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展览:徐雪村和他的《溪山访友图》长卷
徐三庚篆刻的得与失
晚清及近现代,是文人篆刻家锐意变法、表现个性的极盛时期,印人在书法、刀法形式以及格调方面的探索体现出多元化的特征。此时,丁敬、邓石如等人创立的流派篆刻仍然强有力地影响着印坛,地域、师承等因素的影响也不同程度地表现在篆刻家的创作之中。
徐三庚(1826-1890)的篆刻是在由浙而邓的过程中创新求变的。他是浙东籍的印人,又生逢浙派的隆盛时代,早年的这一取径是极其自然的。从艺之初,他对丁敬、黄易,特别是陈鸿寿、赵之琛诸家的效法显得十分投入。因此,在其前期的篆刻中,篆法、刀法、章法的习性,都表现出与浙派一脉相承的关系。下面,我们结合印例来认识一下徐三庚的篆刻特色。
“徐三庚印”(图一)是一方白文印。该印苍莽而又多姿,充分地表现出徐三庚在汉印方面的深厚功力及对浙派印的理解。章法上,“徐”、“庚”、“印”三字笔画较多,对笔画较少的“三”字形成一种半包围的形式;而这笔画较多的三个字又形成一种等腰三角形的平衡美感。在空间布白上,“三”字的上两横间距较小,而中间大块留红,形成朱与白的强烈对比;“印”字右边三角形的留红,以及“庚”字下方不规则的红色块面,都表现出徐三庚的空间意识。该印线条浑厚而古朴,深得浙派切刀法的拙趣。
徐三庚35岁时结识了岑仲陶,得观岑氏所藏大量古今名印,大有所悟,于是由浙宗转向徽宗。此后,他师法邓石如、吴让之的篆刻,对邓、吴的印艺作了全面的探究,在遵循邓石如、吴让之从汉碑、汉碑额入手这一基本法则的基础上,印外求印,上溯汉砖、汉瓦、汉金文,最后选择以《吴纪功碑》为体式,创立了自己的风格。
“袖海”(图二)是一方朱文巨印,具有秦印的特质,宽边细文,以小篆入印,四周不连边,具有一种端正雅逸之美。此印在篆法上明显地呈现出邓石如篆刻那种婀娜的风格,不过其刀法并不似邓石如那样光洁。邓石如将婀娜之风发挥到了极致,流畅圆转的线条表现出一种古风。而徐三庚的这方巨印,虽然字体颇有婀娜之意,但线条却颇为斑驳。那些断断续续的线条配着含蓄、秀美的字体,别有一番冲突的美感。巨大的印面本身就很抢眼,而极具冲击力的线条与字体的流变更是让人折服。
在“嘉兴徐荣宙近泉”(图三)中,徐三庚把黄易的凝练、陈鸿寿的醇厚、赵之琛的清劲皆能得之于心、运之于刀。在篆法上,他把小篆结体隶化,使它符合白文结体的要求。如“徐”字的一撇一捺,有极浓的隶书味儿,可以看出他正追随邓石如“以书入印”的步子。徐三庚篆书的结体,以中宫紧束、上密下疏、左右垂曳为特征,飘逸婀娜,圆转生动,故有“吴带当风”之誉。印中没有太多繁复华丽的装饰,只强调起伏顿挫的意趣和篆隶相掺的笔情。可以说,扎实的书法功力和稳健的切刀法给该印带来了淳朴之感。
在“竹如意居”(图四)中,徐三庚吸收了丁敬“石老农印”一印的风格,以切刀法慢慢切出线条;本身较为松散的四个字,以格子明显区分,有亭亭玉立之感。秦印的印式和丁敬的结体、刀法可谓是强强联合,使此印增色不少。
徐三庚的篆刻姿媚绰约,用刀猛利而不加修饰,神采飞扬,个性鲜明,在当时的印人中是别开生面的,成就和影响都很显著。
他的揖让与疏密分割受邓石如“疏可走马,密不透风”观点的影响,但他对这句话的理解似乎有些表面化,表现在部分作品过分强调开合、展促,忽略了整体构图、朱白关系的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