7期)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