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麗和和花耀高级珠宝系列:大地之耀
大家好,榆林的红石峡简介「榆林镇北台」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榆林素有“三山拱翠”之称,指其西临黑山,东踞驼峰,北依红山。三山鼎足,拱卫着榆木青翠、柳树葱茏的边关重镇塞上古城。
北面红山下,有红石峡,又名雄石峡。峡有古寺,名雄山寺。
“榆林会府北去十里,有宋元间名刹古寺,在即今红石峡北,谓之红山寺是也。其山望之蔚然,其起如鹜,其伏如踞,其支而出也,如趋如附,逶迤而南,乃为卫治。山山有河,其源出自境外葫芦海子,水流悠悠晶晶,环绕而下,入黄河以达于海,山水秀丽为榆林寨第一胜景……”。 《创建石佛殿记》,是红石峡现存的最大石碑。明成化年间恭楷的碑记,读来如同一篇优美的散文,空灵清新,明朗温暖,在冰冷的石头间激扬着云烟锦连的盎然文采。
红石峡的由来有两种说法。一说是西夏国主李继迁见此地涧清水激,地势雄伟,遂“葬其祖彝昌,障水别流而凿石为穴,以葬及葬毕仍引流水于古道,今俗传墓仍在水中”。李继迁组织人力将红石峡上游的水拦住引开,在涧中凿出石墓,安葬其祖后,再将水引回石峡,将祖宗之墓沉入水底。千年之后,我们还是感慨这位西夏国的开创者的神来之笔。
另一种说法是榆林红山北边葫芦海子(沙漠里自然形成的湖泊)里面住有一股水盗,时常残害蒙汉百姓,肆意抢夺财物。时任延绥巡抚都御史余子俊便派人在此凿石为渠,将海子的水引出,从榆林城西南流入无定河。水退后,余子俊派兵剿灭了这股顽匪,并把凿开的石峡叫红石峡。
红石峡两崖对峙,溪流激越,榆柳叠翠,杂花丛生,在荒凉的高原和漫漫的大漠间藏有如此山水胜境,显得弥足珍贵。
天下名山僧占多。从南北朝开始,佛教进入发展兴盛。后世释家弟子看中红石峡风水,延能工巧匠凿石出窟,塑像粉壁,内凿石洞,有“天门”上通崖顶,中间建成“翠然阁”,另有“地门”直达崖底。绝壁勾栈相连,石梯逼仄,举步令人眩目。遂广大佛法,教化百姓,终成佛家胜地。
榆林地处边陲,控南扼北,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战争频仍,争夺反复,边民不堪其苦,国家不堪其忧。镇守抚使,边塞将士,文人迁客,巡游休憩于此,莫不追古怀远,发幽思之情,抒家国情怀,叹河山坚固,哀民生维艰。数百年来,在峡内留下了大量的摩崖石刻和诗赋作品,石峡变成了一座巨大的艺术宝库。
红石峡原分北峡南峡,北峡摩崖石刻因修水库,已不可见。南峡两边摩崖石刻现存69幅,小字幅题刻41幅,多为明万历至民国期间约400年间所凿刻。大者字达四米,小者仅有寸许。真草篆隶,铁钩银划。或独据一壁,睥睨天下;或密密挨挨,错落有致。远望瑰丽俨如图画。其内容有叹石峡胜境的,如“蓬莱仙岛”、“溪壑迎春”、“榆溪胜地”、“锦绣山河”;有抒爱国豪情的,如“振河不泄”、“还我河山”、“力挽狂澜”、“安内攘外”;有赞河山坚固的,如“大漠金汤”、“龙蟠虎踞”、“天边锁钥”、“山河巩固”;有赞民族团结的,如“蒙汉一家”,有弘扬佛法的,如“慈云遍覆”,凡此种种,不可尽数。值得一提的是巨幅 “威镇九边”石刻, 是职署陕西巡抚使的叶伯英奉命巡视榆林时所题。其时正值英军入侵西藏,边关危急。叶伯英看到榆林城池险固,军备齐整,感慨万千,写下“威镇九边”四字,勉励榆林边关将士。走过浓浓的历史尘烟,我们总能感到石峡内激荡着一股河山壮气、边关豪气和民族正气,让人迷醉。
