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书画 >

收藏要闻:滴水穿石,刘北立以韧性的作品风格享誉国际艺术界

时间:2021-06-27 17:45:35 来源:

现在很多小伙伴对于古玩很有兴趣,收藏爱好者也越来越多,关于滴水穿石,刘北立以韧性的作品风格享誉国际艺术界的问题,西北艺术网小编也在网上查阅了很多资料,不要走开,我们一起来了解滴水穿石,刘北立以韧性的作品风格享誉国际艺术界。

上世纪90年代初期,她是南中国深圳大学的一名学生,也是深大荔湖诗社活跃的成员 之一。20多年后,旅居美国的她,通过不断的努力与实践,以充满诗意的独特作品风格,成为誉满西方的概念装置与多媒体艺术家,在8月底刚刚开幕的 “2016杭州第二届纤维艺术三年展”中,她的新作《之后/愈天》(After All/Mending the Sky)应邀参展,引起国内外艺术界广泛关注。

她就艺术家刘北立

她的作品有诗一般的意境,给观众有很大的空间想象力,记录了她年轻时从中国到美国的旅程,她的作品超越了盲目的中西方对比。她,就是装置与行为艺术家刘北立。

图片说明:装置艺术家刘北立Photo by Nyah Way, 2016年8月摄于杭州中国美院象山校区

无论是她错综复杂而又震撼视觉的红线作品,还是象征着危险与困惑的剪刀云作品,都见证了她作为艺术家,把物质材料、时间流逝、身份识别以及文化系统作为其对焦创作的主题。今天,我们通过她的作品来走近刘北立,听她讲述成长故事、人生感悟与艺术探索历程。

线、纸、香、木均是艺术

数 以千计的红线、螺旋圈悬浮在展览馆的空间。每个螺旋的圆盘都跟另外一个相连,像一“双”,而且每一对都是由一根红线制成。每根线都是用手缝针刺穿到线圈 中心,从而使该线圈盘悬挂在地面上空几英尺的地方。淡淡的红色线圈如气流摇曳在地板上漂移,最终气流变慢线圈便纠缠在一块。这就是《惑》,在《惑》中,她 描绘了一个关于一对从出生就被红线捆绑在一起的爱人的传说。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个红色的线就把他们越拉越近直到最后她们跨越社会和文化的分歧互相找到对 方。这件作品,刘北立用了6个月的时间去完成,她艰苦的用双手一个一个通过缠绕完成了3000个圆盘。每一个圆盘都由一根单一的线作为轴心并被脆弱的螺旋 式环绕着。

作品借鉴了古代中国关于红线的传说,它告诉人们两个人是命中注定被无形的红线所牵系的。年复一年,他们越靠越近,克服了距离,文化和风俗的困难,最终找到了彼此。

图片说明:刘北立历时6个月创作作品《惑》Photo by Romain Blanquart

在 这个系列的创作者刘北立的眼中,《惑》讲述的是人与人之间简单的关系,但连接,困惑,接触和分离是也我们所经历跟分享的。“我发现每当我展览这件作品的时 候,我就觉得这是如此真实,不管我们来自世界的哪个角落,从东方到西方,从美国到欧洲,甚至返回到2009年的中国,它都能被不同背景的人所见证。”刘 北立解释说。

时间回到2009年8月18日,刘北立携《惑》等作品回归,在上海博雅珊艺术中心举办了她在国内的第一次个展。她的作品在美国 备受好评。美国艺术评论界曾这样描述她的作品:“简单物质却隐喻深刻。”线,纸,香,木,盐,水,这些简单的物质是刘北立以不倦的手工创造微妙亦寓意 深刻的微观世界的工具通过这些日常材料,刘北立转化它们的内在和平凡的质感来演绎更为深复的文化叙事。

图片说明:《惑》是刘北立的装置艺术作表作之一Photo by Beili Liu Studio

作 为一名概念装置以及多媒体艺术家,她致力于通过“触”所带来的影响去创造有深蕴内涵的艺术。她具有非同寻常的审美感触,她对于物质材料深层次的敏感,是敏 锐而且强大的。她用物理的并且直接的方法提升物质内在质量以及善变的特征。正如刘北立自己所说,她用有机的冥想的方式将她的能量“编织”到作品 中,这样才能共生,而不是单一主观。

“我觉得作为一个艺术家,给观众提供一些值得他们精力的感受是我的责任。这对我来说是非常关键的,我是在用专注诚挚的心去创作。”

