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书画鉴定专家
记恩师萧龙士
今年5月16日是我的恩师萧龙士先生诞辰120周年。作为他的弟子,我常常情不自禁地想起自己与萧老师相处的那些日子,桩桩往事都让我难以忘怀。
1985年早春,整个庐州城还处在闹元宵的节日气氛中。一天中午,我家高朋满座,父母早就备好了一桌饭,这是特地为我拜萧龙士先生为师而设的家宴。萧老师由其儿子、画家萧承震陪伴而来,“松风竹雨社”的另外三老———老红军书法家黎光祖、铁道游击队政委蒋德功、诗人张学祥被请来作见证,我们安徽的著名书法家葛介屏等人也应邀前来。萧老师端坐上席,大家都在不断地跟他交谈。饭前,大家让我拿几幅自己的画让萧老师指点,我立即拿来几幅临摹萧老师墨兰册页的画。萧老师认真地指出其优劣,还要萧承震给他一支笔,他略加思索,便在我的一幅墨兰上加了几笔,边改边说:“学画画就要坚持苦练,要花时间,要讲究笔墨,要脱俗。画叶、画花、画石时,叶要错落有致,粗而不霸,细而不弱;花要淡而不薄,简而不略;石要重而不浊,轻而不浮。下笔要一丝不苟,落墨要精益求精。”改完画,他在画作右下方题款道:“学友宜克画兰大有进境,萧龙士九十七岁题。”随后,在大家的祝福声中,心情无比激动的我深深地向萧老师三鞠躬,并向老人家敬上一杯拜师酒。大家共同举杯,祝萧老师德、艺、寿齐辉。张学祥先生即兴撰联“艺苑添新秀,名师育英才”,黎光祖先生挥毫写就,并题款曰:“宜克同志年少志盛且有才气,酷爱绘画,欲投于九十七岁老画家萧龙士之门下,萧老闻讯,欣然应诺且莞尔而笑,曰:‘得英才而教育之,至乐也。’当即于乙丑二月举行拜师收徒大礼,时蒋德功、张学祥与余应邀参加并各有勉词,此为张文余书。”
从此,我就正式成为萧老师的弟子。
跟随萧老师学画几年,我在绘画上得到了老人家的精心指导,更重要的是,在与萧老师及其家人的长期接触中,我对怎样做人有了更多感悟。家父张志仁抗战期间曾长期负责五河县地下党的宣传工作,常年与笔墨纸砚为伍。新中国成立后,年幼的我时常看到父亲邀请一些省内的名家到我家画画,耳濡目染,我从小就喜欢上了绘画,但真正引领我走向绘画艺术之路的还是萧老师。多次接触之后,我真正懂得了为什么萧老师深受大家爱戴———不仅仅是因为他的艺术造诣高,最主要的是他品德高尚、心地善良。而萧老师的这种高尚德操也深深地影响了他的儿女们。他们都为人厚道、待人热情。每天前来拜访萧老师的人非常多,他们不厌其烦地迎来送往,并帮助萧老师满足每一位来访者的心愿。每次走进萧老师的百寿堂,欣赏悬于素壁上的一幅幅兰花、荷花,我似乎都能嗅到阵阵扑鼻而来的芳香,而他家那忠厚率真的家风更让我明白了“作画必先立人”的重要性。
1986年,我在美国办了一次画展,反响还不错。不过,现在看来,我那时的画还不够成熟,多多少少都有些稚嫩和浮躁。萧老师非常敏锐地注意到了这一点。一次,我拿了几张自己画好的兰草,请萧老师指导,他边补笔边对我说:“学画要读画,多练名家的东西,精读细研,烂熟于心,积贮于心,还要注重自己的素质提高和学识修养的积累。画家要人正、心正、行正、艺正。”这段话,我一直无法忘怀,因为他让浮躁的我慢慢沉静下来,认真从一点一滴的积累做起。
我还有意审视研究了萧老师的作品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到当代的演变。我认为,萧老师画兰特别注意自己的面貌、自己的风格,寥寥数笔,兰气奇足,一花一叶都洋溢着怡然自得之态。在技法上,他亦如明清的一些大家,很重视笔法、构图和意境,但更重要的还是在命题立意上不随流俗。而且,在他的无私指导下,江淮间的不少画家都得到了滋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