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河湖文化书画摄影优秀作品展开展
山川风骨 荷鸟情怀
未君,本名彭卫军,1973年生于湖南益阳的一户农家。外出求学后,便如骏马一样驰骋于四面八方。今年刚满32岁,便有相当曲折跌宕的人生轨迹,相当情所难堪的心路历程,相当丰实多样的艺术求索与艺术创作,已使其师友们钦佩有加。对于未君20岁至32岁的青春经历,有人呼之“流浪”,有人名之“漂泊”,有人称之“闯荡”,有人赞之“赤手空拳打天下”。其实,在当今开拓进取的社会氛围中,有志青年为实现其人生价值及事业追求,多走几个地方,多选几处职业,多涉及几种专业,乃是富于远见的明智之举。未君的魄力与理智代表了当代有为青年谋求发展的正确趋势。未君初涉社会,便自觉选择用武之地,寻觅志向才情的谋生择业统一的途径,勇敢创构属于自己的艺术境界,坚持走自己充分发挥自我潜能的文艺之路,足以显见其具备当代意识的艺术青年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文艺观,这与旧日那些因循守旧、安于现状的平庸者已经判然有别。作为一名书画家,如何走向成功?这是当代中国数千万书画作者经常思忖与研讨的问题。20世纪80年代,有些人欲将中国画纳入欧美文艺思潮,使之“西洋化”或“抽象化”。有些人欲将中国画推进“日本式”的美术框架内。还有人制造“中国画过时论”。中国人画中国画,外国人画外国画,天地常理,岂能过时?中国人再发展再吸取西方营养,也仍然是中国人。
中国画家的起码条件便是具备中国民族的优美素质和中国艺术功底,唯此而已,其他有更好,没有也无大妨。纵观中华圣地,存心鄙视中华先人和华夏文明者,毕竟寥寥无几,那些乱七八糟的荒滩无稽之细原本就不值一驳。近20年来中国书画日盛一日的蓬勃发展足以使菲薄中华书画者惊心失色、目瞪口呆。20世纪90年代书画界的寻根意识使美术理论逐步皈依正道和大道。未君的可贵之处就在于自觉扎根于中华文化艺术的沃土中,不知疲倦地吸取中华文明的阳光雨露。他不以画求画,而是广泛学习中华文化遗产,坚持古今中华学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治学方式,在学诗作文上下扎实功夫,学书作画,循环渐进,博学慎取,不求捷径,不尚空谈,不追时髦,不贪虚名,更不搞自欺欺人式的弄奇作怪与胡涂乱抹。他一样一样地攻关,一步一步地前进,学得实在,走得稳健,在积渐中顿悟,逐步显示出学业成就和他出众的才华。由此而可知,在书画创作上,一位具有当代意识的艺术家,绝不是中华文明的亵渎者和背离者,而必然是中华文明的继承者、开拓者和发扬者。越是在中国走向多元化世界的今天,越应弘扬中国画在理论与创作方面的独特品格,才不愧为中国画家的称号。未君擅画花鸟,他尝试工笔、写意、没骨、泼色等各种传统技法并试图融会贯通,这从其许多作品中可以看出。无论是造型的方式、章法的处理,还是用笔的力度、水墨的深浅、色彩的渲染,看似随行所欲,实际皆经营有度、煞费苦心。这表明未君是位真正的中国画家,绝不是那种拿招牌或幌子借书画“闹着玩”的人,更不是专用书画赚钱的画贩子。未君花鸟画中以荷花水鸟居多,他自幼生长在荷塘之畔,其童年是在荷鸟岁月中度过的,天真烂漫的荷鸟精神成为其成名作品的灵魂,成为构成其艺术个性的基石,成为其创作充满诗意充满乡情的奥妙,也成为未君不同于其他青年画家的一个重要原因。
君自何处来,欲往何处去?这是未君亲友们关心的课题。我想,来自所当来,去其所当去。未君痴爱中华文艺,他是为中华文艺而来的,当然要为中华文化艺术事业多做贡献。既然起步,就要往前走,迈开大步走下去,去圆一个又一个充满魄力的丹青之梦。愿我们今后经常相会于丹青梦幻之中。行笔至此,忽然想用汪国真一首诗结尾:“不知多少次暗中祷告,只为了心中的梦,不再缥缈。有一天,我们真的相遇了,万千欣喜,竟什么也说不出,只是微笑着说了一句:“能够认识你,真好。”(未君,本名,湖南益阳市人,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研究生,师从津门名师吕云所、霍春阳诸教授,现为广州大学松田学院艺术系讲师,于国内举办个人画展多次,出版个人画册多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