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展览:詹庚西及其花鸟画艺术
中国书法的布局和笔法21
三、轴线连缀的发展
春秋以后,章法构成工整化的趋势有增无减。人们已经能够熟练地做到轴线端正、行列整齐,轴线的承接越来越准确、严密,如侯马盟书、曾侯乙墓竹简、秦律简、马王堆汉墓帛书、武威医简等,轴线吻合良好,很少出现断点;至于中山王鼎、鄂君启节(见图一)、泰山刻石、新嘉莽量、熹平石经等装饰意味较浓的文字,更是排列整饬,近于精确。这些都是章法构成工整化的典型作品。
工整化技巧的成熟当然为书法艺术的发展准备了一些必不可少的条件。它使单字的结构、位置成为可以准确控制的因素,使轴线连缀系统的发展有了可凭借的基础。但是,由工整这一主导意向导致的章法构成严格的序列化,限制了作品的表现力,也容易把创作引上装饰化、图案化的道路。当工整作为一种顽强争取而又并非轻松的目标时,是那样质朴而不乏天趣,但是当工整能被轻松地把握并趋于精确时,创作心理便悄悄发生了改变。
然而,这一时期的某些作品似乎继承了散氏盘的传统,表现出自由放任的一面。已经成熟的工整化技巧不能不影响到它们,但它们总不安于那条规规矩矩的轴线,不时生出一些出人意料的变化。秦代诏版文字(见图二)大多草草刻制,常常可以见到以偏旁承接上字的情况,但大多数字仍然吻接完好;行轴线往往呈现曲线形,这是诏版文字章法构成上最大的特点。汉简中有一批草书作品表现出更为自由的倾向,如居延汉简,虽然由于木简宽度的限制,行轴线不可能有大幅度的摆动,但单字轴线左右欹侧,使行轴线变得十分生动。草书暗示着章法构成的灿烂前景,但是它的重要影响要在晚些时候才能表现出来。
行书的出现使日常运用的文字有了一种既便于写读又生动流畅的形式,这对于章法构成具有重要的意义。
魏景元四年简是一种稚拙的行楷书,字体大小相差悬殊,为侧边轮廓和行轴线的变化创造了条件。它预示着这种新生字体在章法构成上所具有的极大潜力。此后二百年,基本上完成了楷书代替隶书、行草书代替其他日常应用字体的过程,轴线承接也在这一兴替中发展到新的高度。这是一个技巧逐渐累积的过程。这二百年中所有的作品大体上都能归入我们上面谈到的两条线索:工整化促进了人们对线结构的熟练把握,但阻碍了表现力的发展;自由书写常有草率的痕迹,但充满生机,为个性、情感的表现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反工整化的书风来源于散氏盘,或者是我们还不知道的一个更为久远的源头,它经常是粗糙的、无拘无束的,然而也随着整个时代对线结构的熟悉过程而不断进步,即是说,既保证自由又逐渐提高轴线吻合的严密性。这里已经可以看出两条线索的合流。无疑,此中最杰出的人物是王羲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