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收藏:蒲松龄画像印章之谜
游昭化寺赏水陆画
一个阳光明媚的冬日,我来到河北省怀安游览昭化寺。昭化寺又名西大寺,位于怀安城西大街路北。据史料记载,该寺初建于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建成后名曰永庆禅寺。
明正统十年(1445年),扩建为以传播佛教为主的大型古刹。落成后朝廷赐额“昭化寺”。走到寺前,它宏伟的建筑规模让我有些惊异。寺内建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后殿、偏殿、钟楼、碑楼、禅房等。昭化寺全部建筑均为石条基础,砖木结构,曲槛雕栏,修廊大厦,天王殿、大雄宝殿均为歇山顶木结构建筑,四面斗拱,玻璃瓦盖顶,玉龙卧脊,兽头出飞檐。殿内金像悬山,雕梁画栋,金碧辉煌。
大雄宝殿为昭化寺的主要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琉璃瓦顶。走进殿内,我看到了向往已久的水陆壁画。四壁的现存有明代仿唐壁画90多平米,内容为佛教因果报应的故事,生动地刻画了天堂地狱的神鬼形象。壁画计47组、绘有近500个各色人物形象。
壁画属“吴带当风”艺术流派,在线描、用色和刻画人物性格方面,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技法娴熟,雅俗共赏。继承了唐以来寺院壁画的傍题形式,把单幅画内容用水卷云联系起来。画与画之间祥云萦绕,将每幅画连为整体,使壁画有了内在联系。画中人物比例匀称,神态逼真,线条流畅,虚实有度,色彩艳丽,真可以称的上是我国明代杰出的壁画艺术珍品。怪不得,到张家口一带传教挪威画家斯卡根来在发现了昭化寺壁画后,赞叹不已,流连于此,并临摹了全部壁画。水陆画是佛教举办水陆法会时供奉的宗教人物组画,内容以儒、释、道三教中的神、佛、仙为主,分上堂和下堂两部分,上堂为佛、菩萨、明王、罗汉等佛教上层人物画,下堂为儒、释、道三教人物画。按画幅多少分大水陆和小水陆,大水陆一堂一百二十幅至二百幅,小水陆一堂三十二幅至七十二幅。
北宋时已盛行在水陆法会上供奉轴幅水陆画,后寺院以轴幅水陆画为粉本绘制为壁画。其作品多由民间道释画高手绘制,严谨工整,艺术精湛,被誉为画苑奇葩。在现存的水陆壁画中,“五岳大帝江河淮济四渎源王众”位于西壁,该画长1.35米、宽1米,因墙壁裂缝略残。五岳为我国五大名山的总称,四渎指长江、黄河、淮河、济水,五岳大帝和四渎源王是道教崇奉的岳神和河神。
画中前排的五岳大帝俱头戴幞头,身穿衮服,脚蹬皂鞋。后排四渎源王头戴梁冠,长袍广袖,手中执圭,在执幡童子的引导下,足踏祥云遨游于天空。画师对人物画的造诣较高,所绘人物神态各异,形神兼备。画中五岳姿态优雅,或抄手而立,或拂髯沉思,或相互交谈,微微后仰的身体,表现了人物踌躇满志的神态,表情生动,栩栩如生,使人感到呼之欲出,问之欲答。画师凭借高超的绘画技法,不仅把人物的外形刻画的形象鲜明,其内心活动亦表现得细腻生动。
如后排四渎源王中的左三,双手执圭上举作朝拜状,正侧首向身旁的两位诉说什么,而两位听者却反映不同,左一白脸短须者右手持圭,低眉作沉思状,似乎对其观点心存凝问,而左二的红脸长须者却面带微笑的望着诉说者,双手执圭,像是在连声称赞。画中诉说者侧首倾身的姿态、速写者的沉思和赞同者的微笑,表现得惟妙惟肖,跃然壁上。
据壁榜题,该画由民间画师任朝相于明代嘉靖四十一年(1562)绘制,虽然现在还不清楚任朝相这位民间艺术大师的生平事迹,但其留给我们的艺术佳作,显示了民间画师丰富的想象力和娴熟的绘画技法,真是让我受益匪浅,不虚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