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展览:徐雪村和他的《溪山访友图》长卷
谈谈“程式化”笔墨
从宋代开始,“程式化”的笔墨技法逐步形成。先看看所谓“院体”画的情况。
在当时的皇家画院内,最引人注目的是花鸟画。“院体”花鸟画虽然最重“形似”,但还是形成了一套精工勾勒又重彩渲染的描绘手法。这一脉传统,沿袭至元、明、清而不衰,虽然各代都有所创新和发展,但“工笔重彩”却成为一种固定的“程式”,至今为人们肯定和沿用。再看“院体”山水画的情况,“程式化”的程度又更进了一步。我们知道,南宋的“院体”山水画中占主要地位的是以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四人为首的一种风格。李唐原是北方人,南渡之后,就把他原来学范宽画北方山景的一套画法带到了江南。历经刘松年,演变到马、夏,他们就把范宽所创造的一套所谓“雨点皴”的笔法程式加以发展,成了所谓“斧劈皴”的新“程式”。
这里明显地可以看到既有继承又有创新。他们创造的这一套“院体”山水画的格式是很独特的——正因为这种“斧劈皴”的前身“雨点皴”的“程式”原是对北方山石的“模仿”,但现今却用来描绘南方的山水,又融进了江南风景的烟雾迷蒙的情趣;但更重要的一点是,他们都是侍奉皇帝的宫廷画家,因此这种山水画中又加进了许多纤巧秀丽的因素。其中马远的画最为明显,他的画中的一些山水树石的形态,人工雕琢味极重,因此也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对真实山水的“模仿”。这种所谓“院体”山水画,具有个性很强烈的时代特色,在中国绘画史上又成为一脉势力较大的传统。到明代演变为所谓“浙派”,其影响至今而不衰。
但是,传统绘画的“笔墨”技法的“程式化”进程,最重要的还是在一些“文人画”的创作中。首先应注意的是以“枯木竹石”、“梅兰松菊”一类自然物象为题材的“文人画”,“笔墨”的“程式”取得了较高的成就,原因又在于这些画家都是高明的书法家。由于受到书法笔法的程式性的启示,遂加快了“程式化”的历史进程。第一个重要人物,我们不能不推苏轼。
尽管苏轼的作品存世者已如凤毛麟角,他的画就可以说是历史首先问世的一种“书法绘画”,“模仿”自然物象的因素在历史上第一次遭到了有意识的排斥。由此开了个头,便如江河一泻千里,历经南宋的扬补之,以楷书笔法写梅枝,劲挺流畅;元代的赵孟 又把这种“程式化”的笔墨技巧推向了更完整成熟的境界。明清以来,又无不都是在这个强大的传统源头上继承并发扬光大、蔚为潮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