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收藏:蒲松龄画像印章之谜
书法怀想
书法怀想
平日里,最爱以书法自娱。
倒上一碗现成的墨汁,摊几张陈年的旧报纸,旁边摆着本诸如《智永真草千字文》之类的爱帖,提一支不入流的地摊上买来的毛笔,便信手涂鸦起来。无其他事时,亦可泡上几个时辰。朋友常常奚落我说,如今都用电脑了,有事没事,练练“五笔”,发几个“伊妹儿”什么的,也算对现代社会有所贡献呀。练这毛笔字有何用?我只是笑笑,并不跟他理论,依然我行我素,乐此不疲。
其实,朋友不解其中的乐趣。
艺术是有价的,但她更是无价的。
艺术最大的功用不在给自己或别人带来多少的物质财富,(当然,名字名画古玩也是值钱的)而在于能给创作者和欣赏者一种精神上的慰籍。试想,一个人能在某一刻抛开了烦杂,把现实中达不到目标的忿懑,或是已经拥有的喜悦,一种意识形态,借助一种具体的活动发泄出来。能将自己的喜怒哀乐通通在作品中表现出来,自然能给创作者自己以精神上的宣泄。而好的艺术作品,同时也能给欣赏的人以美的享受。
就拿书法来说吧,以我个人的观点,书法是当之无愧的“第一艺术”。她本身没有太多的色彩,只是简简单单的黑白两色,却能将大千世界的五彩斑斓融入其中;线条本身无情,可通过线条的粗细润枯的不同,我们又真真切切感受到创作者的情绪变化。在这样的情况下,笔下的一个个汉字就变成了情感的载体,它原有的意义反而退居到次要的位置。也正因如此,我们欣赏一幅书法作品时,才往往忽略了作品所写的文字内容,而关注汉字的线条和构造组成。
书法根本不同于汉字的书写。无可否认,用毛笔书写汉字,早已失去了现实的意义。书法所涉及的很多书体,如甲骨,篆,隶,章草等,今天也都废弃不用了,就连硬笔书写也渐渐失去它原有的价值。书法之所以能够存在,也正是因为她脱离了实用的标准。她成了一门艺术。艺术不应该仅仅是现实的反映,她更应该走向人的心灵世界,去探索另一个真实。对于书法,人们付之予情感,付之予生命,实现了生命的寄托。这一点,古人早就认识到了,于是就有了“字如心画”之说。正如王羲之行书,清朗俊逸,字里行间,自有一种超凡脱俗的气度;而颜真卿的楷书,气宇轩昂,观之如置庙堂之上,肃然起敬;那颠张狂草,飞岩走壁、气势奔腾,真可让你忘乎所以,要跟那苍劲的线条一起手舞足蹈起来。
书法之妙,也不仅仅如是。看到智永的《千字文》,你会联想到他将几大筐秃笔埋在一块,还给起个名字叫“笔冢”的趣事。看到怀素的《自叙帖》,又感慨于这位高僧无钱买纸,就写遍园中蕉叶的执着。看到东坡在《寒食贴》,你自然会想起这位老夫子“满肚子不合时宜”的豁达。看到八大山人的哭笑不得的“哭之”,“笑之”,你会为他深深的爱国情操所感动。
书法里面,有着太多太多的传说,太多太多的典故,有着太多太多的痴迷和执著。你看到的不仅仅是黑与白的世界,你看到的是一个个曾经那么熟悉的先贤的身影,你看到的是另一部更为灿烂的中国文化发展史。
且不说这些。就凭着,手执竹管,在黑白世界里神游,随着笔下线条的粗细变化,枯湿相衬,藏锋露锋,方笔圆笔,情绪起起落落,物我两忘,仿佛天地瞬间尽在掌握,飞云瀑布,流沙走石,高峰深谷,汪洋大川,一时间都化为眼前这黑色的线条。写到激越处,你岂能不掷笔长叹:人生畅快如斯夫!
古人琴棋书画俱佳,我可一一不足,唯对习书颇多感想,爱好而已。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有取之不尽的精华,书法也不过是其中的很小的一部分。几千年的文明古国,不知留下了多少珍宝。可我们往往将这一大笔的祖先遗留给我们的财富束之高阁,或只是为了博取老外的几声不知所谓的赞叹。这岂不是可耻的浪费?
在这满眼。com的时代,我们承受了太多的压力和狂潮,我们的内心变得越来越急躁,越来越无法平静的对待我们的生活,热爱生活似乎竟变成了奢望。
而书法,却给了我这么一份难得的宁静。 难释书法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