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收藏:食古纳新 瘦硬通神
萧云从的《仿董源〈山水图〉》
中国美术史上有一批产生于明末清初的遗民画家,他们大都宗法“元四家”。可能是因为站在明朝遗民的立场上,他们和生活在元代的宋朝遗民有着同样的感受。特别是生活在皖南地区的明朝遗民画家,多以气节为重,寄情于山水画。他们笔下的山水以墨笔居多、少有颜色,意境清旷空灵。应该说,明末清初的遗民画家创造了中国画坛的又一个高峰,在中国绘画史上有着崇高的地位。萧云从就是这个遗民画家群体中的一位重要人物。
萧云从(1596—1673),字尺木,号于湖渔人、区湖、默思、无闷道人;明亡后,称钟山老人、钟山梅下僧,寓仰钟山明陵之意。安徽芜湖人。工诗文,精律历、六书之学。擅画山水、人物、花鸟,笔意清疏韶秀,饶有逸致;晚年放笔,自成一格。明崇祯十一年(1638)参加复社,参与抨击邪恶势力的政治斗争;入清后拒绝做官,或游名山大川,或闭门读书,寄情于诗文、书画,被后人尊称为明末清初
“姑孰画派”的领袖。
在版画上,萧云从从与陈洪绶是双峰并峙的一代大家。特别是在山水版画上,萧氏高帜独悬、无人可比。驰名中外的芜湖铁画,也是汤天池在他的指导下创造的。另外,他的《太平山水诗画》传入日本,一改日本画的面貌。可见,萧云从在17世纪中、日绘画史上的影响是多么大!
我们这里欣赏的是萧云从的《仿董源〈山水图〉》(见右图)。此作为水墨绫本,纵201.4厘米,横47.3厘米,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图绘数重高远山峦,林木成排,依山势而生;山腰云深处画一茅屋,前有山石掩映如门户,后有丛树衬托如围屏,想必这就是正在山下与友人相晤之高士的隐居之所;山下平坡之上绘参天古松五株,两逸士盘坐于松下,正对面闲聊。全图静逸雅致,给人一种避世无争的感觉。
在图之右上方,作者自题“董北苑有‘茅屋云深处,乔松话上皇’之句,以为得意笔……偶一临之。”下钤朱文印一方。此题跋虽说有偶临董源之作的意思,但我们看到此作的构图与画法并不像董源的画,这或许与萧云从的个性有关。萧云从是一个不墨守成规、敢于创新的画家。他画中所用之法都是自家之法,虽学自古人,但已融会贯通、自成一格。现代艺术史家郑振铎曾说萧云从的画作“可谓集大成之作矣”。其实,有时萧云从在画上写临仿谁的画,只是为迎合当时人的审美口味而已,是一种“入世”的表现。虽然他许多画上都题有仿(或临)古代某家画法的跋语,但画作所用的画法与他所题的某家画法关系基本不大。这是因为清代人特别讲求画法出处,如果在画上写明师法谁,画作就会更引人注意。所以,对萧云从而言,画上的题跋只是应景文字,是为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而写的。
应该说,萧云从不但以不凡的禀赋、深厚的学养、精湛的画艺创作了许多前不逊古人、后可启来者的精妙画作,而且还对“新安画派”的崛起立有引路、开启之功,使之成为中国美术史上浓重的一笔。
“新安画派”的代表人物弘仁和“宣城画派”的代表人物梅清都曾赴芜湖向萧云从请教画艺,所以在渐江中年的画作和梅清的山水画中,我们可以清晰地见到萧云从画的影子。不过,弘仁虽学画于萧云从,但其后期画作较之萧云从之画,又多了几分冷寂、孤寒之气和超逸出尘、不食人间烟火的味道。萧云从的画冲和淡雅、旷达幽远,虽孤高拔俗、超逸出群,但不出尘,因为他是一位入世的雅士。
萧云从的画有“神品”,多“妙品”,少有“逸品”;而弘仁的画有“神品”,多“逸品”,少有“妙品”。自宋、元大兴文人画以来,画家是极力推崇“逸品”之作的。特别是明、清时期,高超的绘画技巧抵不上超逸的画境,这反映出明、清时人们的审美观。这种审美观影响着写绘画史的学者们,也左右着书画收藏者们的价值取向。如果我们将唐、宋、元推崇的“神品”、“妙品”作为评价画作上品的标准,不以明、清推崇的“逸品”作为评价标准的话,那么中国绘画史对萧云从的评价和研究是不公正,也是不够深入的。因此我们应该多角度、更深入地研究和发掘萧云从画作中所蕴涵的艺术个性和学术思想,还这位书画大家以应有的历史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