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收藏:董源的江南水墨山水画派
大家好,河源客家方言「河源的方言」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广东方言每日一讲]:河源各区县本地居民方言概况
河源,又称“槎城”,广东省地级市,地处广东省东北部、东江中上游,东接梅州市、汕尾市,南邻惠州市,西连韶关市,北与江西省赣州市交界。 截至2018年末,辖区面积1.5642万平方千米,常住人口309.39万人,下辖源城区及龙川县、东源县、和平县、紫金县、连平县共一区五县,市政府驻源城区。河源市是东江流域客家人的聚居中心。“百越”时期,来自江浙一带的越民散居于少数民族之中,对开化粤地起了重要作用。秦平百越后,迁陕陇之民居粤,带来了黄河文化。此后,凡遇中原战乱,都有一批批的移民进入岭南,这些南迁之民与当地土著民族相互同化,逐步形成了河源市境内的客家文化,有着“客家古邑,万绿河源”的美称。2008年9月9日,河源客家语电视栏目正式开播,以佗城水源音为播音标准音。这是客家地区电视台正式以水源音作为标准音播音的开端,引起了客家学研究者的注目。2013年3月,河源市区交车将全部实行普通话、客家话双语语音报站系统播报站点,公交车播报的客家语音将选用河源地方水源音(即龙川佗城话)。
方志资料《河源市志(下册)》第一节 河源话
河源话属于客家话语系的次方言,流行区域包括源城区、东源县两个区县。河源客家方言是从中原地区语言演变而成的。客家祖先原居住在中原一带,由于历史原因,历经了东晋、唐末和宋、元、明三个时期的大迁徙。先在赣南、闽西、粤东北地区定居。定居后与南方当地人相处,在迁徙过程及定居后接触了来自各地的人,而夹杂了不少各地方言,使语言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河源话发音部位不断从咽喉、舌根向舌前、唇齿方面转变。如普通话中的“花”,读huā(咽喉、舌根音),河源话读fā(唇舌音);普通话的“阔”,读kuò,河源话读fod(唇齿音)。河源话已没有翘舌音zh、ch、sh、r(黄村方言除外),也没有儿化韵er,但保留了较多的入声韵。河源话没有后鼻韵母inɡ。
河源地处梅县和广州之间,河源话受正宗梅州话及广州白话的影响较大。有的词语读音与梅县话相似,有的词语读音与广州话相近,而操河源话区域的各乡镇之间的方言也有不少差异。如埔前、黄村、叶潭等镇的方言与客家话差别不大,但黄村方言却有翘舌音。河源市区(包括东源县的仙塘、义合、久社、康禾和新港等镇)的方言声调变化比较大,东源县河西(包括船塘、上莞、漳溪、三河、黄沙、顺天、双江、涧头、灯塔、骆湖和曾田等镇)的方言声调较平。
《河源市志(下册)》第三节 龙川话
龙川人使用的语言是属于汉语客家方言中的地区方言,按一般习惯称之为龙川话。
龙川话大体上可分为5种:
老隆土语(包括今佗城、义都、丰稔、四都、老隆、附城等区镇,也称水源音客家话),
鹤市土语(包括今鹤市、登云、锦归、黄布、通衢、紫市等区),
铁场土语(包括今铁场、龙母、石坑、回龙、田心、赤光等区),
车田土语(包括今车田、黎咀、黄石、枫树坝、郑马等区),
贝岭土语(包括今贝岭、细坳、麻布岗、岩镇、上坪、新田等区)。
本志所记述的龙川话,其语言系统以现在流行的龙川口语为依据,整理出声母、韵母、声调、词汇、语法等,标音符号采用国际音标。所录方言,尽量与普通话加以对照。方言词语中若缺本字则用同音字代之,如无适当的同音字,则用□表示。
《河源市志(下册)》第二节 和平话
和平话是客家方言的一个分支,它至今还保留着一些古汉语的成分,如入声,古语词“ 〔tuk‘〕、屐〔c‘iak3〕、 〔it1〕、 〔k‘u22〕、〔ciak‘〕、消(要)〔∫iau22〕、?〔ɕip‘〕、〔fut3〕”等。
对和平话,研究得尚不深入。如古声调在和平话中的分化情况,就只能描绘个轮廓。词汇方面,和平话中许多字词是有声有义而无字的。对这种字词的本字的考证,也只是零星探索。语法方面,对它的历史性发展及其与普通话的共时性差别,也不能说明全貌。
《河源市志(下册)》第五节 连平话
一、概况
