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书画 >

收藏要闻:我和邹德忠老师的翰墨因缘

时间:2021-09-27 09:45:16 来源:

我和邹德忠老师的翰墨因缘

相交12春秋始谋面,这就是我和邹德忠老师的翰墨因缘。

我与邹老师通过电话相识于1996年,2005年我搬来北京,距离邹老师更近了。不过,前后12年的时间里,我们虽然一直没有断过联系,但却始终未曾谋面。其实,我早就想去看望邹老师,可总是机缘不巧,要么是他太忙,要么是我没有时间。这个缘悭一面的小问题,直到去年才被解决。

blob.png

1996年10月,我所主持的绿宝石书画院初创,我通过电话联系了时任中国书协组联部主任、中国书协中央国家机关分会副会长的邹老师,蒙他厚爱,惠赐“花枝春满,天心月圆”大作相贺。我如获至宝,立即将这件书作刊发在院报《绿宝石书画报》创刊号的头版上。

后来,院报每出版一期,我都会及时寄给邹老师和其他我所结识的书画名家。时间久了,我们的了解渐渐多了,感情日益加深。再后来,邹老师和许多名家一样,把我当做朋友,视为知己。有一次,为了感谢邹老师对我一直以来的关爱,我在我主编的一期报纸上利用两个整版专版介绍了他的书法艺术成就。

不久,我又在彩印报一版显著位置上刊发了一组“邹德忠书法艺术馆2号馆落成开馆”的图片和文字。所有这些,都得到了邹老师的认同乃至嘉许。记得专版刊出后,邹老师就打电话向我致谢,那些热乎乎的话语至今还让我记忆犹新。当时,他亲切地说:“你是中华院长吗?我是邹德忠啊。

报纸我收到了,非常好,谢谢你啊!虽然全国各地的报纸给我发的专版不计其数,但像你们报纸版面设计得这么精致美观、这么赏心悦目的还少见。所以我由衷地感谢你们啊!”不久,邹老师给我题写了“砚田马中华”等两件书签。据我的粗略统计,他前前后后馈赠给我的墨宝应该在十件左右。

去年初夏,我和邹老师终于都有了难得的空闲时间,可是又赶上了连日阴雨。7月2日,天气好不容易转晴,虽然比较热,但我迫不及待地给邹老师打去了电话。当天上午,我如约来到位于宣武区的邹老师家拜访。按响门铃后,过了好一会儿,他才给我开了门。原来,他和老伴李洪芝女士早晨一起出去有事情要办,他怕我来早了碰不到他,就一个人先回来了。不过,看我迟迟未到,他舍不得宝贵的时间,就铺纸写起字来。门铃响时,他正写得兴起,所以给我开门就迟了。

邹老师1938年2月生于山东烟台。我们初次相交时,他还未及耳顺;初次见面时,他已是一位古稀老人了。进入他的知不知斋,我先奉上迟到的寿礼,并请他把刚才未写完的那件作品完成,然后再落座交谈。我们的所有话题都没有离开书法。邹老师跟我谈了他对于师古与创新的认识,谈了对博学与专一的见解,也谈到了对诸如笔法和结字等具体技法层面的把握,均显示出一位著名书法家应有的水准,我非常钦佩,自然也受益匪浅。

他还特别关心我的书法创作,指着我带去的两件作品(一件隶书,一件楷书)说:“好啊,看得出传统的东西很多啊!”他细细评点了我的作品,又接着说道:“就是这样,我们的认识还是比较一致的。书法是道而不是技,道的内涵当然远远大于技。即使是技,也要融会百家,也要兼攻真草隶篆各种书体,这样才能写出大气象来,书法创作才能有好的前景,我们的书法家才能有大的作为……”

不知不觉已是中午了,此时有两位山东的书法家登门造访,我趁机取出我为邹老师撰书的嵌名联,请这两位书法家朋友给我和邹老师拍几张照片,以作留念。特别令我感动的是,照完第一张照片后,邹老师看了看,大声说:“不行不行,字没有照全,再给我俩重照一张!”多么好的老者,多么可亲可敬的名家啊。山东朋友笑了笑,一张“照全”的我与邹老师的合影(见下图)就定格了。

回忆一年前的旧事,写就此文,衷心祝邹老师健康长寿、艺事常青!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