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书画 >

收藏百科:晚清书家陶心云与绍兴东湖

时间:2021-09-09 11:45:19 来源:

晚清书家陶心云与绍兴东湖

blob.png

陶浚宣(1846—1912),原名祖望,字文冲,号心云,别号东湖居士,清会稽陶堰人。曾出任张之洞创办的广东广雅书院山长,并在广雅书局任职。陶心云同情革命,主张救国必须提倡教育与进行政治革新,还从事过实业。陶心得以云闻名晚清,主要缘于他杰出的书法成就。此外,他还因营造建设绍兴东湖而扬名桑梓。因为种种原因,陶心云的书法作品大都散失了,只有在他始作俑者营建且晚年定居的绍兴东湖,还相对集中地留存他的书法艺术。

同为会稽人氏的晚清名士李慈铭,在他的《越缦堂日记》里,对清代咸丰、同治之际出于会稽的两个书法家赵之谦和陶心云有过这样的评价:称赵之谦是“妄人天水生”、“不通一字”、“荒谬狂鄙,不值一骂”;而陶心云则“颇清老有风力”,“词翰高洁,亦有魏晋风骨”。客观地说,赵之谦的书法不在陶心云之下,越缦老人的评骘差别若此,难免有个人好恶的成分,不必作为定论,但也可说明陶心云的书法水平较高。并且,除了李慈铭,推崇陶心云书法的大有人在。陶心云为张之洞赏识,主要的原因亦缘于书法。在广雅书局图书馆、校书堂等处,留下过陶心云的许多楹联,如:“地接南园,看苍翠成林,疑身到六桥三竺;天开东壁,聚黄卷满架,此中有百宋千元。”“校经爱学顾千里;佞宋遥分黄一廛。”等等,在当时的广州,许多人士以得一陶心云的书法和黄士陵所刻的印章为荣。

近代学者、书法家梁启超对陶心云的书法可用崇拜来形容。他在《饮冰室文集》之《稷水论书序》一文中曾这样说:“……一日,蒋百里挟一写本至,且曰:三十年夙负,合坐索矣。视之,则会稽陶心云《论书绝句百首》原稿。”“……计十二三岁时,在粤秀堂三君祠见心老书一楹帖,目眩魂摇不能去,学书之兴自此。”陶心云曾几次到过北京,且当时名高位重的翁同龢结识、论书。翁同龢是十分讲究碑版的大书家,又官居高位,但对陶心云却持手书相邀,并一再申明“免去官礼,彼此轻衣小帽相见”。翁同龢在光绪十六年(1890)五月初六的日记中,记下过他初次见陶心云的文字:“陶文冲(浚宣)来见。此君善六朝书,能诗,今在广雅书局。”

陶心云自幼习碑,上自秦汉下迄六朝,无所不学,每临一碑,辄至数千百遍,其临池之勤,自幼至晚年不辍寒暑。也有坊间传闻,说他写字的时间都在晚上,而且紧闭门户,不让人看见的。也正是凭了这样的勤奋,陶心云真草篆隶皆精,尤工魏书,其笔力之雄劲、笔法之壮丽,几臻化境。当年光绪时所铸银元、角子、铜板上“光绪通宝”的模字和今苏州寒山寺“寒山拾得”的碑刻,皆为其所书。在工书法的同时,陶心云也善诗,每每登临佳山秀水,便有诗留存,其诗风清新可喜。如1889年,他游顺德时咏顺德著名鲥鱼产地甘竹的诗,便可见诗风一斑:“冰鳞七寸泼嘉鱼,甘竹滩头举纲初;新试南烹风味好,莼鲈千里总忘渠。”

可惜的是,陶心云的书法现在知者甚少,难以见到。但在浙江绍兴东湖,却保留了他的许多书法艺术,使得我们今天可以相对集中地欣赏他的书法艺术风采。而绍兴东湖,也正是因为有了陶心云的手笔和匠心,点铁成金,成为一方胜景。可以说是景因人成,人以景留。

位于绍兴鸟鸣山麓的东湖,素以江南第一山水盆景著称。东湖的清奇精致,与其缘人工积年累月的取石采凿而成有关。东湖原是绍兴东门外的一个著名石宕,上劈山腹、下穿地肺的采凿,泛成一泓清池,成为独特的景致。1896年,陶心云与兄弟仲彝、七彪集资8000余银元,利用采石形成的峭壁、水塘,筑堤造桥、营室建亭,缀水活景、植树倚石,对鸟鸣山下的石宕进行人工构筑与布置,使其凸显丘壑之美的同时,更添清幽之趣。经过三年工程告罄并取名为东湖。

陶心云建设东湖,实际上寄托着实践自己提倡教育、进行政治革新的主张。建设之初,他即在湖旁筑屋数间,设立了东湖通艺学堂(后改为东湖法政学堂)。聘请陶成章等为教席,传播新知识、新思想。当时绍兴的革命志士秋瑾、徐锡麟等,常在东湖通艺学堂聚会。东湖建成的5年后,年近花甲的陶心云返故乡定居,一心经营东湖。东湖相关景点上由陶心云自己撰对、自己书写的一些撰联、碑刻,如:陶公洞峭壁之“倒下苍藤成篆籀;劈开翠峡走风雷”,仙桃洞横额之“洞五百尺不见底;桃三千年一开花”,饮渌亭之“闻木樨香否;知游鱼乐乎”,饮心亭之“崖壁千寻,此是大斧劈画法;渔舫一叶,如入古桃源图中”,东湖入口处之“此是山阴道上;如来西子湖边”等等,为后人提供了一睹陶心云书法雄劲风骨和细品诗句清丽风采的机会。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