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玩赏析:中国李可染书画艺术院理事杨旭尧——“李家山水”经典传承
现在很多小伙伴对于古玩很有兴趣,收藏爱好者也越来越多,关于大美无言 ——童和平山水画浅析的问题,西北艺术网小编也在网上查阅了很多资料,不要走开,我们一起来了解大美无言 ——童和平山水画浅析。
大美无言——童和平山水画浅析
谢玉光
童和平,1952年生于湖南省娄底市,祖籍湘乡,致力于中国山水画创作和研究近40年。2002年经中国画研究院(现为国家画院)院长刘勃舒发现并邀请在该院举办《童和平山水画艺术探索观摩交流展暨学术研讨会》,刘勃舒亲自主持并撰写序言,中国文联党组副书记、副主席覃志刚,中国美协主席刘大为及在京30 余位专家学者参加此次活动,并给予高度评价。中国文联发专题简报,《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美术》、《水墨研究》、《传记文学》等权威媒体作了重点报道和推介。2004年,应中国驻日本大使馆邀请,与中国美术馆原馆长、中国美协副主席杨力舟等5人赴日本东京举办“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5周年”中国画名家作品展,并赴京都、富山县水墨美术馆进行学术交流活动。2007年,与内蒙古美协主席周荣生、海南美协主席邓子芳等被《中国书画报》评为 “中国画十大年度人物”(排第一)。也曾参加过由中国美协中国画艺委会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中国首届国画家学术邀请展、《今日中国美术》大型学术邀请展等活动。他的山水画具有多变的、独特的、创造性的品格,对传统和现代审美因素的广泛吸收,焦墨、水墨、墨彩、具象和抽象还是云霁月夜、雨雾冰雪、花鸟等不同内容和形式,都形成了各自全新的面貌,从而确立了他在山水画领域的开创性地位。2006、2007年其作品在北京翰海拍卖公司秋季拍卖会、迎春拍卖会分别以 143000元和107800元拍卖成交。2008年4月,应西泠印社邀请在杭州西泠印学博物馆举办童和平画展。中国画研究院、人民大会堂、毛主席纪念堂、故宫博物院、首都博物馆、京丰宾馆等机构收藏了他的作品。 现任首都博物馆画院副院长。
我认识画家童和平不久,就听朋友说过这样一段传闻:有个年过九旬的山水画画家,名叫谢欣,早年毕业于南京艺专,曾在国家画院举办画展大获好评,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大髦长者,却对童和平这个小他三十岁的同行充满敬意,有一天拄着拐棍来童和平乡下的画室探望。老画家看过童和平作画,又细看了许多钉在墙上的新作之后,情不自禁地竖起大拇指,说:“童和平,你的画超越时空!你是中国山水画的革命家!”稍息之后,又挥笔题词:“新奇壮灵”……
中国自古有“文人相轻”“同行相妒”的遗风,而谢老却一反常态,给童和平这位晚辈同行如此高的赞誉,让人难以相信:也许是老画家出于谦逊的溢美之辞?抑或是传闻的故作夸张?
