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河湖文化书画摄影优秀作品展开展
温润 细腻 秀雅 静气
初次见面,小珊兄言语不多,只递给我一张名片,名片上印着一幅大写意荷花水鸟图。这幅画虽然以大写意手法绘出,但却没有张大千、刘海粟画荷那般泼墨大写意的豪放粗犷。江苏画家郑小珊的写意荷花多有一种温润、细腻、秀雅之气,又带有一股俊朗之质,一如他这个人给我的印象。
小珊喜欢画荷花,或表现荷叶擎天、水鸟伫语的情景,或表现残荷落寞、寒禽听雪的景观。有时,他的画虽然表现的是秋去冬来的场景,但以褐红、朱砂为主的暖色调却在一片霞光中温暖了孤寂、落寞的寒禽。这或许就是小珊荷花作品的意象表达吧。他像那悄悄开放的花蕾,又像那历经秋霜的残荷,更像那寒冬将至孑然觅食的禽鸟,不在意外界的喧嚣,不慕想夏日的繁茂,只是在工笔花卉园里默默地耕耘,而收获的果实又激励着他不断探索前行。
小珊的工笔花鸟画透露出一股简洁、空旷、静谧、沉稳的气息。这种气息可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静”。小珊善于把大自然的春华秋实转换成一种静寂的存在。秋荷默默地披着焦黄色的尘衣,与禽鸟相对无语;冬荷残茎如屈铁般立于水面之上,与寒鹭一起对影自怜;菖蒲随着秋风无声地摇摆着,把残絮撒向空中;鸻鸟在秋霜时节涉水而立……在小珊的画中,一切的动感因素反都彰显出一股静寂的力量。这种静寂的力量,正是大自然的本质所在———“道”本“静”与“无”。
“静”与“无”不仅是哲学道理,而且也是画理。古人绘画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静气”。清人秦祖永《桐阴论画》有言:“画中静气最难……全要脱尽纵横习气,无半点喧热态,自有一种融和闲逸之趣浮动丘壑间,正非可以躁心从事也。”清人高秉《指头画说》亦云:“书画至于成就,必有静气,方为神品……古大家书画中,静气亦不可多得。”“静气”的获得,是画者性情、气质修行的结果。修行所达到的最高境界,是指画家创作时要摒弃名利的诱惑、祛除浮躁之心,要脱尽纵横习气,胸中要有一股超凡脱俗的娴雅清润、中正平和之气,这就是所谓的“画到无求格自高”。然而,在当代画坛,我们却越来越难以寻觅到“静气”。也正因为如此,当我见到小珊的作品、品味其中的“静气”时,不由得心生赞叹。
小珊的工笔花鸟画不仅有传统绘画的“静气”,而且还有现代绘画的形式美。他的许多工笔花鸟画都表现出抽象的构成之美。如《觅香》(见左图)中,片片荷叶和绽放的荷花占满了整个画面。它们与荷叶间一只精勾细染的黑色水鸟形成了面与点的对比。《浅水》(见右上图)所描绘的沼泽地里,并排向上生长的苇叶、苇枝,与行走的鸻鸟形成了竖与横的对比;还有那些如雪花、柳絮般的斑驳肌理印痕,形成了画面的重要组成元素。《秋塘印象》中,荷茎与漂浮于水面上的荷叶形成了线与面的对比。
所有这些,都表明小珊不仅对现代的形式构成理论有一定的了解,而且还能将其灵活用于中国画的创作中,从而形成了既有中西合璧之质,又能充分展现中国品位的现代工笔花鸟画。
在充满喧嚣的当代画坛,郑小珊以沉着稳健、宁静致远的心态在工笔花鸟画的园地里耕耘着,一如作品《觅香》所表现的那样,花儿静悄悄地开放,鸟儿悠闲地漫步。从作品入选2002年“全国著名青年画家邀请展”到作品入选2007年“全国中国画作品展”,再到作品入选2008年“中国国家画院中国画学术展”,郑小珊一路走来,在不断的追求中收获着丰硕的艺术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