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古玩 >

看不懂的就叫艺术「看不懂看不清的就是艺术」

时间:2023-01-31 14:13:29 来源:人民日报评论

大家好,看不懂的就叫艺术「看不懂看不清的就是艺术」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睡前聊一会,梦中有世界。大家好,受党报评论君邀请,今天我们来聊聊最近出现的一种“射墨书法”。前两天,一段视频“火”了。视频中,七位礼仪小姐共同展开一幅宣纸,一位创作者手持装有墨水的注射器向宣纸上随意喷洒。围观者大声叫好,网友则纷纷表示“看不懂”。近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发表声明,表示这位自称清华教授的“书法家”与学校并无关系。

“射墨”是不是书法,艺术造诣如何,自有人评说。不过,近年来让人“看不懂”的艺术倒是很多。从倒立书法,到“灵魂画作”,从粗制滥造的城市雕塑,到不知所云的实验戏剧……各式各样的前卫艺术、先锋艺术、叛逆艺术层出不穷,让普通观赏者不禁开始怀疑,观众看不懂的才叫“艺术”吗?答案并非如此。

二王(王羲之、王献之)系统的文人书法,是千余年习字者绕不开的神话;毕加索的抽象绘画,看似怪异却功力深厚、表现传神。但历史上那些不走寻常路的人,并不都能另辟蹊径,误入歧途的不在少数。一些创作者以打破传统为务,实则走上了乱弹琴的“死胡同”。作品无法引发审美共鸣,“一挥而就”的作品更丢掉了精益求精的创作精神。在博人眼球的呈现方式、凭空捏造的“创作理论”“解放无意识”“走向创新”等旗号背后,是创作者无法突破传统巅峰的逃避和无法正视自身平庸反而投机取巧的悲哀。

而艺术资本的躁动与逐利性,更进一步助推了这类“艺术”的泛滥。炒作、宣传甚至作假,成了心照不宣的艺术推广手段。而一些评论者对积弊陈疴避而不谈,一些创作者相互吹捧合作,观众审美素养有待提高,又为这类故弄玄虚的畸形创作野蛮生长提供了温床。但糟粕即便暂时成为名利收割机,也逃不过行家的慧眼,也终将淹没在艺术史的长河中。

现代艺术兴起以来,“看不懂”的作品似乎越来越多。在西方艺术史上,杜尚创作的《泉》被讨论了一百年。这件签了名的小便器,颠覆了当时的传统艺术。人们质疑,丑也能成为艺术?流水线工业品的艺术价值何在?普通人也可以成为艺术家?的确,《泉》没有凝聚杜尚的汗水,没有过人的技巧,但不可否认,它洋溢着天马行空的自由追求,是对传统艺术语言的彻底反叛,其创意不可估价,其理念超越时空。杜尚开风气之先,而今天的很多“现代艺术”,要么拾人牙慧、有样学样,要么徒具形式、缺乏深意。所以,先锋艺术与欺世盗名仅一墙之隔;同类的作品,一件可能是珍宝,一件则是垃圾。

那么,看得懂的作品才算艺术吗?也不然。艺术之美,在于其能够以独特的形式传递出作者的人文精神和美学理念。正所谓,有以造不言之妙也。当观众面对一件作品时,将根据自己的体验、知识、思维对其“再创作”,此时,作品已不再“属于”原作者。正如在《清明上河图》中,有人看到北宋城市的发展,有人看到严谨工细的笔法,也有人觉得这仅是一幅古代巨尺长卷罢了。这并不妨碍《清明上河图》成为经典,因为它凝聚着作者的智慧,具有高度的历史价值和独特的艺术成就。因此,一幅作品是否能被“看懂”并不是决定其艺术高度的关键。真正优秀的作品,应该超越作者自身创作水平,给观赏者以美的享受,给艺术界以启迪,进而推动艺术进步。

“艺术是灵魂之事,而不是文字之事。”卖弄无意义的概念、曲解自我表达的权利,并非创新。创新,应如杜尚那样超越范式,而不是摒弃传统、让美学超越沦为狂欢游戏。尤其对于书画金石等传统根脉深厚的艺术门类而言,没有汲取传统养分的创新,就如没有根系的浮萍,不会孕育出有生命力的作品。所以,当代艺术家需要的不仅是描摹勾染的技术训练,更是文学、历史、哲学等学科的精神滋养,以及勤恳踏实的创作态度。不然,缺失了气韵的中国艺术,“看得懂”又有何用?又何谈传达中国精神,彰显中国气派呢?

这正是:一点一染一皴一擦,以形写神方得趣味。一横一竖一撇一捺,与古为新才是正道。

(文 | 马苏薇)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