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艺术:王问草书七言古风卷
大家好,吴永良写意人物画「丁世弼人物画」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文/毛建波(中国美术学院教授、硕博士导师)
与多数国家不同,中国最优秀的艺术家大多执教于艺术院校,他们将自己日积月累而来的丰厚的创作实践经验转化为教学资源,谆谆施教,泽被后学,为高端人才的培养做出自己的贡献,也使得高等艺术院校培养的人才在创作水平上始终占据最高水准,引领艺术创作稳步发展。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教授、著名人物画家吴永良先生就是其中一颗耀眼的明星,他不仅以自己高超的书画创作享誉全国,更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出意笔线描教学法,完善了中国人物画教学,为现代人物画的成功转型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吴永良(1937年11月—2020年5月)著名国画家、美术教育家、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浙派人物画第二代领军者、中国当代美术教育事业的推动者,对浙派人物画的传承、演变和发展以及中国高等艺术院校中国人物画教学起到重要的学术影响。在意笔线描、大写意人物画、指墨画和书法等方面独树一帜,为当代中国画坛极具代表性的人物画家。
作为浙派人物画第二代领军人物之一,吴永良先生坚守中国绘画艺术正脉,拓宽中国画界域,在书画创作的诸多方面成就卓然,他崇敬鲁迅先生的人格,创作出《白描鲁迅》《无声中国的呐喊者》《民族魂》《鲁迅小说人物百图》等大量的鲁迅题材作品;他深受潘天寿先生指墨画创作的影响,勇于探索,创作了《长夜》《指墨鲁迅像》《潘天寿像》等大量的指墨人物画精品;他痴迷于古典文学的魅力,创作了唐人诗意画、宋人词意画和元人曲意画等系列作品;他深知书画同源、以书入画之理,苦练书法,创作出一大批带有画意的书法作品;荣休后旅居新加坡的十年间,他目睹异域风情,老骥伏枥,大胆创新,又创作了《祭神祈福》《感恩盛典》等在中国画色彩运用上有所突破的巨幅作品。上述种种,可圈可点之处甚多,足以奠定他在现代中国人物画创作领域的带头人地位。而吴永良先生最大的贡献,则是意笔人物画的创作与意笔线描教学法的开拓,他的线描人物《民族魂》《蔡元培像》《坦荡人生》《西泠印踪》《华夏颂》《西泠印社先贤图》《雷婆头峰寿者》等,形态生动而不失骨架,用笔松灵而能凝重,洵为意笔人物画佳作。在长期积累创作经验的基础上,他又将自己的经验转化为意笔线描教学法,开设意笔线描课程,成为中国人物画教学体系中重要的一环。这一创新性的努力既为现代中国人物画的转型与深化,在意境、技法领域加以深化,又在教学环节做了丰富,可谓授人以渔,金针度人。对此,吴永良先生有着清醒的认识,他坦言:
从我与意笔线描艺术的关系上分析,实乃我天性之自然引导。因为当我进入中国画艺术语境的核心时,深刻感悟到笔线所表现的白描形式实是中国画的灵魂,它最基础,也是最高端,最简洁,也是最高雅,也正合乎我的天性和审美意趣,所以于此可知,一切都是天生的。因此我必须由此感悟,感谢上苍的恩赐,让我认知并坚持与我融为一体的艺术语言,通过这条艰辛而明豁的艺术道路走向独特的圣洁的艺术境界,得到我的人生与艺术的完美成果,我是幸福的,此生有这一幸福足矣。
吴永良 《西泠印社先贤图》 124cmx248cm 2003年
诚如吴永良先生自言,能于意笔线描人物画创作与意笔线描教学领域获得巨大成就,于吴永良先生而言,是渊源有自,水到渠成。自幼喜爱画画的他,1954年考入上海艺术师范学校(前身为行知艺术学校)美术科,开始了正规的绘画基础训练,通过素描、水彩、速写三门专业课程的勤学苦练,他逐步掌握了西方绘画从造型基础到表现技法的基本绘画技能,也熟悉了西方绘画的理念。误以为彩墨画就是水彩加墨,1957年吴永良考入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术学院)彩墨画系,带着对中国画几乎一无所知的迷茫,开始了五年的科班学习。