连平居民操的全是客家话,其音系与和平话、兴宁话相比更接近于梅县话。声母20个。北京话精母、知母、溪母分出tʂ、tʂ、ʂ,ts、ts‘、s,ʨ、ʨ‘、ʨ三套,连平话只有ts、ts‘、s,ʨ、ʨ‘、ɕ两套,没有像兴宁话的卷舌音。与梅县话一样,连平话也有唇齿浊音v、舌根浊鼻音ŋ、舌尖浊鼻音。然而连平话与梅县话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就是梅县话塞音k、k‘、h与齐齿音i相拼,连平话已前移为舌面中塞擦音ʨ、ʨ‘、ɕ,但舌位比北京话ʨ、ʨ‘、ɕ又稍后一些。这正好说明了北京话ʨ、ʨ‘、ɕ从k、k‘、h而来,舌位逐渐前移的演变过程。连平话韵母有64个,跟梅县话一样没有撮口呼,有自成音节的鼻韵母m、ŋ。但与梅县话又有些差别,最明显的是连平话有半高、不圆唇央元音“ɘ”所构成的一系列韵母,如ɘu(周)、ɘm(针)、ɘn(真)、ɘp(汁)、ɘt(职),梅县话没有这套韵母。连平话没有“iai”韵母,只有“iei”韵母,故“曳”(很差)梅县话说“iai”,连平话就说“iei”。连平话没有“ian”韵母,只有“ien”韵母,故“烟”、“燕”,梅县话念“ian”,连平话就念“ien”,连平话没有“iat”韵母,只有“iet”韵母,故“乙”、“越”,梅县话念“iat”,连平话就念“iet”。这些说明连平话韵腹舌位较高,连平话没有合口的uon、ouŋ、uot、uok等,梅县话念这些韵母的字,连平话都念成on、oŋ、ot、ok。连平话韵尾,只跟“a”韵腹元音相拼,如aŋ、iaŋ等,不跟i、e等相拼。声调方面,连平话与梅县话一样分阴阳,共有6个调类,调值基本相同,但阳平调与梅县话略有区别,梅县话是平调┛11,连平话是低升调12。与普通话比较,连平话的语法基本相同,但词汇差异较大。
连平话除县城话以外,还有次方言,可分为4个片:忠信、隆街、上下坪、陂头。这4个片的主要差别在字调上,如“(我)”,县城话说ŋai12,上、下坪话说ŋai44,忠信话说ŋai11,隆街话说ŋai31,陂头话说ŋai51。自然词汇上也有一些差异,如“祖母”,县城话说“阿婆”,忠信话却说“阿嬷”。
《河源市志(下册)》第四节 紫金话
一、概况
紫金话属于梅县客家方言体系。它以县城的紫城镇话为代表。由于历史上移民和地域等原因,县内的客家话在语言方面又可分为5种。
一是紫城腔。这是分布较广、使用人数最多的一种全县通用的紫金话。它包括紫城、九和、附城、乌石、瓦溪、九树等乡镇及白溪、龙窝的嶂下、彭坊等地。它最明显的特点是声母没有翘舌音ts、ts‘、s,凡是普通话读翘舌音声母的字均读成舌尖前音ts、ts‘、s。
二是中坝腔。它包括中坝、敬梓等乡镇及水墩乡的群丰、秋溪等村落,村民们说话声母带有翘舌音ts、ts‘、s的近似音。
三是南路腔。包括洋头、苏区、南岭等乡及水墩乡、龙窝镇的部分村落。这些地区与五华县相邻,村民说话略带有五华声调,紫城话念去声的字,他们多念上声调。例如:“县”ien53念ien31,“菜”ts‘oi53念ts‘oi31,“廖”liau53念liau31等。
四是西南路腔。包括蓝塘、凤安、上义、好义等乡镇,这些地区群众说声母带ts、ts‘、s的较多,如把“妻子”读成“雌子”ts‘ 44ts 31,“东西”读成“东丝”tuŋ44s44。韵母中没有舌面韵母〔i〕,常把带〔i〕韵母的字读成舌尖韵〔〕。如把“衣”〔i〕读成〔z〕。
五是西路(包括西北路)腔。含古竹、临江、黄塘、柏埔、义容、青溪等乡镇的部分村落
河源市人民政府政府网概述
参考资料:http://www.heyuan.gov.cn/zjhy/hygk/ygqhyrk/content/post_354456.html
【人口语言】2018年,河源户籍总人口372.76万人,常住人口309.39万人;城镇人口比重45.25%。河源是东江流域客家人的聚居中心,属于客家方言地区。全市少数民族户籍人口3万多人,有1个畲族乡、9个畲族村,东源县漳溪畲族乡是全省唯一的畲族乡。河源籍海外华人华侨约36万人,港澳台同胞约21万人。
【历史文化】河源是岭南文化发祥地之一,自秦置龙川县至今已有2233年历史,南越王赵佗曾担任龙川县首任县令,是客家人开发岭南最早的地区。河源是中国革命策源地之一,是全国最早开展马克思主义传播和建立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地区之一;是全国最早开展农民运动的地区之一;是创建苏维埃、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地区之一;是中共东江特委和中共后东特委的所在地,是东江纵队的革命根据地;是粤赣湘边纵队的活跃地区,是广东最早的解放区;和平县、龙川县、连平县是原中央苏区县,源城区、东源县、紫金县属于革命老区。河源历史遗迹和民间艺术丰富,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龟峰塔、香港文化名人大营救指挥部旧址)、省文物保护单位28处,“紫金花朝戏”“忠信花灯”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龙川县杂技木偶山歌艺术团是全国首个县级杂技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