后来,当我一遍又一遍看过童和平近千幅精品之作后,对谢老的赞誉不再有任何怀疑,只在心里默默点头。
童和平的山水画品格很高,所追求的意境是诗的境界和哲学境界的高度融合。观赏他的每幅作品,都有一股刚健清新之气扑面而来,给人以震撼,又有一种浑厚深远之韵令人流连忘返。画中的巉崖峭壁,流云飞瀑,莽莽雪原,朦胧月色……无论构图的繁简,笔墨的浓淡,皆大气磅礴,气象万千,既蕴涵着清新质朴的诗意,更深藏着心通宇宙、思接千载的哲学意蕴。“画中有诗”,是中国文人画的一贯追求,可惜大多停留在小情小趣的层面,难免空疏、文弱。无论何种艺术作品,只有上升到哲学境界,才具备恒久的艺术魅力和强盛的生命力。
在童和平的山水画中极少看到人为的痕迹:取材几乎舍弃了所有现代文明的标识;偶尔出现的人物亦是不辨古今的轮廓勾勒,多为隐士、渔翁、樵夫之类。他的创作敏感点是未被人类污染过的原生态山水,借以抒发内心那种超尘拔俗、追求无限生命自由的精神需求。其画面无论雄奇浑厚,还是明秀飘逸,莫不贯注着一种天地精神、宇宙意识。大虚大实、大动大静,高度和谐中充满着郁勃生机:大化流行,生生不息。这是宇宙大生命的表现。由此,观画者的心灵即可超越自我,超越世俗,同宇宙大生命相通,生发出浩然之气,以至于物我两忘,天人合一。这种意境无疑要归结到中国哲学的核心,尤其是道家之学与禅学。看童和平的画,常常联想到庄子以虚静之心游观于天地之间的种种意象,亦不时感受到震慑心灵的禅意。
黄宾虹题画诗云:“黑墨团中天地宽”。石涛云:“在于墨海中立定精神,笔锋下决出生活,尺幅上换去毛骨,混沌中放出光明。”老子云:大美无言,大象无形,大音希声。——先哲之言,应是对童和平山水画境界的最好诠释。
看童和平的画,我们都会感觉到一种强烈的、超越时空的现代意识。那么,这种现代意识来自何处?又如何同传统相融相合?我以为,这个答案恰恰是童和平最大的艺术成就之一,即是有机地融合了中西绘画之长,而且在创作时做到了水乳交融,不露痕迹。
梁漱溟在论述中西绘画异同时说:“西方(画)踏实却未免肤浅,中国(画)可能入于高深,却难免空疏。”近百年的中国画界,一代代大师们都在探索中西绘画的融合,以求取彼之长,补己之短,但成功者寥寥,大多失之于生拼硬凑、图解概念,更下者入于魔道,怪异纷呈,远离画道。童和平山水画的出现,才透露出成功的曙光。其写意造境,承续了中国历代山水画家们所追求的神韵:空灵、深远、洒脱、豪迈……,也就是前面述及的诗意与哲理高度融合的境界。而其笔墨技巧却吸纳了西方绘画的特长:坚实、厚重、具象、质感……。二者容而化之,形成其独特的个人风格:既具象又抽象,既空灵又厚重,静中寓动,小中见大,乱而不乱,法无定法。比如画水,传统国画多用线条来描绘波纹,表现一种流动感,童和平画水却极少用线,而是通过墨的深浅画出岸边或水中岩石、树木等物的倒影,来衬出水的清澈、幽深和动感,较之传统,有一种更逼真的氛围和空间感。又比如画岩石,他使用毛笔侧锋或排刷,线面结合,画出的效果,比传统的勾、皴、擦、染,更具质感和体量感。
看过童和平很多佳作之后,我们不得不感叹,他的山水画不仅画出了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神韵,更神奇的是用单纯的水墨画出了西方油画的质感、光影和色彩。
他在取景构图时,亦曾受过西方焦点透视这一原理的影响,选择从高空俯瞰或从谷底仰视的角度,大刀阔斧、浓墨重彩地突出某一局部,却留下大片空白,或云天壮阔,或水雾飘缈。虚与实,黑与白、动与静的反衬,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散发出一种雄强的野性和力量。
中国传统的山水画多用散点透视法,以及三叠两段式的构图,其效果虽富于整体感和“三远”(高远、深远、平远)之意韵,但往往缺少力度和质感,陈陈相因,更易流于空疏和苍白,只在笔黑中寻找趣味,完全失去了艺术应有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如清代的四王。
