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书画 >

艺术百科:王猛仁的书法艺术

时间:2021-09-03 17:45:03 来源:

王猛仁的书法艺术

当代中国书坛,若论创作,近20年有过几次惊人的起伏,这种起伏是指书法创作的主流在风格样式上的大幅度变迁和调整。上世纪80年代初期,雄浑博大的中原书风崛起,80年代中晚期,行草手札风靡全国、影响一时,此后又出现过广西现象和明清大草统领书坛的局面,还有的以民间书法融会经典作品,试图寻求新的创作思路。当然还有的固守传统的阵地,不断堆积传统中的一砖一石,企图把传统构筑得更牢固一些,以待厚积而薄发。河南省书法家王猛仁属于后者。他以极其坚韧的性格,在传统的书海中纵横游弋数十年,弋由博采众长、转益多师及至博涉约取、取精用弘,形成了目前的风格面貌。

以书体论,王猛仁涉及的面颇广,有汉隶、行草、经体、竹简等,反映了海纳百川的胸怀,那种毕生抱定某家某帖“从一而终”的学习方法在他这里已被广采博取的开拓精神所取代。这同我们时代艺术整体发展的多元局面并行不悖。当然,书家对多种体裁的探索还不等于艺术上的多元,“各体俱能”不见得就具备了开拓性格。艺术上的开放性,首先意味着以新的理念激发创造思维。如果没有强烈的创造意识,缺少发自内心的冲撞力,而仅在书体、外形上下工夫,则不可能显示出丰厚多彩的精神境界。古人常将书法当做余事,按照“文以载道”的儒家观念,诗词是文章之余,书法之类更在其余了。书法艺术的功力作用与文章相比不可同日而语,甚至也不足以比诗词,然而文人墨客往往在书法艺术当中见出真性灵、真情感,因此,书法的作用又是文章和诗词所不能替代的。王猛仁作为一名诗书兼擅的艺术家,他将书法创作的根基牢牢打在了承继传统的古典作品之上。他的作品,无论是雄强豪放、浓丽沉厚的碑隶,还是苍茫华滋、纵横洒脱的行草,都富有浪漫主义的精神内涵,是书家经历、素养、精神、气格、个性等等的集中升华。其数十年的艰苦磨砺,乃至潜意识中最深的积淀,对雄浑、宽博书风的形成起到了难以估算的铺垫作用。“字如其人”包含着相当宽泛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朴素作用。“字”,不可能是“人”的全部反映,但“字”不可能不是“人”的某个侧面的折射。

有王猛仁的阅历、学问和精神气质,才有其今日的书法艺术,这是不容置疑的。王猛仁尚厚重,也喜欢“拙而生秀”。其书法臻此佳境,应当归功于他学书的正确途径。王猛仁地处中原,中原书风给了他潜移默化的影响。以他的书法进程论,在打下良好的传统根基后,很快放过追踪形似的阶段,碑与帖交叉练习。他曾数遭临习《石门铭》、《石门颂》,后又间以苏东坡、黄庭坚、米芾,分别取其“趣”、“韵”、“姿”;临写《毛公鼎》,间以张旭、怀素,取其狂放不羁。数十年的诸体齐头并进中,汉隶的影响始终贯穿着。正因为渊源有自,所以显示出功力不凡;正因为不独宗一家,所以显出多姿多彩。

王猛仁的可贵,不但在于对传统认识深刻,更在于对待传统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他确信传统的地层里有无比丰厚的养分,但只有锲而不舍,勤奋耕耘才能够获取滋养。他的作品中,有明显的汉碑和北碑相融的痕迹,用笔方圆兼施,线条劲健,刚柔相济,显示出少有的弹性和力度,使人感受到跳跃性和动势感;结体则能以北碑化出,欹正顾盼,俯仰离合,擒纵收敛,可谓意趣横生;分行布白似随手拈来,又最是作者经营之苦心:多则一行布满数字,少则一字独立成行,在自由的裁割中,时纵时横、时聚时散、时急速时缓迟,波澜起伏,可见书家娴熟的技巧。王猛仁重视学识的积累,以期不断充实滋养创作。他的作品从格调上显示出一种厚重老成、意境幽远的基调,似乎还带有些文人化品格——既不显出多少热情,也不怎么迷恋冷漠,有的只是明澈平和以至对人生烦恼的超脱。

这一选择,对王猛仁来说,尚需主体内在的修炼,因为风和日丽只有在沉静博大的映照下,才会显得纯粹自然。所谓的“功夫在书外”,是对书画家的创作思想、创作过程和创作目标的一种历史性和经验性的归纳和整理,谁能深悟此理并能付诸实施,谁将征服艺术的高峰。当然,王猛仁作为一名诗人,可能还想到另外一种意境的表现。那种田园生活,那种接近劳苦庶民的情怀,也在感染滋润着其书法格调的构成,即尚有部分简静净和冲淡类的基调。作为一名书法家,重要的是在书法创作之中,在注重书法本身形式感的同时,从更深层次上倾注自身的情感,着意于意境风神的再创造,我相信,王猛仁对此有着深刻的体验。(附图均为王猛仁书法作品)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