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书画 >

古玩赏析:由《张克鹏墨迹》说开去

时间:2021-09-21 13:45:26 来源:

由《张克鹏墨迹》说开去

之前,我读过河南作家张克鹏的两部长篇小说和一些中、短篇小说,知道他是一位踩着乡间的泥土成长起来的青年作家,其长篇小说《吐玉滩》更是获得了社会的肯定。同时,他对于中国传统书法艺术也深有研究。

blob.png

张克鹏/书法

我收到张克鹏赠送的《张克鹏墨迹》一书,书中作品功力之深厚令我惊叹不已。读书法作品,我很注重“魂”与“神”。没有“魂”和“神”的作品,不管形式经营得多好,都如同死水一潭。读《张克鹏墨迹》给我的第一感觉是:功底扎实,魂神兼备。从每个字的结体、造型、用笔,都能看出张克鹏深厚的传统功力。看得出,他的艺术之根在传统书法这块土壤上扎得很深。这和他的生活环境、外界影响和朴素的治学态度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blob.png

张克鹏/书法

张克鹏生长在太行山脚下。因家里穷,买不起字帖,也拜访不到名师,他只好听从父亲的口授:“点如桃,撇如刀,捺像一把修脚刀。能把两个字写得一模一样、分毫不差,就算是到了最高境界。”父亲还把在当地毛笔字写得有一定影响的中学教师的“墨宝”拿到家里让他临摹。“把两个字写得一模一样”,这个目标让张克鹏苦苦追求了八年。

blob.png

张克鹏/书法

blob.png

张克鹏/书法

20岁那年,张克鹏结识了县里的几个书法家。在他们的指点下,他认识到了八年苦功的得与失。此后,他走上了临帖的正路,一临就是十年。他先临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边临边不断地拜访名师。五年后,他娴熟地掌握了欧帖的许多特点,有了一定的收获。后来,他又受人指点,走上了临颜的道路,从《多宝塔》到《家庙碑》、《礼器碑》再到《麻姑仙坛记》……扎实的楷书功力,使他达到了书写时有法可依、有度可循且得心应手的境界。在此基础上,为了实现楷书向行书的转化和提升,他又花费了长达六年的时间,苦临“二王”诸帖以及颜真卿的《争坐位》、《祭侄文稿》和怀素、王铎、董其昌等大家的精品。通过反复临摹、归纳、总结,他悟出“书有万变,一线不断”的道理。这条“线”就是书法艺术的基本法则。其间,他还临习了《乙瑛碑》、《曹全碑》、《张迁碑》等隶帖,并致力于“二爨”,从“二爨”大拙大巧之特点,悟出书无定法,旨在“神韵”、“意韵”的道理。

blob.png

张克鹏/书法

任何一种艺术生命,都是在汇集原有诸类精华的基础上,通过思想之炉的深度造化,沿着陡峭的路径,达到一个辉煌的顶点。就书法艺术而言,也就是完成一个入帖、出帖的过程。读张克鹏的作品,这方面的标志随处可见。以行书为例:其字既有“二王”之骨骼,又有颜真卿、王铎之用笔,同时还有董其昌章法、布局之形;加之娴熟地渗进了“二爨”之拙意和方笔,使作品很自然地出现了一个新的面貌。拙意用笔、宽行设置,首先给作品带来了疏朗、凝重的质感,加之用笔上笔笔有意、笔笔见情、笔笔有别,故而整个作品显得内涵丰富、意韵突出、耐人咀嚼。因张克鹏有厚实的文学功底,借助于他对古典诗词的那种透彻的理解,所以在用墨和行笔的过程中,他能紧扣诗词的意境和节律,使作品的表面和诗词的内涵达到高度的谐调统一。但又能明显看出,对这种效果的追求,张克鹏已基本上走完了从刻意到适意的路程,明显有了返璞归真、浑然天成的感觉。这是一个书法家基本成熟的明显特征。

blob.png

张克鹏/书法

从张克鹏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在意境构筑上的匠心。他既注意到了书法艺术的章法规律,又注重传统美学和现代美学在书法艺术中的综合运用。他能做到适时地随内容众寡而布阵,随章法特点而用笔,随每字所处的位置而造型。除此之外,他在笔墨的运用上,还很讲究适度、讲究黑白的对比度,甚至敢于大胆地打破传统习惯,以白当黑和层次分明地运用浓、淡、枯、润、燥五色,从而增加作品的雅度、静度和厚度。

他的作品,字少而不呆板、不单调,字多而不杂乱、不肥臃,能给人一种意境高远、清雅脱俗的享受。

学习书法艺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写字,实际上也就是临帖;第二个阶段是书法,也就是能够以一种通常的形式和法则,写出一幅带有匠心的作品;第三个阶段则是书法艺术。到了书法艺术这一阶段,书法家的整体创意明显,个人风格突出,墨色层次分明。以我之见,张克鹏的书法艺术已达到第三个阶段。期盼他在不久的将来,能拿出更加震撼人心的大作。(左上及左图均为张克鹏的书法作品)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