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书画 >

书画收藏:怎样临习《十七帖》9

时间:2021-08-29 13:45:06 来源:

怎样临习《十七帖》9

2.点画的起讫

观察字帖中点画的起讫变化就好像做侦探,在努力发现字帖中破绽的同时,尽可能地找到自己可以切入的角度和方位。由于刻帖一刻再刻,笔画显得相当模糊。有些笔画,我们如果按照刻本来书写,就会感到犹豫不决,不知如何是好。一旦笔画形成,虽外形很像,但一无神采。而我们临习王羲之其他书作的摹本时就不会出现这样的弊病。尽管很难临像摹本,特别在结构上可能存在一定问题(这是光注意字帖点画的缘故),但笔画总有几分神似。为此,我们可以通过该帖中的《远宦帖》来分析。《远宦帖》有唐摹本,尽管不是墨迹,但与真迹已无二致,这对点画的理解和临习有一定的帮助。

从《远宦帖》的点画来看,几乎看不见相同的起笔和收笔(仅有第二行的“足下”二字的第一个点的起笔有相似之处),可谓各有异趣,妙不可言。比如起笔虽用了大量的切笔,但由于角度不同,形成的点画形态也不同。有些动作是引带与顿挫并用。由于它们间的组合不同,形成的点画外形也就不同。为此,我们在读帖时应全面观察所临字帖的每一个字,搞清楚它们的起讫是如何变化的,收笔是“引”还是“连”。即便是“引”,其角度也各有姿态。我们这样分析,就可以防范在临习时点画的起与收产生雷同的效果。

《十七帖》中点画的起笔处一般有两种情形。第一种是入笔时没有明显的顿挫,毛笔在纸面上的跳跃性不是很大,往往表现为一入纸就进入平铺状态,以较为微妙的提按来过渡到圆转或其他笔法的运用中去。这种用笔是王羲之书法受隶书影响的缘故。其书虽说是新体,但去古未远,依然有着隶意。

blob.png

上者为《书谱》局部

这种用笔习惯到了唐代就彻底改变了,可以以《书谱》来做比较(附图上者为《书谱》局部,下者为《十七帖》刻本局部)。《书谱》中的笔画跳跃性明显增多,虽是“二王”的结字,但过度的跳跃弱化了魏晋气韵,也影响了草字的格局。这种笔法的转变,到了米芾手里更是变本加厉。由于《十七帖》运用平铺手法,故而尽管字形千变万化,但并不激越,还是较为“平缓”,王书的“中庸”之意也从此体现出来。这种情形主要集中在上下不连或每一行的开笔处。第二种是入笔处由“引”、“带”转而为顿挫。这里的顿挫主要是为了调锋,随后迅即转为平铺。

blob.png

《十七帖》刻本局部

我们了解了《远宦帖》,再来分析其他的帖就有了一定的经验。要熟练掌握其间每一个字不同的起笔、收笔方法,区分它们间的异同。如此,临出来的点画方可趣味盎然。(9)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