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书画 >

鉴赏百科:浅谈投资书画的“五大误区”

时间:2021-09-18 15:45:20 来源:

浅谈投资书画的“五大误区”

时下,书画投资与收藏成为国内艺术品市场的一大热门,名家书画被人们视为“软黄金”,显得炙手可热。但是由于造假日渐猖獗,市场鱼龙混杂,买家常被投机者所害。特别是在造假伎俩与手段层出不穷的今天,陷阱密布,机关重重,使人防不胜防。当前在书画投资中主要存在以下五大误区,需引起广大藏家的警惕与注意。

一、轻信故事。如今编造美丽动听的故事以诱使买家上当,已是制假贩假者惯用的伎俩,在国内艺术品市场十分普遍,因轻信故事而上当受骗的投资者大有人在。一些造假者为了兜售他们手中的赝品,每每苦心积虑、花言巧语的编造故事,以自圆其说证明东西来源的可靠。这些所谓的故事大多神乎其神,具有很大的欺骗性,有些投资者不明真相,信以为真大上其当。去年7月底某公司推出“黄胄绘画专场”,供画的藏家称在装修房子时无意中发现在文革时期的旧画报里竟夹卷着20多幅黄胄绘画,偶然的发现使这批作品“重见天日”。但没多久,黄胄的夫人郑闻慧女士即在媒体上对这批作品的真伪提出了质疑。故事不可谓不离奇,但终究会被人识破。

二、只看上款。在当前的市场中,伪造名人的假上款也屡见不鲜。一些造假者为夸大作品的来头,常常在伪作的上款上大做文章,故意伪造名人的上款以唬骗买家。什么美国总统、苏联元帅、国家领导人的假上款纷纷涌现市场。笔者曾在某公司大拍中见到一上款为美国副总统华莱士的徐悲鸿《竹鸡图》,画中竹子和鸡画得十分拙劣,题款更不堪入目。

blob.png

林凤眠 作品《静物》

三、侧重题跋。随着投资者对伪作泛滥的担心,附有名家鉴定题跋的拍品给买家很大的安全感,在市场上备受青睐。于是,不少投机者便打起题跋的主意,或打通门路让某些见钱眼开的专家题假为真,或干脆伪造名家的假题跋,导致市场中“假画真题”与“假画假题”比比皆是。一些买家因为过于看重题跋,不辩真伪而上当受骗。目前,市场中充斥的这些假题跋大多伪托吴湖帆、谢稚柳、徐邦达、杨仁恺、史树青、单国强等人之名,有些一望便知是伪题,有些则属高仿,需细加分辨。如某公司拍卖的徐悲鸿《墨笔观音》,明显是一件克隆之作,人物刻画丑陋,比例毫不到位,完全没有大师深厚造型功力的半点踪影,细观画左上角的谢稚柳题“观世音菩萨象”,题书拙劣生硬,属明显假题。但市场中也确有一些“问题鉴跋”,东西不对跋却是真的,究竟是专家打了眼,还是什么别的原因,不得而知。四、盲从专家。近两年专家变为市场上的“香饽饽”,被人们到处请去做鉴定。一些专家被人为的捧上神坛,他们对作品真伪的意见成为“一锤定音”,他们的判断不容怀疑。一些人张口专家,闭口专家,已到了迷信的程度,“唯专家现象”相当严重。有的专家马不停蹄的参加社会上的各种有偿鉴定,俨然成为一名繁忙的“社会活动家”。

有的被各大拍卖公司聘为顾问,为拍品掌眼把关,大肆鼓吹。在艺术品市场化的今天,“专家下海”不可避免,本无可厚非。但是,专家在市场中应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扮演怎样的角色?实在值得思考。一些专家为钱感动,为利所惑,指假为真,为制假贩假者保驾护航,与投机者同流合污,实在令人不齿!一些老专家对市场之险恶不甚了解,却信口开河,不计后果。艺术品鉴定如今仿佛成了一场游戏,已渐渐衍变为某些淘金者的逐利场。所以,当前专家的职业道德大成问题,不少买家因为迷信专家而损失惨重,叫苦不迭。当前市场上还不乏一些伪专家,自身眼力甚低,却自以为是为他人充当投资顾问,出谋划策,指点迷津。如去年某收藏类杂志第五期曾刊登《收藏投资实例:三百万半年增值逾千万》一文,称一位新入市场的买家在某位专家指导下半年购入9幅近现代大家绘画,极速升值。

然细观这9件所谓“捡漏”的名家拍品,半数以上竟是不入流的赝品,其中潘天寿的《兰石小鸟》、林凤眠的《静物》、傅抱石的《东山携伎图》全属一眼便知道假的行货,如此“伪专家”简直使人误入岐途!这样的文章对读者实在是极大的误导!五、唯信图录。利用图录与出版物伪装造假贬假近年在国内艺术品市场层出不穷。去年7月某媒体曝光了《何水法写生集》造假事件,造假者完全仿照天津人美出版社的版式、纸张印制了一本假画册,外观上真假画册毫无二致,但里面的画全是假的,因假画册十分精致考究,具有很大的欺骗性,一些人信以为真大上其当。在造假伎俩花样翻新的今天,造假者利用国人对白纸黑字的盲信心理,在出版物上绞尽脑汁。或想方设法将赝品混入正规的出版物镀金,摇身一变,以假充真;或不惜成本花费巨资印制假图录诱骗藏家。

不少投资者因对出版物深信不疑,落此陷阱。用出版物伪装蒙骗危害极大,由于被编入其中的大多是名家之作,金额数目可观,藏家往往损失惨重。当前拍卖过分地夸大图录的作用,毫无选择的滥引图录,也助长了这股歪风。无论在一级的民间市场和二级的拍卖市场,都存在非理性的神化图录的现象,不管如何拙劣不堪的仿品只要印入出版物,便一步登天,手握护身符。

其实很多出版物根本就没有权威性,尤其20世纪90年代艺术市场兴起后的图录真伪混杂,常使人误入歧途。时下,《石渠宝笈》在拍场备受追捧,被视为金科玉律,然其中也收入不少赝品,却鲜有人提及,全国各大博物馆中不少书画伪作都是《石渠宝笈》著录过的,仅北京故宫便有几百件这样的伪作,有些还被乾隆反复题跋过。某公司去年春拍时宣称其上拍的古书画中有数十张曾刊入《石渠宝笈》,但这些拍品却不乏赝品。一些藏家因盲信图录,以致上千万元买假货的事情也时有发生。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