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艺术鉴藏:书画名家沙俊杰作品欣赏
话说颜真卿的“身份”
某届全国书展的楷书大奖作品写的是颜体字,由于没怎么读懂颜真卿的《自书告身》,所以书写者把这《告身》割裂后重新组装,竟把颜的“身份”搞得一塌糊涂。书写者写道:“其(指颜真卿)累官至唐光禄大夫,行吏部尚书,充礼仪使,上柱国,鲁郡开国公,太子少师。”“累官”是指某人所任最高官职,而颜自书这个《告身》时刚出任太子少师,此后他更是荣升太子太师,故而应说他“累官至太子太师”才对。古时摄职宰相者众,荣任太师者寡,说鲁公而不言太师,这叫什么“累官”?
唐朝的官员书法家爱给人写碑,写碑时又都喜欢把自己的“身份”不厌其详地加以罗列。欧阳询、褚遂良如此,颜真卿、柳公权也是如此。这种现象,隋以前不多见,唐以后也少有。书法家罗列身份十分有趣,可是却给后人造成了理解上的巨大困难。笔者以为,一部《二十五史》,最难懂的就是那些职官称谓———官员们的诸多“身份”。就让我们以《自书告身》中职官称谓的这部分内容为例(下图为作品局部),来看看颜真卿的“身份”问题。
传世的这个《自书告身》,书于建中元年(780年)。当时,颜被免去吏部尚书之职,任为太子少师。作为即将离任的吏部尚书兼书法家,颜真卿亲自书写了朝廷拟就的这个任命状。这事本身就极有趣,而且这件宝贝又传留下来,岂非天意使然!这时颜72岁了,书法已是炉火纯青。
皇家的这个任命状,前面载明颜的当前身份是“光禄大夫(此为“散官”,即官员的等级),行吏部尚书(此为官职),充礼仪使(此为使职),上柱国(此为勋阶),鲁郡开国公(此为封爵)”;中间说他如何为官高洁,如何堪当大任;后边便是具体的任命内容:“可太子少师。依前充礼仪使,散官、勋、封如故。”前后对比,“太子少师”取代了“行吏部尚书”,其它身份保留“如故”。
人们大都知道吏部尚书、太子少师是官职,而对“散官、勋、封”这些东西却知之甚少。原来,在唐代,要员大抵有官,有职,有勋,有封。
所谓“散官”,就是官员的具体等级。唐时,文职官员的行政级别有九品二十九阶。《新唐书》说:“凡文散阶二十九:从一品曰开府仪同三……从二品曰光禄大夫……正四品上曰正议大夫……从九品上曰文林郎。”柳公权书写《玄秘塔碑》时,其散官就是“正议大夫”。颜真卿由“行吏部尚书”改任“太子少师”时,其散官是“光禄大夫”,从二品官阶。为《怀仁集王书圣教序》碑勒石的人叫诸葛神力,仅是九品散官“文林郎”。
所谓“勋”,就是“勋官”,是唐时皇家给予文武官员的称号。北朝时“勋”只用来奖励有功的战士,比如《木兰辞》说木兰从军十二年,还乡时已是“策勋十二转”,得到了战士的最高荣誉。到了唐代,“勋”也用来奖励官员。《旧唐书》说唐时勋官共有十二转:“十有二转为上柱国……一转为武骑尉。”《怀仁集王书圣教序》碑的镌字者朱静藏为“武骑尉”,是最低转的勋官;颜真卿、柳公权都是“上柱国”,是最高转的勋官。
“封”就是封爵。唐时,“王”、“嗣王”之爵封给皇族,功臣爵位则有公、侯、伯、子等。颜真卿受封“鲁郡开国公”,虽是二等爵位,实为一等荣耀。因为“国公”只授予那些开国功臣,如长孙无忌受封“赵国公”,魏征受封“郑国公”等。后来一般不再封“国公”,受封“郡公”已属罕见。
所谓“充某使”(比如颜真卿“充礼仪使”),是指官员接受的临时性职事,事毕即罢。杨国忠为相时,竟曾身兼四十多个“使”职。
中国人从来都是只重“官职”,所以今天的人读不懂“散官、勋、封如故”,半点也不奇怪。不过,书法人要想读懂唐碑碑文,还是多知道一点这方面的内容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