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书画 >

艺术赏析:魏晋南北朝篇(之六)

时间:2021-09-08 11:45:04 来源:

魏晋南北朝篇(之六)

blob.png

清人拓本,纵25cm,横14.7cm。

《十二月割帖》墨迹曾为米芾收藏,后摹勒上石,南宋人收入《宝晋斋法帖》。墨迹早已失传,现仅有拓本传世。

blob.png

《鸭头丸帖》

王献之(其一)

纵意直言书胜父,

任情走笔白缣裙。

灵姿溢秀纲常外,

林下风流属此君。

【阐说】

子敬的为人处世,最见洒脱纵放、高迈不羁,非后世纲常礼教所能束缚。走马他人私园,走笔学生绢裙,暂不去说它。且看他与父亲的几则轶事:父亲题壁,他“书易其处”;他“折安所见,自称胜父”;他甚至直言老父,让“大人改体”……子敬时时处处都表现出与父亲一争高下的气势,因此才有了“逸气过父”的成就。

子敬洒脱的情性,一自贯注到他风流的笔底,于是“风行雨散,润色开花”,“行草之外,更开一门”。他将一种与其父迥异的外拓笔法,灵活运用于自己奔放的书体中,形成一种“神骏”的风格。这在被称为“天下子敬第一帖”的《十二月割至帖》中表现得最为淋漓尽致。

其实,总结“二王”优劣,父之灵和、子之神骏,原本相同。书名高下,亦有消长。宋齐之世,“高尚子敬”;梁陈之际,渐宗大王。直至唐太宗一言九鼎,才有大王“书圣”的千古定位。

王献之(其三)

行行碧玉紫空寒,

大令遗珠各自残。

幸有灵光透消息,

与君相见鸭头丸。

【阐说】

子敬遗墨,流传至今,数量比他父亲要少得多。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便是唐太宗的过分褒贬,以致玄宗开元年间,敕购右军法书,贵价酬之,而大令书作“不之购也”。时至今日,子敬书法,莫论真迹,就是唐摹佳本也是少得可怜。

在子敬流传极少的书迹之中,刻本《洛神赋十三行》(号称“玉版”)点画纤净舒张,气韵华媚如生,宛若颗颗流星映于墨海,神采焕然。北魏《司马金龙墓漆画题字》与此有相同之处。行草之中,《十二月割至帖》与《廿九日帖》笔意最为逼真,分明外拓笔法。前者行草,纵逸不羁;后者行楷,沉稳妥帖。前者更见大令风神。《中秋》享有高名,实为米芾所临《十二月割至帖》的一部分,用笔一味连属,拖沓不堪,正中袁昂、萧衍“举体沓拖,殊不可耐”的评价。《鸭头丸帖》独见一意流转之姿、神融笔畅之妙。不过,也有人以为此帖是米芾所临。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