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收藏:董源的江南水墨山水画派
潘天寿与白社
1923年,经人介绍,潘天寿来到上海,在民国女子工艺学校教授图画课。不久,他又兼了上海美专的课,每天忙着教书、撰文、写字、作画、治印,沉浸在自己的艺术小天地里。1928年,林风眠在蔡元培的支持下于杭州创办了杭州国立艺术院,聘请潘天寿前去教授中国画。潘天寿答应了,但他原来在上海美专、新华艺专、昌明艺专的课还要兼下去。
潘天寿 国画作品
于是,他今天杭州,明天沪上,每天往来不辍,仅是备课一项,就忙得不可开交,作画、写字的时间自然少了许多。作画、写字的时间少,也不完全是坏事,起码对那些总是缠着他无理索要作品的人,他有了借口。之前,总有一些不速之客突然找上门来,缠着他要这要那,尤其是在他想静下心来写点什么画点什么的时候,这些人更让他心烦不已。不过,他是一个寡言少语的人,不愿意得罪人,只好硬着头皮勉强应付。而今,杭州、上海一往来奔波,时间宝贵,他就有拒绝的理由了。但是,时间不长,潘天寿就意识到了一个大问题———老是这样来回跑,
自己的绘画、写字实践就少了,艺术功夫就欠了火候,长此以往,还何谈艺事大进?碰巧,和他一样往来奔波于沪、宁、杭道上的几位艺术同道也有同感。斟酌一番之后,潘天寿就打算成立一个组织,同道聚在一起,利用有限的时间互相切磋,以期互相促进。
潘天寿 国画作品
1932年的春天,他约请诸闻韵、吴茀之、张书旂、张振铎四人,在上海成立了“白社”。当时,诸闻韵在上海美专、新华艺专任课,38岁;张书旂在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任教,42岁;吴茀之在上海美专任课,32岁;张振铎在新华艺专任课,24岁,是潘天寿的学生,也是五人中最年轻的;潘天寿,35岁。白社成立时,潘天寿说:“今天,我们同道五人聚首成立‘白社’,主要是五位师友之间年龄相近,且年富力强,志趣相投,互相比较了解。‘白’是清白之‘白’。在世风日下,世俗陋习不断袭扰艺术的情况下,我们以白社为乐土,可以坚守清白。再者,‘白’字为五画,正好代表我们五个人。”听他这么说,大家都笑了起来。
潘天寿 国画作品
随后,潘天寿推举比自己年长三岁的诸闻韵担任社长,诸闻韵连忙推辞,说白社是潘天寿发起成立的,由潘天寿出任社长是名正言顺。潘天寿力持己见,说:“诸先生,您在沪上经营多年,一直是美专国画系的主任,社会阅历多,根基牢,您还是屈就吧。”其余三位也都拥立诸闻韵,诸推辞不过,就当了社长。
潘天寿 国画作品
白社正式成立了。大家又在一起商议确定了一些具体内容:一是正式定名白社为“白社国画研究会”;二是白社要以弘扬富有革新精神的“扬州画派”为宗旨,潜心研究国画创作,兼攻与国画有关的其他课目,如金石、篆刻、书法、诗词、题跋、画论、画史等,同时还规定:书法一项是五人的必修功课,在规定的一定时期内(半月或一月)必须交出作业,逾期未交者,罚款一元;三是决定在一两年之内举办社员展览一次,并出版《白社画集》,以检阅社员们的国画创作及对其他课目的研修情况。
潘天寿 国画作品
白社成立的第二年(即1933年)的夏秋之交,五位社员在南京举办了首次展览。展览举办之前,大家于炎炎夏日中聚集到南京张书旂家,一起为展览创作作品。南京可是全国有名的“火炉”之一,在当时的条件下,五人的日子过得虽然不怎么穷困,但也并不富裕,用不起电扇,只能靠扇子驱暑。在张书旂家,五人各占一方,画的画,写的写,有的干脆赤膊,有的只穿个背心,身上再搭条毛巾,每个人都总是忙得汗流浃背。
但他们都陶醉在自己的艺术天地里,也顾不得什么热浪不热浪的了。往往是一天的创作之后,大家便你看看我的,我看看你的,互相提提想法和建议,有时还不免要争论一番。每到此时,屋子里的热闹就一点也不输于酷热。晚上该休息的时候,由于张书旂家地方也不太宽裕,他们便把地板当床,躺倒就睡,有时却还想着白天的创作,说着,议论着,渐渐进入梦乡。这一年,潘天寿教课之余抓住一切时间,作画、写字二十余幅,其中《晴秋图》、《竹石图》、《映日荷花册页》等画作墨色淋漓、光彩照人,得到了朋友、同道的不少赞誉。
潘天寿 国画作品
《白社画集》编印过程中,他的《江洲夜泊》、《鸡》、《远浦归帆》、《梅兰竹》、《海鹰》等被收入进去。
也是在1933年,潘天寿在研究了大量史料的基础上,对自己以前编著的《中国绘画史》进行了认真整理、修改,三年后由上海商务印书馆进行了再版,并成为“大学丛书”之一。书中,他把《域外绘画流入中土考略》一文收了进来,文中提出的“东西方艺术并存发展”的观点,奠定了他一生治学的基本思想。
潘天寿 国画作品
白社首次展览在南京举办之后,五人又在杭州举办了第二次展览,《白社画集》第二集也随即刊行。这一次,大家住在了潘天寿家。又是一番热火朝天的忙碌,而且五人都对自己的艺术创作进行了回顾和展望。忙碌之余,有一天,潘天寿不禁想到:正是因为有了这几位志同道合的朋友的提示和切磋,自己过去只忙于教书而疏于艺术创作的情况才大为改观。
潘天寿 国画作品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自己的《中国书法史》也已杀青,等待付梓,虽然大家组织在一起的时间不是太长,但自己的收获实在太大了。这样想着,他就觉得心里充实了许多。当时,上海办的比较有影响的《良友》画报和《文华》、《艺风》等刊物都对展览和《白社画集》进行了报道和宣传,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影响。
五人将白社辛辛苦苦经营了五年,抗日战争爆发,日军入侵,“清白”的白社被侵略者的炮火硝烟所欺侮,潘天寿西去巴蜀之地,到国立艺专执教,其余四人也四处流离亡命,白社便留在了逝去的历史岁月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