红石峡摩崖石刻工艺精美,但当年凿刻却万般艰难。可以想像,在没有大型机械的时代,在陡峭的绝壁上作业是多么的危险和不易。无数的能工巧匠付出了难以想像的劳动,凿出边塞罕见的艺术宝库——“塞上碑林”。峡内摩崖石刻书法艺术风格多变,或古拙,或飘逸,或雄健,或娟婉,云蒸霞蔚,精彩纷呈,美不胜收。著名的石刻“榆溪胜地”和对联“白云初晴如月之曙,黄唐在独与古为新”均为晚清中兴名臣左宗棠所题。榆林知府、满族正红旗人德明,用满汉双文行书阴刻“天成雄秀”,为石峡仅存的满文石刻,尤其珍贵。
绝壁酥红酡醉,石刻琳琅满目,行走于内,如倘佯于艺术之海,巨大的震撼和极度的美的享受让人迷幻陶醉。
红石峡石刻艺术多为阳刻或刻。阳刻是在摩崖上凿出四边,丹书框内,再凿去笔画空白处,字浮凸而出。如“溪壑回春”、“天外奇峰”、“金汤吐秀”等。阴刻是将字的笔划凿出,笔画凹陷于石崖,如“雄石峡”、“广泽渠”、“别有天地”等。另有一种少见的飞白刻法,即整体阴刻,在粗阔的笔画内留白。如西崖“岩赫具瞻”、“长天铁垛”等。飞白字画或凸显成横,或零散为点,飘飘欲飞,婉转流动。
红石峡两壁俱为沙石,风化剥落塌陷严重。西崖水渠边仅留数孔石窟遗迹,部分摩崖石刻早已湮没不见,更多的石刻久经风雨剥蚀,或字画模糊,或残损不全。令人扼腕叹息。
石峡凿有石窟20余窟,窟多虚空,保存至明以降碑刻30多座。窟内壁画大多脱落,仅存一些游龙舞凤、莲枝祥云石刻图案。卧佛殿后壁高处,石龛内凿卧佛,如真人大小。神态自若,闭目酣睡于滚滚红尘之中,心静自凉,超然于外。
革命先烈刘志丹曾在榆林中学上学,民国十三年他联合丁级毕业同学邀请学监崔焕九老师题写了“力挽狂澜”四字,并镌刻于红石峡东崖,表达了学生们忧国忧民,献身国家的远大理想。参加革命后,刘志丹等曾在红石峡召开中共陕北特委第二次会议,批判右倾错误,明确党组织工作方向,为陕北党组织发展打下了基础。刘志丹牺牲48年后,他的老师——著名教育家、文学家、史学家王森然先生于1984年,书成"红石峡"三字,镶刻于石峡入口亭楼,落款为“八十九岁寿辰”,不仅为石峡古迹增添了光辉,同时也成就了革命师生的一段佳话。
站在悬桥上北眺,夕阳下的红石峡酥红迷醉。几位油画家或立或坐于悬桥上,从不同角度描绘着石峡奇景,在窄窄的画布上诠释石峡的壮美和沧桑。在历史的烟尘中回眸,石峡的沧桑美、艺术美、忠贞美、情怀美交织缠绕,编织成一幅历史长卷,家国情怀民族风云跃然其中。
作者简介:许学琪,男,陕西绥德人,陕西财专(现西安财经学院)毕业。先后在绥德工商局、榆林市工商局工作。热爱阅读和写作,大学期间曾担任校刊《学习与生活》特约编辑。参加工作以来有逾百篇通讯在省市工商局信息网和县市报刊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