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麗和和花耀高级珠宝系列:大地之耀
中国油画家—许江
许江的油画创作中,总有一番“他方”的情愫。这是来自于图像给观众带来的客观感受,也是艺术家的创作动机和主观追求。正如许江在一篇《关于“他方”》的文字中的坦然剖白:“‘生活在他方’,这是米兰·昆德拉送给他的读者的醒世箴言,其间仿佛颇具‘城里的人向往城外,城外的人向往城内’的惬意,也仿佛含有生命的意义在漂泊之类的禅机。当我依嘱拾笔,抚往追昔写这篇自述的时候,昆德拉的这句话就像幽灵似的闪现,挥之不去。”回望许江的油画创作历程,看到的也正是这一点——那种对“他方”的孜孜探求,甚至是把“此方”也作为“他方”加以反复锤炼的文化体验,构成了许江油画艺术的一个重要特色。循着这个线索对许江的油画艺术历程加以梳理,可以清晰地感受到许江寄寓在油画创作中的文化脉络及其发展过程。
1982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的许江,很早就开始了关注“他方”的心灵之旅。1985年5月,他参加了旅法华人艺术家赵无极在杭州举办的讲习班。赵无极对中国文化和法国文化的双重诠释以及对具象绘画和抽象绘画的出入与超越,不仅给许江提供了一个思考“他方”的真实样板,也给许江带来了向陌生地开拓的动力与勇气。此后,1988年,许江前往德国汉堡美术学院自由艺术系,开始了为期两年的研修活动。跨文化的生活经历,现实中的“他方”和理想中的“他方”在相互关系中的交织与移位,成为许江油画艺术创作的重要积淀。从1988年到1999年,许江围绕着弈棋的话题,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对弈双方的东张西望、弈棋过程的南来北往、你左我右的不断移位、或进或退的多变棋局,成为许江这个阶段的创作主题。值得注意的是,在这类作品当中,许江的着眼点,并不局限于表现“隔河灿烂火荼分,局势方圆列阵云”的恢弘场面,也不局限于表现“车坚马肥炮冲突,壁拥士象辕列卒”的慷慨气度,更不是表现那种“消夏之趣,莫妙于弈棋”的雅致生活。按照许江的说法,他是“以弈棋的视觉过程来演绎自己的思考”,是借这个话题表达他“在异国对于作为‘他方’的祖国文化的选择和发现”。许江在上世纪80年代的《象棋史话》、《将相和》、《神之棋》以及后来的《翻手覆手弈》(1993—1994)、《关于皮鞋和布鞋的演习》(1994年)、《世纪之弈》(1996—1999)等系列作品,在平面式的复数形式的观照中、在符号式的图像语言的演进中、在整体联系的创作思路下,完成了一组组以“他方”为关键词的“寓言式的对话”。在这个阶段,许江对这一话题的思考,甚至延伸到油画创作之外,他的《与伏尔泰弈棋》就是创作于1992年的一件长4米、宽4米的装置艺术作品。
在许江的艺术辞典中,“他方”不仅隐藏在弈棋的双方,而且还可以是对双方的超越。许江坚信在棋枰之外也存在一个“他方”,一个“超然棋弈、统领身心的东西,一个蕴含着‘真正的生活’的东西”。带着这样的理念,从2000年开始,许江由“弈棋”这个相对定向的视觉语词,逐渐转向了对自然与历史的非定向话语的更多思考。他先后创作了《历史的风景》(2000—2001)、《京沪之间》(2001年)、《大北京》(2001—2002)、《大上海》(2002年)、《古塔》(2000年)、《桥》(2002年)等系列作品。在这类作品中,许江延续了他在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一贯坚持的“眺望”的观看方式,把画面的视点安排在远远的高处。他要从一个比较远的地方寻求关于“他方”的体验,对城市、对自然、对历史、对文化、对自我与心灵……如果说这种拉开距离的观看,从视觉形式上获得了更为开阔的空间视野,那么这种方式对于审美心理的深层次的意义则在于,它同时也给人带来了一种精神的超越。清人况周颐《蕙风词话》云:“吾听风雨,吾览江山,常觉风雨江山外有万不得已者在。
此万不得已者,即词心也。”面对许江的油画,不妨可以这样揣度,许江对画面的高蹈远引,何尝不是对风雨江山之外的“万不得已者”的追索呢?所谓“万不得已者”,是诗、是词、是画,也是人生、历史、智慧和文化。许江坦言,他对风景的关注,主要是逝去的和将要逝去的风景。也就是说,那些被许江移入画面的风景,往往是在岁月的流逝中逐渐成为“他方”的风景。在这个意义上的“他方”,其实包含了空间与时间的双重含义。它们是时间坐标上的持着单程票的“过去时态”,它们是一种转瞬即逝的存在,是一种在“距离”前提下的“他方”的美。许江的油画新作中,还有一组《葵园十二景》,创作于2005至2006年间。这组作品包括《六叟图》、《西风瘦》、《秋风过》、《安公子》、《水云间》、《落凤坡》、《回春堂》、《信天游》、《斜阳红》、《东风破》、《朔风流》、《花田错》。在画面上洋溢着的“心眼乍开天宇阔”的诗境中,哪怕仅仅是品味一下这12件作品的画题,就已经颇得艺术家的一番心意了。更何况,还有画面上那种远眺葵园的视觉张力,那种从视觉到精神、从自然到文化的震撼。此万不得已者,即词心也。”面对许江的油画,不妨可以这样揣度,许江对画面的高蹈远引,何尝不是对风雨江山之外的“万不得已者”的追索呢?所谓“万不得已者”,是诗、是词、是画,也是人生、历史、智慧和文化。许江坦言,他对风景的关注,主要是逝去的和将要逝去的风景。也就是说,那些被许江移入画面的风景,往往是在岁月的流逝中逐渐成为“他方”的风景。在这个意义上的“他方”,其实包含了空间与时间的双重含义。它们是时间坐标上的持着单程票的“过去时态”,它们是一种转瞬即逝的存在,是一种在“距离”前提下的“他方”的美。许江的油画新作中,还有一组《葵园十二景》,创作于2005至2006年间。这组作品包括《六叟图》、《西风瘦》、《秋风过》、《安公子》、《水云间》、《落凤坡》、《回春堂》、《信天游》、《斜阳红》、《东风破》、《朔风流》、《花田错》。在画面上洋溢着的“心眼乍开天宇阔”的诗境中,哪怕仅仅是品味一下这12件作品的画题,就已经颇得艺术家的一番心意了。更何况,还有画面上那种远眺葵园的视觉张力,那种从视觉到精神、从自然到文化的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