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艺术:王问草书七言古风卷
大家好,相声发展史「相声史话」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前言
最近呢,有一档综艺节目那是非常火爆啊,是什么呢?就是由一群说相声的领衔主演的德云斗笑社。
人们不禁要问了,这一群说相声的不好好说相声,咋玩起综艺了?今年由于新冠疫情的原因,德云社呢也是迟迟没有开箱,一方面德云社一大帮子人员等着工资吃饭,另一方面却是咱们全国人民也太需要一些笑声了,两者相结合——这档综艺就应运而生了。
说起相声,最早从道光年间就开始有人说了,后来经过将近200多年的发展,到今天的德云社不仅国内一票难求,更是全球巡演走向世界,把相声发扬光大这一点郭老师自然是功不可没。
但是您各位有所不知,相声这一门传统艺术,在郭老师之前,还有不少名人呢,那今天咱们就来聊聊,相声的发展和历史的几位相声名家。
开始于清末
现在被公认的“第一个说相声的人”叫张三禄,他原本是道光、咸丰年间的八角鼓艺人,后来因为生计改行说了相声。
而真正让相声普及的,是一个叫朱绍文的人。朱绍文艺名叫“穷不怕”,是同治、光绪年间活跃在北京天桥的第一代“天桥八大怪”之一。
朱绍文最开始不是说相声的,他小时候是学京剧出身,但是后来到了1861年,咸丰皇帝病死在承德避暑山庄,皇上死了,就进入“国丧”时期,就跟咱们现在纪念汶川地震的时候差不多,国内的一切公开娱乐活动统统停止,禁止演出。
可那时候不像咱们现在,现在因为疫情原因好多商家不也都倒闭了吗,那时候的艺人啊还没有工资的说法,都是干一天活赚一天钱,您少干一天那没办法,您就喝西北风去吧。
在国家不让艺人登台的情况下啊,不光是京剧演员没饭吃,就连后台那些拉胡琴的,敲锣的也统统得饿肚子。有的艺人到最后走投无路,怎么办?别的手艺也不会,做买卖又没钱,只能活活饿死。您还别不信,真就有饿死的。
朱绍文也不例外地走投无路,但是用今天的话说他算求生欲很强的这么一主儿,他就想大不了不在戏园子唱戏了呗,于是他就跑到了天桥打算“撂地”。
但是天桥人来人往的,人家凭什么给你钱啊?凭什么看你啊?朱绍文就随手抓了一把白沙,在地上撒了一个圈,自己站在中间,不用拉琴也不用行头,光凭自己一张嘴,不仅节约成本,还赚了当天的晚饭钱。
而他这种招揽客人的白沙撒字来也成为了相声艺人的基本功之一,可别小看这个,老年间这可是演员吃饭的本事,跟说学逗唱一样重要。
后来大名鼎鼎的恭亲王还专门请他到府上演出,后来朱绍文还成了按月领工资的王府签约演员。成名之后的朱绍文开始收徒,相声也就成为了一个行业。
朱绍文就这么成了相声界的祖师爷。咱们今天听到的《黄鹤楼》《大保镖》等传统相声,还有很多的《太平歌词》的选段都是朱绍文的作品。
发展于民国
相声界有这么一句老话:“北京是出处,天津是聚处。”一提起天津,咱们大家自然就会想到相声,天津的相声名家也是数不胜数。那为什么北京出生的相声,反而成了天津的代名词了呢?
