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远流长的中国书画历史 传承中华艺术瑰宝的独特魅力
落款不可小觑
现在,书法作品的幅式比起魏晋时大,比起明清民国时也大,一直朝着大的方向发展,大到一堵墙,顶到梁上。幅式大,便于倾情,便于挥洒,但也消耗了更多的气力和笔墨,几幅下来已是精神恍惚,颇觉吃力。一个书法家在这样的过程中,淋漓尽致地施展,快意纵横地运动,尤其是以行草书表现,幅式大才得以有如此效果。这和轻轻松松写小品的古人相比,是一个宏大的工程,复杂的过程。
有时不免觉得,大也有大的难处。但大幅、大力真的就好吗?
每一个书法家在构思时,都会注重其主要部分,即书写中的主要内容,或者一首诗,或者一篇文章,将其写出来、写成功是最重要的。我们通常认定的写得好、写得不好,也就是指这一部分,而没有谁会着力去构思落款的书写。在调动其自身的积极性的同时,也把一些强调的因素掺和进去,使书写变得不易起来。往往是主要部分完成之后,作者才舒缓下来,松了一口气,以为大功告成,剩下的只是落款。大多数人认为,和主要内容相比,落款是次要的,不过是宏大建筑边上的一处小景,信手可为,自如轻松,无须下力。
但是,实际上,落款的效果往往出奇地好。
很轻松的书写却有好效果,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书法家的心态,此时已经如释重负,内心怡悦,绷紧的意识完全松懈,致使腕下格外轻盈。落款的字径要小得多,枕腕而书可也,长长短短,一溜小跑,行止自如。和面对主要内容的如临大敌不同,落款的过程真实地体现了一个书法家的心理水平和技巧水平。落款是对主要内容的注解、补充,处于次要地位。但没有落款,一件作品无论如何也是残缺的,不能独立。落款精彩,与整体相得益彰,则足可称妙。古代的许多书法作品都没有落款,通篇展读,还是缺少了另一方面的补充,可见在书法创作的历史进程中,落款曾经被忽视过。当后人意识到落款的必要性时,它就成了一件作品不可缺少的部分。甚至可以说,不少书法家的落款比主要内容还要精彩,或者更能显示出书法家的才华———可是,书法家并不自知。譬如吴昌硕的许多临写石鼓文的作品,临写时笔调沉着笃实、古朴凝重,是尽全身之力而为之;一到落款,奔放开张的行草就涌了出来,动态的气息充满整个画面。
很显然,落款的动态是对静态的良好补充,就像袅袅余音,给人无尽的回味。
落款和落款也是可以对比的。一般地说,长款优于短款,由于绵长,如垂天之云,遥遥直下。有文才的书法家充分利用落款的机会珠玉铺陈,大大提高了整件作品的文化含量。不管幅式大小,这一类的书法家都有意无意地给落款留下充足的空间,在落款中见性情、个性,也见优雅、风骨。一个腹笥充实的书法家,会将落款处理得有声有色,令人过目不忘。譬如邓石如在对联“海为龙世界,天是鹤家乡”四边的落款,就使全联丰富了许多。与此不同的是短款,空间很小,小到只能落名姓、揿一个印章,只求简要、急切,导致观者获取的信息量十分微弱。
落款不可小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