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作品:记内蒙古画家彭义华
欧阳询书法与书论之文化境界
在中国书法史上,楷书是一种具有独特审美价值的书体,又称真书、正书,始于汉末,盛行于东晋、南北朝。楷书用笔灵活多变,讲究藏露悬垂,结构由隶书的扁平变为方正,追求一种豪放奇伟的美。现存最早的楷书遗迹,有魏钟繇《宣示表》、吴碑《九真太守谷朗碑》等。钟繇以后,到南北朝时代,大江南北形成不同书风,世称南派(以王羲之为代表)和北派(以索靖为代表)。南派擅长书牍,呈现一种疏宕秀劲的美;北派精于碑榜,注重一种方严古拙的美。到了隋代,南北熔为一炉,成为唐代书法的先导。
唐代书法是唐代大文化氛围的呈现
唐代书法中兴,名家辈出,在楷书美上追求“肃然巍然”、大气磅礴的境界,形成了以欧阳询、虞世南、颜真卿、柳公权为代表的刚健雄强的风格,与唐代时代精神——“豁达闳大之风”相适应。唐代碑帖成为楷书一大体系,对后世影响很大。这一时期的楷书名作有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虞世南《夫子庙堂碑》,褚遂良《孟法师碑》,颜真卿《颜勤礼碑》、《东方朔画赞》,以及柳公权《玄秘塔碑》、《神策军碑》等。
唐代书法以“尚法”为其时代审美特征。唐楷是唐代文化精神的重要标志。这一时期,不仅楷书家人数众多,楷书书论也为数不少,如“永字八法”的楷书笔法理论、欧阳询的“三十六法”楷书结构理论,均对楷书技法进行了全面的理论总结,推动了楷书艺术的进一步发展。
初唐最著名的书法家是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等。他们或以瘦硬浑穆、或以温婉柔润、或以潇洒舒展而丰富和发展了唐代楷书的风貌,并为其书法鼎盛时期的到来做了实践和理论准备。大体上说,初唐社会具有三个特点:其一,求国家统一和生活的安宁,注重法制意识和政治制度的更新;其二,建立国家强国意识和国家统一安定意识,展现唐王朝的宏伟蓝图;其三,创立大国文化精神、强化文化融合力,使经济发达、文化昌盛、国家富强。
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
唐太宗说:“虽以武功定天下,终当以文德绥海内。文武之道,各随其时。”(《旧唐书·音乐志》)于是唐初大兴儒学礼仪,建立新教育、选举制度,注重人才内在的文化修为。唐太宗非常注重书法的价值,亲为王羲之做传,并将其塑造成一座书法高峰。张彦远《法书要录》载:“于右军之书,特留睿赏,贞观初下诏购求,殆尽遗逸。”又载:“(太宗)尝以金帛购求王羲之书迹,天下争赍古书,诣阙以献。”这主要在于唐太宗看中了王羲之书法的不激不厉、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般的文质彬彬、温润妍秀、重意尚韵的美学原则,与唐初审美趣味相合。他在《王羲之传论》中赞扬王羲之书法是“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观其点曳之工,裁成之妙,烟霏露结,状若断而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直。玩之不觉为倦,览之莫识其端。心慕手追,此人而已”。由此推动了一场朝野上下的对书法“尽善尽美”的追求。唐太宗在《论书》中强调书法骨力洞达的美学要求和气韵冲和的美学范式及其意义:“今吾临古人之书,殊不学其形势,惟在求其骨力,而形势自生耳。吾之所为,皆先作意,是以果能成也。”
欧阳询书法展现唐楷法度之高度
欧阳询是中国书法史上第一位以楷书称著于世的书法大家,也是一位长寿书法家,活了整整85岁。欧阳询最初学习王羲之、王献之书法,后兼得秦篆、汉隶、魏碑之法,自成一家。后人称其书为“欧体”。