这就要说到民国时期了,相声由北京传入天津,一经传入就大受欢迎,于是许多相声艺人就跟去麦加朝圣一样,奔天津来了,因为这里能赚钱啊。
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张寿臣老先生了。可能我现在说张寿臣大家觉得陌生,但是我再说一位大师,您肯定能想起来,马三立。按照相声的排辈,张寿臣和马三立都是中国相声的第五代艺人。
张老先生最开始也是在北京说相声,但是说了好几年,还是没火。老先生也发愁啊,这可不行啊,一家老小还等我养家糊口呢。咋办呢?树挪死人挪活,我也活动活动吧。
于是老先生就来到了天津,要说天津真算得上是张老先生的风水宝地,老先生的观众就跟坐上了高铁一样,蹭蹭的涨粉啊,相声也慢慢的从北京天津,传遍了全国各地。
但是好景不长,1937年啊,鬼子就进了中原啊,先打开卢沟桥,后打开山海关啊,天津也随之成了日本人的占领区。
咱们知道,很多相声的内容都是讽刺一些社会现象的,张老先生的相声也不例外,还偏偏讽刺日本人,那日本人听了之后能笑得出来吗,“这个人,良心大大的坏了。”
由于讽刺日军,张寿臣几次被下狱,甚至差点把小命都丢了。后来,老先生岁数大了,也经不起折腾,再加上同样是赚钱糊口,干什么不是干,就改行说了评书。
传承在现代
新中国成立之后,旧社会对于艺人的那种歧视就一去不复返了,按照“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政策,相声也成了诸多艺术的一种。但是在成为艺术之前,还得给这些段子“洗个澡”。
新中国成立之前,相声艺人为了吸引观众,多赚点钱,就会说一点比较低俗的“荤段子”,新中国成立了,进入新社会了,这种段子就不能再出现在舞台了。
1950年,由相声大师侯宝林、文学家老舍、吴小玲、罗常培等人组成的文化小组,就对之前那些近百段的传统相声进行了“大清洗”,这才有了咱们今天听到的相声,要不然有些段子,您各位是真的没法听。
说起侯宝林大师,那在相声界可算是鼎鼎大名了。但是侯大师小时候的经历却要坎坷得多。郭老师在台上曾经讲过一些侯大师小时候的事情,四岁跟着舅舅来到北京,被卖给了一户姓候的人家,小时候穷,老先生也要过饭,捡过煤,后来21岁才回到天津正式拜师学相声,按照咱们现在的说法,侯大师算是半路出家的大龄学徒了。
可能侯大师就是老天爷派来逗大家伙乐的,虽然入门玩,但是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一代大师,甚至后来被专门请到中南海给国家领导人说相声,经常把他们逗的直不起腰。
之后到了六十年代,侯大师也因为某些原因暂时离开了人们的视野。
受到同样遭遇的还有马三立大师,按辈分,马三立是比侯宝林大一辈的,因为他爸爸是相声第四代艺人马德禄先生,著名的相声八德之一,而侯宝林只能算是相声界的第六代艺人。
到了70年代之后,已经年过七十的马三立再一次选择了登台表演,其中就包括1985年的春节联欢晚会,这位瘦高的老头儿给全国人民带来无数的欢乐。
但是1993年,侯宝林大师因病去世,十年后,马三立大师也驾鹤西游。没办法啊,阎王爷也爱听二老的相声啊。
21世纪初,由于小品的迅速火爆,相声逐渐变得边缘化,甚至一度没有人听,因此许多相声演员选择了转行,开饭馆,开出租,反正在哪挣钱不是挣啊。
与此同时,由于相声不用配乐,有嘴就能说,也让很多人有了浑水摸鱼的想法,相声这门传统艺术开始变得扭曲,路也是越走越歪。
但是天不亡相声,就在相声要完了的时候,郭德纲来了,按辈分,郭老师是侯宝林大师的儿子侯耀文的弟子,算是第八代相声艺人。
结语
后面的故事咱们就清楚了,郭德纲刚到北京的时候也苦过,也难过,但是由于他对相声的热爱和坚持,后来德云社也一点点地有所好转,终于有了今天的成就,这是相声从未达到过的高度。
在现在这个自媒体如此发达的时候,做网红并不难,但是红得快凉的也快,难的是一直火。而郭德纲和德云社过了这么多年却依然观众缘不减。这就让我想起了郭老师总说的一句话:“江山父老能容我,不使人间造孽钱。”
而相声大师常宝堃也曾经说过:“有的演员稍微做出一点成绩就看不起观众,这样的人一辈子也成不了角儿”。做人不能忘本啊。
其实今天咱俩聊的这些大师呢,也只不过是冰山一角,相声能走到今天,是经过了很多老前辈的不懈努力。
其实任何一种文化都是这样,一定能经得起历史的考验,最终才能成为经典。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康家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