幸运的是,吴永良赶上了浙江美院中国画专业拨乱反正的一个好时期。随着中苏蜜月关系的结束,中国开始了对民族虚无主义的批判,原来被边缘化、调离教学岗位的潘天寿、吴茀之、诸乐三等老先生的地位有所改善,重归教学岗位。1957年,潘天寿被任命为副院长,主管中国画教学,1959年正式出任院长。这期间,同气相应的老先生们同心协力地捍卫传统中国画的特色与优势,旗帜鲜明地维护中国画的纯粹性,努力为中国画发展赢得空间,一系列举措得以实行:彩墨画系恢复为中国画系(1957年);礼聘顾坤伯(山水,1957年到校)、黄羲(人物,1957年到校)、陆抑非(花鸟,1959年到校)、陆维钊(书法,1960年到校)充实师资队伍;实行人物、山水、花鸟画分科教学;在全国率先设立书法篆刻专业;浙江美院的中国画教学逐步走上正轨。对以周昌谷《两个羊羔》(1954)与方增先《粒粒皆辛苦》(1955)等创新之作而风靡全国艺坛的浙派人物画,潘天寿等老先生加以肯定的同时,也以生动的“脸要洗洗干净”“不要引弦不发”等劝诫,引导李震坚、周昌谷、方增先等降低对画面明暗的依赖,加强传统笔墨韵味,讲求中国画审美意趣。
人物画教学的改变,是擅长传统人物画的黄羲,带来了“人物画十八描”等传统技法,让学生们意识到古代人物画技法的丰赡,许多同学在对柳叶描、折芦描、行云流水描、橛头钉描等的临习中,发现中国画线条蕴含的丰富表现力与独特韵味。更重要的是,经过反复辩论后,人物画专业的造型基础课由原先的西画明暗素描课程,调整为强调用线表现结构的专业(中国画)素描,这种后来称为结构素描的中国画造型基础,与中国画的专业特性更接近,也更容易结合。而书法、诗词题跋、画论等课程,加厚了学生的国学基础,拓宽了学生们的知识面,正是这些举措的不断实现,现代中国画教学体系得以逐步深化与完善。
正是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吴永良对传统中国画的体悟与感情越来越深,当进入毕业创作阶段,擅长线条表现的吴永良决定尝试用白描方式创作鲁迅肖像,并得到指导老师周昌谷先生的首肯。白描《鲁迅肖像》以鲁迅笔下的两棵参天枣树为背景,一领长衫的鲁迅昂首伫立,若有所思。这幅单纯简洁的白描像深得潘天寿先生的赞许,认为“用白描形式来表现鲁迅先生,最契合他的精神气质,是形式和内容完美的统一,这是一幅真正的中国画!”孰料,由于违拗了当时某位系领导的意愿,本应留校的吴永良被作为“只专不红”的典型,分配到温州从事民间工艺美术。吴永良先生并没有消沉,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他挤出有限的时间沉潜于意笔人物画创作,他坚信有着深厚传统的中国画不会就此消亡。机会眷顾奋进者,16年后,他终于成为改革开放后浙江美院招收的第一批研究生,在回炉淬炼后留校任教。
吴永良 《大颐寿者》(指墨)68cmx68cm 2007年
潘天寿先生自认“我这一辈子是个教书匠,画画只是副业。”可见他对自己的定位和对美术教育事业的看重。吴永良先生承续了这一优良传统,自1980年任教以来,他始终视教学为首务,将主要心力放在教学上,细心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启发,帮助学生解决这些问题。正因为这种认真的教学态度,吴永良很快就意识到对于年青的学子,国画人物专业的基础教学课程中,虽然结构素描的实施使得西画明暗关系的影响已大为减弱,但从“结构素描”课直接转到“水墨写意”课,由于二者的工具材料、表现要求、画面效果等都有着颇大的差异,课程之间存在着相当程度的脱节,缺少过渡。多数学生通过结构素描课,虽然获取了一定的造型能力,但手握毛笔面对宣纸时依然束手无策,难以呈现出中国画笔墨独有的韵味,甚至无从下笔。有鉴于此,根据自身长期积累的经验,吴永良先生经过反复思考,大胆实验意笔线描教学法,根据吴永良1993年2月自我总结,这一课程“要求学生以毛笔宣纸为工具材料,用写意的笔法,以线条勾勒为主,简洁扼要地表现对象,旨在使学生通过意笔线描写生,在继续提高造型能力的同时,能在线条组织和运笔方法上打下扎实的基础,以便顺利过渡到水墨写意阶段,使造型和笔墨的基础训练自然地衔接和融合起来。”在具体的教学时,吴永良提出“在线描写生练习中,可分两步走,初学时可先用炭条打草稿,再以毛笔勾勒,待较熟练时就应不打草稿,直接濡墨挥毫,这时一笔落纸,既要形体结构准确,神态表情生动,又要线条组织合乎勾勒要求,用笔富有节奏韵律,确实不易兼顾,所以是一种硬功夫,一场攻坚战,必须勤奋磨砺,刻苦钻研才能掌握这一本领,而一旦达到得心应手,运用自如之时,加上水墨变化和色彩烘托,就能在水墨写意的绘画艺术领域里自由驰骋了。”