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作品:于希宁玉兰图
在赣南山水间默默无闻
刘雨叔(1919—1992)原名刘文卿,江苏扬州邗江县人,号矍叟,自幼酷爱书画,上海美专毕业。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后,刘雨叔随江苏、浙江、安徽三省的流亡学生在大江南北从事抗日救亡运动,后因长江下游地区相继沦陷,不得不举家先后逃往湖南、江西等地,以卖画为生,还曾在江西南部的赣州多次举办书画义展,直到赣州失陷,又举家迁至江西宁都。
在1940、1941年之间,画家黄秋园也来到了赣州。当时的黄秋园早已考入了江西裕民银行,由于江西北部诸地项及失守,他就随南迁的裕民银行一起来到赣州。此时仍旧身在赣州的刘雨叔得以经一位“爱好国画”的朋友介绍与黄秋园相识。共同的情趣、相同的言语,使他俩一见如故,大有相见恨晚之感。在刘雨叔的眼里,已入中年的黄秋园“仪表庄重、潇洒倜傥、身材魁梧,待人极为热情豁达,能言善辩”。他们二人时常在赣州一家最大的画店“聚贤斋”相聚。相识一周后,刘雨叔更觉黄秋园学识渊博、见解高超,非常人可及。当时的赣州,虽然只是一座地处偏僻的小城市,却也是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不少来自于各地的文人雅士、书画界名宿都雅集于此。他们时常相聚,或泼墨,或挥毫,黄秋园在当时就表现出非凡的艺术魅力,可以说是出类拔萃。在他的带领下,为了国家生死存亡,大家不惜精力,聚集在一起,进行各种书画活动,宣传抗日。他们还开展书画义卖活动,把大家相继创作的一大批精品力作都先后售出,所得款项均捐赠国家,支援抗战。就是在这种环境下,在黄秋园等一大批爱国画家的帮助下,刘雨叔的绘画技艺有了突飞猛进的提高。
另外,黄秋园还不知疲倦地帮助雨叔修改画稿,并告诫他,让他多在花鸟画中花费些功力。而且,他十分明确地告诉刘雨叔,他认为刘雨叔的花鸟画要比山水画好,从画中看,吴俊卿(昌硕)的东西偏多,但不能被俊卿所囿,要有自己的面貌。这些中肯的话语,解开了刘雨叔的心结,让困惑已久的他豁然开朗。刘雨叔听从了黄秋园的建议,选定目标,努力探索前行。随后,就在赣州沦陷前夕,刘雨叔又举家迁至宁都,从此在宁都生活长达四十余载。不过,幸运的是,黄秋园也已经先于他到达了宁都。在宁都,两个人又能时常聚在一起,谈诗论画。当时,刘雨叔暂时在宁都背街(今建国街)街尾租屋而居。这里原是一家店面,店主人原先是开纸扎店的,后来歇了业,专靠出租前后屋谋生。刘雨叔租住的是店面的阁楼,很矮小,聊作全家人的栖身之所。这一时期,刘雨叔还是靠鬻画为生,勉强维持一家的生活起居。偶见经济拮据,黄秋园还会多方接济,生活上还勉强过得去,一家老小也其乐融融,所以刘雨叔还有诗云:“我爱童子身,莲花不染尘。写之唯解笑,打也不生嗔,对境心常定,逢人语自新。可概年既长,物欲瞥天真。”刘雨叔与黄秋园在宁都相处三年之久,他们曾三次相偕游览宁都著名景区翠微峰,每次都登临绝顶,遍览古迹。对于此种经历,刘雨叔曾有诗云:“缅怀故友感师恩,雅集难忘四季春,三登翠微君先捷,几番评画鉴伪真。”在这三年的时间里,他们进行过无数次的书画合作。
另外,黄秋园在宁都也曾创作了大量的国画作品,较著名的作品有:人物画《西施浣纱》、《独钓江雪》、《松下涧月》、《夜游赤壁》,山水画有《雨后》、《落霞孤骛》、《悬崖孤松》,小品《山水》等等。这些作品多数都是他的即兴之作,用笔自由轻快,风格受仇英、王翚颇多。不过,可以的是,那段时间作品已不多见,从留存得比较早的、作于1948年的《溪屋读书图》(见附图)上,我们还能依稀看到那个时候的创作风貌。当时,为了更好地扶持刘雨叔,黄秋园创作的很多作品都是由刘雨叔来吟诗题款的。这些题在黄秋园画作上的诗文,都是刘雨叔对生活的感悟与写照,充满了他对艺术的炽热与激情,也对他的创作帮助极大。刘雨叔的诗文大都是有感而发,比如“幽人无俗情,写此苍龙骨。九天风雨来,飞腾作神仙”,“世间花叶不相伦,花入金盆叶作尘。唯有绿荷红菡雷,卷舒开合任天真”。
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黄秋园随银行迁回南昌,而刘雨叔则继续留在宁都。从此以后,二人天各一方,竟然再也没有见过面。上个世纪80年代,黄秋园的画作得到了李可染的赏识,评其画作“有石溪笔墨之圆厚,石涛意境之清新,王蒙布局之茂密,含英咀华,苍苍茫茫,眼云满纸,望之气象万千,扑人眉宇,二石山樵在世,亦必叹服”,又“秋园的大画、整体感强,远看气势很大,一片点和线交响的世界,近看每个局部都很精到,处处见笔、笔笔中锋、一笔始、一笔生万笔,万笔复始一笔,神贯气连,浑然一体,实为难得,黄秋园与黄宾虹虽不相识,但在艺术上心有灵犀,从整体出发,全面展开,逐步收拾,皴、擦、渲染层层添加,以致达到郁郁葱葱,浑厚华溢,丰富之极而义不失空灵”。
随后,黄秋园的声名鹊起,其画作的价格也日渐攀升,而一直偏居宁都的刘雨叔则至今还默默无闻,他的上百幅作品仍旧流散于坊间。但是,我觉得应该在这时候提一提刘雨叔,让大家记住还有这样一位默默无闻却很有才华的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