欧阳询曾以重金购得王羲之教王献之书法范本一本,数月赏玩,甚至因悟笔法之喜而难以成眠。他的书法,在隋碑峻严朴茂的基础上加以创新,用笔险劲,结体庄重,间架精密,章法森严。其代表作品有《化度寺碑》、《九成宫醴泉铭》等。
《化度寺碑》为欧阳询75岁时所书,共35行,每行33字。此碑在宋代断毁,传世拓本甚多,最珍贵的是上海吴县吴氏四欧堂藏本,现存上海博物馆。此碑笔法精绝,结体高妙,深合体方笔圆之意,风格雄健雅致,气象浑穆高简,是人书俱老的佳作。
《九成宫醴泉铭》为欧阳询76岁时所书,是其应诏之作。书写时恭谨严肃,一笔不苟,法度森严,笔法瘦劲,法度森严,于提按中见方圆,于疏朗中见险峻。其间架结构中宫紧缩,四维张开,伸敛有度,收纵自如,平正中见险峻,开唐楷方正峻利之先风,为学习楷书的典范之作。
欧阳询楷书笔法除了起笔和收笔有方笔圆笔、折笔转笔、疾笔涩笔、提笔顿笔、藏锋露锋、中锋偏锋之分以外,还特别强调笔画的刚健柔媚,即所谓“铁画银钩”。欧阳询在《用笔论》中对刚劲和柔媚两种不同用笔技法或风格加以形象概括:“刚则铁画,媚若银钩。”“铁画银钩”强调书法艺术应像“铁画”、“银钩”那样,具有明确的形象和质感。笔画线条似“铁”与“银”的不同质感,是由用笔的方圆、刚柔、疾徐变化造成的。书法反映的是形体美,因而必须使每一点画都给人以实在的形体感。同时,形体必须瘦肥适度,像“铁画”、“银钩”一样具有立体感,能反映现实中事物质地的美:坚韧、遒健(如铁、骨)和柔媚、盘曲(如银、游丝)。
欧阳询学书极为刻苦。据《旧唐书》载:“询初学王羲之书,后更渐变其体。”李昉《太平广记》卷二○八引《国史异纂》一则:“率更常出行,见古碑索靖所书,驻马观之,良久乃去。数步,复下马伫立。疲则布毯坐观,因宿其傍,三日后而去。”由此可见欧阳询学习书法的执著与痴迷。欧阳询的书法风格是险劲瘦硬、法度谨严。张怀瓘《书断》中说:“(询)八体尽能,笔力劲险,篆体尤精……飞白冠绝,峻于古人,有龙蛇战斗之象、云雾轻浓之势,风旋电激,掀举若神。真行之书,虽于大令亦别成一体,森森焉若武库矛戟,风神严于智永,润色寡于虞世南。其草书迭宕流通,示之‘二王’,可为动色;然惊奇跳骏,不避危险,伤于清雅之致。”从这段对比评论中,足可看出欧阳询在当时书坛无可撼动的地位。
欧阳询在《传授诀》中提出:“每秉笔必在圆正,气力纵横重轻,凝神静虑。当审字势,四面停均,八边具备;短长合度,粗细折中;心眼准程,疏密欹正。最不可忙,忙则失势;次不可缓,缓则骨痴;又不可瘦,瘦当形枯;复不可肥,肥即质浊。细详缓临,自然备体,此是最要妙处。”可以说,欧阳询将楷书的技法难度发挥到了极致,最后形成自己险劲刻厉的书写风格,同时确定了楷书用笔与结体的规范化书写。
欧阳询书论之审美文化意义
欧阳询总结出初唐书法美学注重中庸之美,骨力洞达、合乎法度。在“间架结构”、“经营位置”上,按照均衡、比例、和谐、节奏、虚实等美的造型规律安排字的点画结构的法则,通过字的点画书写和字形结构表现动态美和气韵美,成为唐楷构成的重要美学原则。在《八诀》中,欧阳询强调:“、如高峰之坠石。 。【注字1】似长空之初月。—若千里之阵云。︳如万岁之枯藤。【注字2】劲松倒折,落挂石崖。 如万钧之弩发。ノ利剑截断犀象之角牙。 一波常三过笔。澄神静虑,端己正容,秉笔思生,临池志逸。虚拳直腕,指齐掌空,意在笔前,文向思后。分间布白,勿令偏侧。……四面停匀,八边具备,短长合度;粗细折中。心眼准程,疏密欹正。筋骨精神,随其大小。不可头轻尾重,无令左短右长,斜正如人,上称下载,东映西带,气宇融和,精神洒落。省此微言,孰为不可也。”这里的论述充满了艺术辩证法和对书法结体美学原则的高度提炼。