不难看出,意笔线描教学重在思维与技法的双重转变,努力摆脱西方造型思维与素描写实技法的双重牵制,最大可能地发挥传统中国画强调目识心记的能力,刻画对象的精神面貌。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学生逐渐从中国画特有的笔墨思维的角度对人物进行速写,使原本分离的造型与笔墨得到自然的衔接与融合。这一实验性的课程由于行之有效,很快得到同事们的认同。在大家的通力协作下,这一教学法经过几年的沉淀深化,成为意笔人物画基础教学的重要环节,被纳入人物画专业课程体系。1994年吴永良先生精选自己为意笔线描课程的画的部分课徒作品,编写而成《意笔线描人物画》一书,由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出版,对全国意笔人物画教学起到了示范作用。潘天寿先生曾言“国画的真正改革必须是在传统的原有基础上发展,必须通过国画家本身的艺术实践。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具有中国气派和中国作风的新国画。”中国人物画创作与教学的现代转型,正是近百年数代艺术家努力探索的结果,他们个人的每一步实验,集腋成裘,最终汇聚成近现代波澜壮观的艺术长河。
吴永良 《坦荡人生-瞿秋白像》 196cmx98cm 1992年
吴永良先生一生尊师重教,爱生如子。对潘天寿、吴茀之、诸乐三、陆维钊、陆抑非、黄羲等曾经受教过的师长,始终十分感念,感情弥笃。纪念师长们的相关活动,他每请必到,尽心尽力。他抽出大量的时间,参与《潘天寿全集》的作品甄选,他以潘天寿先生为题材的作品达数十件之多。他还为诸乐三、陆维钊、陆抑非、黄羲等老师一一造像,表达感恩之情。近八十高龄的他为周昌谷艺术馆举办的周昌谷展做讲座,亲自导览,疲惫不堪而始终不悔。对学生,他言传身教,孜孜不倦,以他惯有的幽默平和的语气加以提点,春风化雨,沁人心扉。他是一位优秀的画家,他更是一位优秀的师者。
壬寅秋初,吴永良美术馆举办的“吴永良意笔线描教育成果暨师生作品联展”,策划者邀请了王赞、胡寿荣、徐墨、王晋、张捷、王劲松、黄骏、李桐、吴洪晖、韩璐、花俊、盛天晔、吴珍之、潘汶汛等十余位画家的数十件意笔作品参展。这些画家的大多数直接受教于吴永良先生,有的则是吴永良先生的再传弟子,他们都获益于吴永良老师的指导,但并没有逡巡于老师辈的门下而止步不前,而是各有灵苗各自探,摆脱传统窠臼,各有面貌,已成长为当今中国画创作与教学的中坚。从潘天寿到周昌谷到吴永良,再到吴永良的学生辈,我们可以看到从中国美术学院崛起的浙派人物画并不单单进行着艺术语言的传承与创新,更蕴含着传统文化精神的言传与身教。正因为有此精神的代代相传,浙派人物画至今依然保有强大的生命力与活力,昭示着古老的中国画具有自我创新、自我发展、生生不息的无限可能。
部分展出作品欣赏(按画家年龄排序)
吴永良《华夏颂》 142cmx365cm 2001年
吴永良 《蔡元培像》 94cmx61cm 1987年
吴永良 《林风眠像》 130cmx67cm 2020年
吴永良 《意笔线描写生》 68cmx53cm 20世纪80年代
王赞《董一又线描写生》68cmx136cm 水墨纸本 2018年
胡寿荣《写意人物》1997年 39cmx38cm 宣纸纸本
徐默《辛弃疾》68cmx138cm2019年
王晋《城砖上的美国总统林肯》故宫城墙砖 丙烯 46x10x22cm 1992年
张捷 《人物写生(之二)》136cmx68cm 纸本水墨 1993年
王劲松《汉家尘烟》68cmx53cm 纸本水墨Ink on Paper 2012
黄骏《触》 205cmx75cm 2012年 水墨宣纸
李桐《莲台上之二》143cm×74cm 纸本设色2014年
吴洪晖《男青年写生》93cmx58cm 1994年
韩璐 《人物线描习作》 68cmx90cm 纸本 1990年
花俊 《荆楚春回》 368cmx505cm 水墨纸本 2020
盛天晔《大昭寺所见》 24cmx27cm 卡板水墨2020
吴珍之《粉墨春秋》165cmx96cm 2019年
潘汶汛《金煜肖像》72cmx50cm设色纸本2022
编辑 孙乐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