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书画 >

古玩知识:“名人书法”与“官员书法”

时间:2021-10-01 11:45:04 来源:

“名人书法”与“官员书法”

名人就是因为有名气而名字被人记住的一类人。曹操死了一千多年,一有发现其墓穴的消息,瞬间就有很多人围观。看来“七十二疑冢”这个问题几千年来一直压在人们心里,稍有时机就会爆发出来。真正的名人,魅力不因时间的流逝而消减。世界上的人虽有几十亿,但按照有无名气来划分,只有名人与无名之辈两类。各行各业都有名人:有的是地方名人,在小圈子里称王称霸;有的享誉全球,令全世界仰望。

名人的一切都惹人关注,因而“名人书法”也就成了一个不是什么关注点的关注点。

分析“名人书法”,首先涉及到“名人”内涵的界定。过去的名人都是文化人,有文化成就才能“留得生前身后名”。现在是“注意力经济”。因为被注意,明星便成了文化名人,文化名人又成了明星。名人、明星已无处不在。通过一定的炒作,不论美名、臭名、善名、恶名,都能出效益。

所以,一些人毫无廉耻地认为,不管怎样,只要有人注意就好。各种名人看起来不同,其实有一点是共同的——赚钱飞快。通过媒体包装和推出的过程,就是把一个人变成“神”的过程。所谓的“神”并不是宗教性质的,而是基于大众崇拜而赋予光环的一堆人。其个人事迹被媒介加以放大渲染,在大众中形成认同积淀与模仿冲动。

名人有“名人效应”,其一颦一笑、一言一行都有进账,就连在衣服上签个大名也可以销售。这在商业化时代无可回避。对名人来说,搞书法不过是偶尔客串一下。某艺术类年展力邀本山大叔参加。对主办方来说,这到底是光彩之事还是丢人之举?赵的一件作品拍出几百万,是他的光荣还是书家的悲哀?说白了,“名人书法”只是名人赚钱的一条路子,毛笔和宣纸仅仅是临时的道具而已。最要命的是,这些名人都无一例外地打着“弘扬中国文化”的牌子,而实际上只是一种社会资源的占有与享用,其目的无非是将名气最大程度地转化为经济效益。

blob.png

“名人书法”弊大于利。对于这样的“带头作用”,我们宁可不要,因为偏见比无知更可怕。名人通常会认为自己占据了道德制高点,具有天然的免疫力和各方面的豁免特权。若经济利益扭曲了需要,在他们身上,便只看到名利,而看不到努力了。倘使一般人都认为书法非常简单,赚钱很快,那无疑是书法的灾难。

让我们仔细端详一下当下“书法圈中的名人”和“名人圈中的书法”。“书法圈中的名人”即通常所说的“名家”。他们所关注的不是书法,而只是借助“名人效应”获取现实利益。相对来说,这条发财路子似乎更便利、更省心。标准降低之后,书法变成“名人书法”,俨然一派,真是一种悲哀!“名人圈中的书法”则见证了眼下是一个“客串”的时代。所以,名人当教授、教授成名人,都不是什么怪事。实际上,就目前来说,拿“名人书法”和书法相提并论,实在勉强。“名人书法”中,只有名人,没有书法。

现今问题的严重性在于:名人很有名,批评者不过是一般老百姓,岂敢造次?故而一切照旧。把名人的光环附丽于书法,把对“名人书法”的批评理解为对名人的指责、恶搞,事实就是这样令人无奈。名人被抬举得如此之高,想批评也会感到心里发怵。不是怀疑自己的判断,而是担心那些拥趸的指责——

说名人不好,就你也配?先撒泡尿照照。

说啥呢?看懂了吗?自己看不懂还怪别人,赶紧提高欣赏水平吧!

你×被惯坏了,信口开河。板子都打到名人屁股上了,这还了得?!

他大爷的,脑子进水了呵?精神颓废了,专骂名人,想出名啊?

时下炒作成风、伪装成风、名人泛滥,铺张过头而成矫情,与传统文化氛围的缺失不无关系。不仅仅是书法领域,甚至整个社会,都没有了敬畏之心。比如历史戏说成风。戏说等于胡说。

很多事情已经胡扯到没边儿了,没有规矩,没有界限,处于一种混浊的状态,于是群魔乱舞,借机浑水摸鱼,捞取好处。“名人书法”是这个浮躁时代的写真,与真正的艺术无关。

当“名人”纷纷介入书法圈大肆活动之时,愈来愈多的有识之士开始意识到“名人书法”的危害性,奋起批评与抵制,整个社会逐渐从单纯的盲目崇拜、追慕渴望走向冷静分析、理性对待。名人成于社会的推崇,也会败于社会的唾弃,理当自重。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