更为精彩的是欧阳询在长期的书法实践中归纳总结出的楷书“结体三十六法”。它是中国书法史上最早、最系统的字体结构理论,对后世影响深远。《结体三十六法》对于如何使笔画分布匀称、偏旁部首组织协调、整个字重心稳当等做了具体说明。结体是书法作品风格表现和结字稳定的重要因素。字体的肥瘦、欹正、宽窄、比例,乃至点画组合的意态、趣味都是结体的运用。欧阳询在《结体三十六法》中通过对排叠、避就、顶戴、穿插、向背、偏侧、挑 、相让、补空、覆盖、贴零、粘合、捷速、满不要虚、意连、覆冒、垂曳、借换、增减、应副、撑拄、朝揖、救应、附丽、回抱、包裹、却好、小成大、小大成形、小大大小、左小右大、左高右低左短右长、褊、各自成形、相管领、应接等的辨析,将汉字构成与书法书写的内在美学规律和视觉感受的法度精审地表达出来。
一般认为,平衡对称和多样统一是字形间架结构最基本的美学原则。在历史发展中的不同书体有不同的结构规范。字的点画与虚白之间的位置安排因字体不同而变化。总体上看,甲骨文、金文、大篆,在点画与字形安排上,多运用随意生发、因势利导的审美原则,结体自然萧散、古朴拙雅。而小篆则开始走向严谨匀称的结体风格,字形为长方形,上紧上松,给人以秀丽飘逸之感。汉隶结体一反篆书纵长字形,而演变为扁长形,以谨严匀称、整饬凛然而著称。随着隶书中波磔的隐退和转化,楷书一变汉隶的扁横形,而形成中国方块字的基本形态。尤其是唐楷,更以其横平竖直、结构匀称规范而成为楷书的典范。
作为典型的唐人楷书的欧阳询书法,处处符合平衡对称的结字法则,字字四满方正。而唐代行书、草书开始打破书体的静态结构,变静为动,变整饬为流畅,从而在新的层次上发展了汉字的造型之美。离开多样统一的平衡对称,结构必然机械、呆板。多样统一法则要求字的间架结构一方面要平正,符合平衡对称法则;另一方面要险绝,具备平正与险绝相统一的结构形式。由此,书家在结构上更需重视结体行气和疏密韵致。在虚实相生之中,书法方得凝神造意的结构美。
欧阳询在《用笔论》中更是全面讨论了书法的结体问题:“夫用笔之法,急捉短搦,迅牵疾掣,悬针垂露,蠖屈蛇伸,洒落萧条,点缀闲雅,行行眩目,字字惊心,若上苑之春花,无处不发,抑亦可观,是予用笔之妙也。”又:“夫用笔之体会,须钩粘才把,缓绁徐收,梯不虚发,斫必有由。徘徊俯仰,容与风流。刚则铁画,媚若银钩。壮则啒吻而嶱嶫,丽则绮靡而清遒。若枯松之卧高岭,类巨石之偃鸿沟。同鸾凤之鼓舞,等鸳鹭之沉浮。仿佛兮若神仙来往,宛转兮似兽伏龙游。”字形间架结构必须符合对比照应的法则。没有对比,就无从求得结构的鲜明和多样变化;没有照应,就无从求得结构的和谐统一。对比方法很多,如粗细、轻重、藏露、方圆、刚柔、润燥、高低、长短、疏密等,都能构成对比。离开照应的法则,字的点画必然处于各自孤立、杂乱无章的状态,也就不会有结构美。中国建筑结构讲究节奏、空间,书法结体也讲究节奏、空间。书法和建筑都以创造意境为高,而意境的获得则有赖于虚实关系的审美处理。
欧阳询书法对墨色变化提出了很高的审美要求。墨色、墨韵构成书法作品的鲜活生命。书法讲求筋骨血肉的完满。水墨就是字的血肉。只有水墨调和、墨彩绚烂,才能达到筋遒骨劲、“血浓”“肉莹”的审美要求。枯湿淡浓、知白守黑是达到墨气氤氲效果的关键。润燥相杂,才能显出笔墨流润的气韵美。欧阳询《八诀》认为:“墨淡则伤神采,绝浓必滞锋毫。肥则为钝,瘦则露骨。”浓墨渴笔、水晕墨彰,都能显示出书法的气韵美。墨华晶莹、墨光华滋的用墨是书法作品郁勃生命的显现;而墨色清散、墨气袅然,则是书法作品虚实相生终归于大化的写照。墨实处为万物所生息,空白处任灵气之往来。
进一步看,墨法是中国书法用墨技巧中的传统美学原则。书法作品因墨色浓淡变化而产生不同的艺术风格。书法通过灵动神奇的笔法、云蓊烟郁的墨韵、险夷欹正的间架、参差流美的章法,出神入化地创造出元气浑成的艺术美,淋漓尽致地展示了书家的审美感受和精神文化境界,给人以高度的审美享受。
可以说,欧阳询的书法和书论紧扣时代审美的风尚,坚持将“法度”和“骨气”作为时代审美的制高点,获得了时代的审美认同,达到了初唐书法文化的高峰而被载入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