童和平不为传统所拘,大胆吸收西方绘画的元素,如同一股强劲山风,一扫传统文人画的文弱、苍白,开出一代新风,清新刚健,大气磅礴。
成就童和平独特画风的另一个重要元素,是他的天赋中有一种雄强的朴野之气。湘中山水既有崇山峻岭,亦有潺潺溪流,兼具北方的雄浑与南方的秀丽,这是童和平秉赋形成的外部环境。楚文化中那种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雄强霸气,老庄哲学中独来独往逍遥游观的洒脱襟怀,楚辞中追天问地上下求索的执着,是壮大其心灵的文化养分。画如其人,在他的画中,强烈表现出一种霸气、灵气和大气。这是在科班出身的画家中难得看到的。他不拘成法,下笔果断,构图奇险,有的简至极处,有的繁中用简,大刀阔斧,浑然天成,元气淋漓。
也许因为这种朴野之气,有人说他无师无派、无古无今,没读过多少书,难免有“野狐禅”之讥。其实,看看他写的《艺术随笔》,可知他不但读书多,而且悟性极高。同乡大画家王憨山主张六分读书二分写字二分画画。他却主张三分读书三分思考。强调思考就是要读活书,要将书中的精华化到自己的性格灵魂中去。他曾经临摹过许多大师的作品,但他临摹时很少斤斤于笔墨枝节,更多的是领其意得其气。因此,他的画既朴野、生辣,又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若追索其师从,童和平主要得益于黄宾虹。其画亦有共同之处,近看纵横涂抹,不知所画为何物,远望之,却乱而有序,种种物象形神毕现,吞吐有方。黄宾虹一代宗师,其画在当时亦不为时人所喜,甚至在专业圈内也难以求得广泛认同。为此,他的知音傅雷写过一篇《观画答客记》,对他的画作了精准的解读和极高的评价。较之黄老,童和平的画更为写意,更为粗豪,因此更难以为时人所领悟,亦是常情。有心之人若有兴趣看看《观画答客记》一文,对读懂童和平必大有帮助。
黄宾虹曾经预言,他的画将在五十年后才被世人所认可。事实证明,不到三十年,他已成为中国美术界众望所归的一座高峰
我相信:若干年后,童和平的山水画,亦将开出中国画的一代新风,构筑起融通中西绘画的桥梁;以其普世的审美价值和东方哲学的深厚意蕴,必将走出中国,走向世界。
作品诠释:
董源画,近看只是笔,不知所画为何物,远望之,阴阳向背处处得体,无异于一幅极工细之作。——黄宾虹语
画在似与不似之间,不似则欺世,太似则媚世。——齐白石
乱而不乱为上。——黄宾虹
法无定法,无法为法,我有我法,无法乃至法。——石涛
不可雕凿,不可板腐,不可沉泥,不可牵连,不可脱节,不可无理。在于笔墨中立定精神,笔锋下决出生活,尺幅上换去毛骨,混沌中放出光明。——石涛
形若草草,实则规矩森严;物形或未尽肖,物理始终在握,是草率即工也。倘或形式工整,而生机灭绝;貌或逼真,而意趣索然;是整齐即死也。——傅雷
拘于古法,必自斩灵机;奉楷模为偶像,必堕入画师魔境,非庸即陋,非甜即俗矣。——傅雷
一见即佳,渐看渐倦:此能品也。一见平平,渐看渐佳:此妙品也。初若艰深,格格不入,久而渐领,愈久愈爱:此神品也,逸品也。——傅雷
若信笔为忘形之画,乃有法之极,归于无法。东坡云: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不求形而形自具,非浅学所能。——范玑(清)
混沌里放出光明是极高的境界,是高难度的表现手法;乱而不乱,是通往妙境的险途。——吴冠中
艺术之价值在创新,在融合,不拘泥于法而寓无穷尽之变化,区别于陈陈相因之匠人。凸现生命之活力,乃大者气象也。——佚名
庄学的纯净之姿,只能在以山水为主的自然画中体现。——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
山水原是是风流潇洒之事,与写草书行书相同,不是拘挛用工之物。如果画山水者与画工人物花鸟一样,描勒界画妆色,那得一毫趣到。——唐志契《绘事微言》
画中微山水义理深远,而意趣无穷。故文人之笔,山水常多。若人物禽虫花草,多出画工,虽至精妙,一览无余。——薛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