跨越国界诉说全球人类共同感受

“第 一次接触装置艺术这个概念,是看了艺术家徐冰的装置作品‘天书’,那时候我还在诺克萨斯维尔大学读本科。”刘北立回忆起她第一次接触装置艺术的情景,“那 是一个大开眼界的时刻,它让我意识到艺术不一定要固定在墙上或摆设在画廊里。它也极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对当代艺术的潜在理解——它是如何继承传统,突破传 统,它是如何通过影响观众的心理、智力以及身心来体现复杂的关系和概念的。”

图片说明:《补缮工程》》,翦刀下的缝补,恐惧后的深深反思)Photo by Rino Pizzi

从此以后,刘北立就走上了装置艺术的探索和创作之路,作为一名出生在中国吉林,后移居深圳,又远渡重洋来到异国他乡的艺术家,她在创作中更多地融入了自己人生的体验和中西文化的共同点。

“我 创作的生涯起始于吸取来自中华文化的丰富视觉及文化题材及知识,在美国接触到的外来文化要求我改变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去适应这些新鲜的资源和艺术潜能。我发 现其中最吸引我,也是最复杂的,就是通过我的艺术建起一座位于两国文化之间的沟通桥梁。”刘北立认为,想要通过艺术过程顺利构建起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有两条并行路径可走:一是通过材料和加工过程使艺术概念化透明化,二是结合她自身的文化背景和跨文化的经历,努力创作更多能够架起两国文化桥梁的作品。

在 实际的艺术创作过程中刘北立却发现,创作连接两国文化的作品,比起研究中美文化之间的差异,更重要的是研究两国文化的相似之处和关联之处,“你会看到我的 作品主题都是诉说世上人们生活中相似的希望,困扰,悲喜,而这些都远远超过他们的不同文化背景和政治分歧,艺术家经常将一些看似相反的对立面合二为一,譬 如陌生的与熟悉的,生存与死亡,疑惑和希望。这是世上各种族地域的人们都同样感受的。”刘北立解释说。

诉说全球人类共同的感受和心声,这在 她的另一个装置和行为艺术作品《补缮工程》中得以淋漓尽致的体现。头顶悬挂着1500 把锋利的中国传统剪刀,身着黑衣的女人若无其事地坐在下面镇定地缝补着手中的白布。这些临近的,巨大的剪刀云象征着当今社会中各种潜在或者明显的暴力和危 险因素,暗示着潜伏的恐惧感和不安的疑惑。通过坐在剪刀下面缝补破碎的布料,艺术家想要表达的是面对危险人类的单薄无力和内心深层次的无名之忧,但应以 无声的忍耐和韧性。人类的安全感可没有白布这么容易就被拼接起来。

这种无声的艺术表现是跨越种族和国界的,亲身踏入这个环境中,用眼去看, 用心去感受,就自然能与创作者进行艺术间的对话。刘北立自己也说,她认为最深入人心的艺术形式就是一个艺术家能够利用它去跟不同文化世界里的观众交 流。2015年,著名舞蹈艺术家杨丽萍创作的舞蹈剧中,与刘北立合作,将“剪刀阵”搬上了《十面埋伏》的舞台。万把剪刀悬于头顶,整部剧时时处于“埋 伏”之中无法意料。这剪刀阵的艺术家及顾问,就是刘北立。

用数百吨泥亲手为双亲建造小屋

刘北立说她的一个 最重要的装置艺术就是以艺术农场为基础的《小屋站在草原上》,这是在她移居美国9年之后,亲手用数百吨美国泥土为父母建造的,和父母当年在吉林农村居住的 那幢一模一样。她说,这是她送给双亲的礼物。在建房之前,父亲传授给她很多盖房子的知识,几乎是每一个中国农民都熟悉的基本经验,包括如何搭建框架、制作 墙体、上梁、结顶。

(图片说明:刘北立亲手为双亲用泥土建造的小屋,满是乡愁的味道)Photo by Ed Dadey

按中国北方农村的习惯,她给房间的墙壁糊上一层旧报纸,报纸内容都是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今日美国关于中国的报道。同时还在小屋里砌了一个小火炕。整个小屋,满是乡愁的味道。

在 内布拉斯加州艺术农场实习的两个月内,“小屋”是刘北立创作的永久的特定的装置艺术。“它是我父母手工建造的房屋的一件复制品。这个泥砖砌成的建筑物像一 件雕塑品,恒然屹立在草原上,缓缓地回归到土壤中,就像当初也正是这些泥土孕育了它。小屋就像是我自己的折射——一个中国公民居住在外国的土地上,这跟我 作为一名年轻的艺术家,并且很努力地想在美国建立属于我自己的生活和事业的经历是十分类似的。”刘北立这样说起自己亲手建造起的“小屋”。

