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玩百科:杜军书画
为农耕留影
画画是我从小的爱好,我曾梦想让它成为自己的职业,但在那个年代谈何容易。我在水利战线上工作了一辈子,只在繁忙的工作之余画画速写,直到退休,我才有了充裕的时间专门从事绘画。现在画画既是我晚年生活的乐趣,又是我为社会贡献余热的一种方式。
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的那天,我就给自己定了一个创作课题,要把《农耕留影》系列画创作出来。新中国成立60年来,农业生产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水稻生产由单季稻发展为双季稻,由过去的牛耕田转变为机械耕田,人力打稻桶换上了半机械化的打谷机又发展到现在的收割机……对那些逝去的和将要逝去的农耕文化,我觉得应该用绘画的形式把它们留存下来。我从小就熟悉农事活动,给我的创作提供了直接素材,我从书店、图书馆和各种报刊杂志上收集了农耕方面的大量资料,还将我几十年来在农村画的速写整理出来,这些都为我的创作派上了用场。
黄立勋《农耕留影》作品局部
为了画好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的画,我通读了《袁隆平传》和《走近袁隆平》两本书,有的章节反复阅读,并在报刊杂志上搜集有关袁隆平的资料,之后根据这些资料反复进行创作。在《农耕留影》系列画创作期间,有时候睡到半夜忽然醒来,想到有地方需要修改,就爬起来轻手轻脚走到客厅,关上房门开灯画画。可这样还是经常被老伴发现,她心疼地说:“你这样画做什么,60多岁了,不要命了,你看这一下头发白得更多了,人也瘦了,明天再画吧。”我笑着说:“一下想到有地方要修改,我就忍不住立刻动笔啊。”为了提高绘画水平,每日清晨5点,
我就伏到画案上,用毛笔仿照一些优秀的连环画认真描画,例如贺友直的《山乡巨变》、《朝阳沟》,戴敦邦的《水浒108好汉》。早饭后,我常揣着速写本到公路边、火车站、蔬菜市场进行速写。
《农耕留影》作品的创作,画好人物是关键,要画好每一个人物不容易,因此,一直以来我特别关注我国人物画家的作品,其中军旅画家李人毅先生的人物画给我的印象最深。或许是缘分使然,2007年,我的一篇论文在《美术》杂志上发表,那时,李人毅任《美术》杂志总编助理、执行编委。
在一次电话中,我“结识”了他,也向他诉说人物画学习创作的种种困难。他谦和地说:“咱们共同学习吧。人物画主要是要把人体结构画准,国画主要以线条抓型,然后施以必要的素描关系。”几句话把我提醒了,于是我找来一些人体结构的资料来参考,还购买了一些素描教学书籍,认认真真开始“补习”。在之后的两年里,我多次与李先生联系,把自己的体会向他讲述,得到他很多指点和鼓励。
前些日子,我得知李人毅要在国庆前夕到湖南长沙办画展的消息后,高兴得觉都睡不着了,恨不得马上见到他,把我近两年的创作送给他看,请他当面指教。画展第一天我早早地到了湖南国画馆,但可惜那天没有见到他。转天,我又一早来到了国画馆,一边看画展一边等。
终于,看见一个身材高大的60来岁的人走进了展厅,我估计是他,便走上前去作了自我介绍,当我讲到自己就是经常在电话里向他请教的“老学生”时,他一下记起来了,我们两人的双手紧紧地握在一起。我给他看了这两年来创作的一些作品,他给我提了建议,告诉我不要心急,说人物画创作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临别时,他在我的速写本上写下了:“丹青结缘。李人毅,二○○九年国庆于长沙”。这次短暂的交流给了我更多动力,激励我在人物画创作上继续努力。
近两年《农耕留影》系列画创作,让我吃了很多苦,但其中更多的是甜。虽然我已步入老年,但我觉得自己还可以继续做些有益于社会的事情。我希望能早日将表现我国农事题材的《农耕留影》系列完成,那会是对自己的一种肯定,也是我人生最大的快乐。(附图为黄立勋《农耕留影》作品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