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作品:记内蒙古画家彭义华
大家好,罗斯科油画「蒙德里安几何艺术」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罗斯科这个名字开始在我的脑海里居住了下来,当然居住的不仅仅是这样一个符号般的名字,更重要的是隐藏在名字背后的那些震撼心灵的色块。
罗斯科《橙,红,黄》
我的眼前浮现出这样一个画面:在空旷的大厅里,一个孩子在罗斯科巨幅的《橙,红,黄》作品面前仰头凝视。那充满无穷力量和想象的橙色象一团无声的烈焰燃烧着,它的边际被暗红的色块轻盈地包裹。此时,看画的孩子犹如进入无垠的日出的海面,心如奔赴一场被幻想邀约的圣宴。当然我还看到了另一个画面,一个历经岁月洗礼的长者面对罗斯科的作品沉思,那是一块黑夜一般的色域。长者望着,象要穿越这深沉的玄的翅膀回到了过去,或是到达神秘的寂静无边的彼岸。
无疑,能创造这样作品的艺术家他一定会有着别样的人生与经历吧。
马克•罗斯科
我想说的他就是美国抽象派艺术家马克•罗斯科。1903年罗斯科生于俄国的一个犹太家庭,罗斯科在浓厚的犹太文化和宗教环境中度过童年。1913年全家移居美国。
罗斯科早期作品
由于父亲的离世,罗斯科不得不从耶鲁大学辍学,早早地开始艰难而独立的生存之路。他卖过报、做过餐厅服务员、服装裁剪师、还演过小配角、做过舞美、灯光设计师。平凡卑微的生存境况与罗斯科幼年接受的宗教熏陶奇迹般地结合在一起,使得罗斯科越来越喜欢思考生存与哲学,宗教与神秘。罗斯科在学习艺术的同时如饥似渴地阅读着哲学、宗教乃至心理学的著作,甚至对音乐和戏剧都有浓厚的兴趣。罗斯科在作品中惯于运用大量纯净的色块表达无形的思想, 其作品蕴含着一种淡而浓的沉郁,朴素而又诗意的氛围,深沉而又神秘的戏剧效果。
马克•罗斯科《No. 10》
罗斯科的艺术注重精神内涵的表达。他力图通过有限的色彩和极少的形状来反映深刻的象征意义。他说,“我对色彩与形式的关系以及其他的关系并没有兴趣……我唯一感兴趣的是表达人的基本情绪,悲剧的,狂喜的,毁灭的等等,许多人能在我的画前悲极而泣的事实表明,我的确传达出了人类的基本感情,能在我的画前落泪的人就会有和我在作画时所具有的同样的宗教体验。如果你只是被画上的色彩关系感动的话,你就没有抓住我艺术的核心。”在他的绘画作品中,经常可以见到两三个色彩明亮、边缘柔和、微微发光的矩形色块,它们毫无重量感地排列在一起,如同一种自由的思想漂浮于画布上空。简练、单纯,但却磁石般地将人吸引。
罗斯科的作品一般是由两三个排列着的矩形构成。它们相互笼罩和晕染,使得明与暗、灰与亮、冷与暖融为一体。罗斯科说,“我画大幅画,因为我要创造一种亲切的气氛。一幅大画是一种直接的交流,它把你带进画中。”展览时,罗斯科要求作品挂得很高,并配以昏暗的光线和冥想的氛围,以便能让人完全沉浸其中。
马克·罗斯科《蓝色中的白色和绿色》
油画《蓝色中的白色和绿色》是罗斯科的代表作。画面上,绿色和白色的矩形排列在蓝的底色上。矩形的边缘没有被明确地界定,颜色相互渗透融合,使得块面仿佛从背景上隐约浮现出来,并且不断地徘徊、浮动。它们在画面上产生某种韵律,温和、舒缓而深沉。暗淡的色彩给画面抹上一层神秘色彩,白色区域则透出信心和潜力。罗斯科后期的作品,色调更加阴暗,仿佛淹没在日益加深的痛苦之中,他甚至让画面变为全黑,以表达其悲剧性。
马克•罗斯科《白色中心》纽约
油画《白色中心》于1950年创作,自1960年以来该画一直由纽约慈善家戴维•洛克菲勒收藏。《白色中心》以一抹白色居中,夹着一团黄色、一线桃红色在下,玫瑰淡紫色在上。该画构图简练,意蕴微妙。在纽约举行的名画拍卖会上,《白色中心》最终以7280万美元的高价成交。这一成绩也创造了2007年战后和当代艺术家作品价格的最高纪录。
马克•罗斯科《赭(赭,红上之红)》布面油画,菲利普斯陈列馆,华盛顿
当然,这样巨大的财富天文数与罗斯科本人没有关系,那是他身后的事了。罗斯科曾说,“我年轻时艺术是一条孤独的路,没有艺廊,没有收藏家,没有评论家,也没有钱。但那却是一个黄金时期,因为我们都一无所有,反而能更肆无忌惮地追求理想。今天情况不同了,这是个累赘、蠢动、消费的年代……,我知道许多人身不由己地过着这种生活,迫切需要一方寂静的空间,让我们扎根、成长。我们得抱着一定能找到的希望活下去。”这是1955年罗斯科在工作室对拜访者的倾诉。
加拿大国立美术馆所藏罗斯科《作品第16号》
从罗斯科说这话到其后期作品颜色渐渐的变深变暗,直至完全变黑,以及他最后用自杀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从中不难看出艺术家在现实境遇中的困惑与挣扎,对神秘宁静境地的向往,以及对永恒与人类终极意义的思考。
罗斯科建的小教堂,内部陈列着这些近乎全黑的作品。其实并非全黑,上面有一些深棕之类的色块。
愿罗斯科在天堂的那一端,在他那由橙红黄渐渐变暗的巨幅背景下,到达他精神的理想国,找到他想要的那种宁静、自由与意义。
—完—
本文由SMG艺术人文发展基金会旗下自媒体“三生”发布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三生”微信公众号:sensearts
每天[三]分钟,艺术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