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书画 >

鉴藏赏析:吴彬《画罗汉》

时间:2021-09-11 15:45:04 来源:

吴彬《画罗汉》

1.jpg

《画罗汉》,纸本,设色,纵151.1厘米,横80.7厘米

吴彬,生卒年不详,活动于明万历、天启年间,字文中,一作文仲,号枝庵发僧、枝隐庵主,莆田(今福建莆田)人,流寓金陵(今江苏南京)。擅画人物,尤擅佛像;所画罗汉,造型奇特,色彩艳而不俗,自成一格。早年画迹,属正统文人画派一路;晚

年之画,去除了部分奇险怪诞的形式,多趋于柔和简洁。

《画罗汉》,纸本,设色,纵151.1厘米,横80.7厘米。此画构图奇特,用笔紧密,设色雅静,于浑厚古拙中饶有奇逸之变化。吴彬于万历辛丑年为栖霞山绘《五百罗汉》,施于若干轴,本幅可能为其中之一。


明代的人物画家中,吴彬占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历史地位。虽然他的名声不及陈老莲(洪绶)显赫,但吴彬却是明代产生的“变形”艺术手法的先驱者,——也许正是吴彬等人率先尝试并开创了人物画中的“变形”画风,陈老莲才得以在这个基础上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地。

吴彬,字文中,或作文仲,号枝庵发僧、枝隐庵主、枝隐生。福建蒲田人,流寓南京。生卒年不详,约为明万曆(1573-1620)天启(1621-1627)时人。万曆年间,神宗朱翊钧曾召见吴彬,以画艺授中书舍人,官工部主事,後於嘉宗天启时因不满权贵宦官魏忠贤而訾议之,被逻者所侦知,遂被捕入狱并去职。吴彬的作品多藏於宫中,外传者稀少。吴彬不仅擅长道释人物,亦能作山水。其人物画以佛像居多,姿貌奇怪,迥异与前人,脱去唐宋人规格,自成一家。

本文介绍的这幅《罗汉图卷》,作於万曆丁未(1607),图中画“罗汉”约三十馀人。“罗汉”为印度佛教圣者,梵文Arhat(阿罗汉)之音译。“罗汉”乃佛释迦牟尼的传从或是宣扬佛法者,以沟通佛教教义与世俗信徒之间的感情。在中国的佛教寺院中常有十八罗汉或五百罗汉的画象塑象,但他们到了某些文人画家所作的卷轴作品中却往往淡化其宗教的涵义,更多赋予世俗生活的色彩;吴彬的这幅作品大致亦属此类美学特性。纯以“白描”画就,从人物形象到泉石云物丞具“文人”笔墨的清丽气息。

明代的人物画,如同山水画和花鸟画一样,“笔墨”的因素逐步从其中所描摹的人物形象上独立起来,也就是说,刻画人物形象的线纹(主要指衣纹)逐渐从忠实描摹人物的音容笑貌中独立出来,这就是明代“变形”人物画的深层次的美学特性。衣纹的线条,其形态和变化不是为了描摹物态的真实感觉,而是根据艺术形式的要求而随心所欲的真实感觉,观者亦以纯粹的审美欣赏的态度对待之。换句话说,以往绘画艺术中的“画什么”的原创被“怎样画”的原创所取代。从吴彬到陈老莲,一种现代性质的审美原则在人物画中牢固的建立起来。因此“罗汉”之类宗教性质的涵义在这类绘画中遂衷失殆尽了。

本画卷的“拖尾”内有清人蒋步瀛及张惠言等人的题跋。蒋步瀛,字三岛,生卒年不详,可能为清初人,能画山水、花卉,学恽寿平。江苏苏州人,跋中称“吴彬所画罗汉,造型奇异,迥别於前人……群象布置複杂,以高低错落以其变化之妙。……清奇古怪每多出於画面,……时称绝品”。张惠言跋中谓:“文仲罗汉卷,全以白描手法,泉石云物皆绝妙动人,而罗汉各有其形,无一点尘埃气。”“……辛酉冬月张惠言识”。“ 辛酉”应为嘉庆6年(1801)。张惠言(1761-1802)字皋文,初名一鸣。江苏常州人。嘉庆四年(1799)进士,精经学,工篆书,兼能画,不轻示人。另一苦藐居士跋中亦云:“此罗汉卷画法极为精严,画风如行云流水。……”“苦藐居士”名姓无考,不知其人谁。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