对于刘北立来说,这个作品不仅仅是对故土和亲人的一种记忆和怀念,更重要的是它象征了自己在美国的成长和经历。坚持不懈的努力才造就了今天的艺术品来跟观众见面交流,甚至影响观众。“这座小屋象征着独立,坚韧,冒险,力量,以及和我根脉之间深深的联系。”

作品风格独特誉满世界

带 着刘北立独特个人印记的一系列装置艺术作品也获得了国内乃至国际上的一致好评,艺术作品在美国和国际上广泛展出。刘北立2002年至今已举办三十余个展, 包括挪威国家艺术文化中心“Hå gamle prestegard”, 上海“博雅姗”艺术中心,柏林亚洲无限画廊,德国慕尼黑Galerie An Der Pinakothek Der Moderne展馆,英国伦敦HUA展馆, 及旧金山中华文化基金会展馆。刘的作品入选多个联展,包括美国国立女艺术家博物馆,圣克鲁斯艺术和历史博物馆,奥斯汀的艺术馆, 城市当代艺术中心,芬兰Fiskars市“Granary”画廊,立陶宛国家艺术博物馆主办的KAUNAS Biennial-2011年国际当代纤维艺术双年展,从洛桑到北京-第七届国际纤维双年展,德国汉堡艺术周, 意大利COMO城ARTE&ARTE基金会举办的23届和25届MINIARTEXTIL国际纤维年展。

她的艺术作品在多种 重要期刊上得到好评, 包括美国艺术杂志Art in America,英国Sacchi 评论, 芬兰赫尔辛基Sanomat 新闻,挪威斯塔万格新闻,中国日报,现代中国艺术杂志,中国艺术当代,澳大利亚陶艺感知杂志,汉堡Abendblatt ,意大利Vita(Life)杂志,ArtSlant ,赫芬顿邮报,纽约时报,旧金山观感和洛洛杉矶Confidential等。

刘北立在装置艺术 的执着追求和成就,使她获得多种奖项. 包括美国国家艺术基金会奖金,和劳森伯格(Robert Rauschenberg)基金会艺术创新和合作基金。她的个展《之间》被英国Sacchi评论誉为2009年上海十大杰出展览之一。2011年,刘 荣获立陶宛KAUNAS国际当代纤维艺术双年展卓越奖。刘北立被授予2008年旧金山市长将,以赞励她对中美文化交流的贡献。

1995 年,刘北立从深圳前往美国从事艺术方面的学习与创作,获密西根大学艺术硕士学位。13年后,她己成为享誉国际的装置艺术家,首次回中国在上海办了个展,这 也是她的作品第一次回到中国。2016年8月底,2016杭州第二届纤维艺术三年展,刘北立应邀带着她的新作《之后/愈天》(After All/Mending the Sky)参展,作品的独特风格引起了国内外艺术界的高度关注。她坦言:“我一直都希望带着我的作品回到祖国。虽然在1995年的时候作为一个学生我离开 了中国,但我一直视自己为一名华人艺术家,工作在美国。”刘北立说她希望经过一段漫长的旅程之后,把多年的创造带回家乡。因为在国外这么多年,做过很多东 西,全世界都走遍了,但回国来展只有两次。“我对中国艺术界不是很熟悉,毕竟离的很远,能回中国是我的一个心愿,我对祖国的期待是多想把作品多带回来一 些。”

图片说明:刘北立的新作《之后/愈天》(局部)( After All/Mending the Sky)photo by Beili Liu Studio

对 于国内观众会如何看待她的作品,她并没有过多的要求,“我将会睁大眼睛竖起耳朵,让观众告诉我答案。”。刘北立认为,装置艺术在中国有巨大的潜力及广阔的 发展空间。“当我第一次开始创作装置作品的时候,我的家人不理解这怎么能称之为艺术,但是现在,无论他们在深圳还是其他地方,都会和我分享一些他们看到的 好的作品。”在她看来,中国的艺术正在热切地容纳着蒸蒸日上的当代艺术形式。“作为一个装置艺术家,我真诚地希望加入这项工程,通过我的作品,通过分享 我的经验,也可能通过教育下一代艺术家,架起中西方艺术沟交流的桥梁。”刘北立说。(文:晓城朱惠本文图片由刘北立工作室 (beililiu.com)提供。)

(人物简介:刘北立,著名装置艺术家,1974年出生于中国吉林,90年代初就读于深圳育才 中学及深圳大学,之后赴美国留学学习艺术,获密西根大学艺术硕士学位,现任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副教授。她的装置艺术作品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 如诗般的创意而享誉中外艺术界。代表作有《惑》、《补缮工程》、《小屋站在草原上》》等)。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