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书画 >

收藏要点:任仁发《秋水凫鹥图》

时间:2021-10-11 17:45:05 来源:

任仁发《秋水凫鹥图》

宋元以来,以太湖为中心的浙西地区水灾频发,危害甚大。元大德八年(1304),时任都水监臣的任仁发临危受命,疏浚河道,设置水闸,终于变涝为利。十多年后,吴淞江下游再现险情。他又不顾年已古稀,再度“出山”,使吴淞江下游转危为安。明初诗人顾彧在《竹枝词十二首》中赞颂道:“不是青龙任水监,陆成沟壑水成田。”令人称奇的是,这位治水能吏身旁是滔滔江水,案头则是涓涓水墨:他工书法,师李邕;擅绘画,人物、鞍马、花鸟无不精擅。元人杨维桢称其作品“法备而神完”,高丽人李齐贤盛赞其“用笔逼龙眠”。

任仁发(1255-1327),原名霆,字子明,号月山道人,松江青龙镇(今属上海青浦)人。传世作品有《二马图》、《出圉图》、《张果见明皇图》等。水利专著有《浙西水利议答录》十卷。

黄宾虹云:“周秦画言象形,唐以前重色彩,北宋重法,元人写意,明人墨趣,至清咸画学复兴。”黄氏此说表明中国画经历了形、色、法、意、趣(墨趣)五个阶段。元初正是中国画由工笔向写意转捩之际。但写意并非随意写,“遗貌取神”的前提是写形入神,正如清人恽寿平所说的“惟极似乃能不似”、“变化本由于刻画,妙而相参而无碍”。如果不能得其法、得其理、得其形,如何能得其神、得其韵、我们现欣赏的《秋水凫鹥图》(见左图),是任仁发传世作品中为数不多的工笔精品之一。此作系绢本,设色,纵114.3厘米,横57.2厘米,现藏上海博物馆。作品无名款,钤白文“任子明氏”、“月山道人”二印,曾被近人庞元济收藏。

画面绘凫鸭嬉戏、禽鸟相顾之景:凫鸭或在水中游弋,或在岸边理羽,彼此间充满了依恋之情。河岸上,丛竹与芦草摇曳风中,野菊伴随海棠绽放,毫无萧瑟之态;一枝海棠斜伸入画面,四只禽鸟啁啾鸣叫,给人以无限的生机。作品用笔匀细流畅、设色典雅和谐、构图丰富生动,既富丽工巧,又妙超自然。由此图可看出,任仁发不仅在状物上法度谨严,而且在营造意境上也颇具匠心。

1.jpg

任仁发的《秋水凫鹥图》此作系绢本,设色,纵114.3厘米,横57.2厘米,现藏上海博物馆

《秋水凫鹥图》在造型上逼真、生动:两只凫鸭一静一动,顾盼有情;涟漪轻轻回旋,坡石方直厚重,形成对比。在技法上,禽鸟、凫鸭、丛树以双勾填色,得“黄家富贵”之气;而水面、坡崖、岩石以墨色晕染,有“徐氏野逸”之趣。此图勾勒与没骨并用,浓丽与淡雅相济。四只禽鸟不仅安排得错落有致、设色富有变化,而且姿态各异———或俯身向左,或倾身右顾,或转颈旁视,或向上引唤。在布局上,画面上下缜密,中间开阔,疏密对比明显而又和谐统一。近景的双鸭形成“画眼”,与远处的飞禽相呼应。石畔、花卉互为依托,海棠盘曲向上,更显出画面的空旷。通过此图,我们既可以看出任仁发不凡的绘画功力,又可以看出他对物象观察的细致。据元人王逢《梧溪集》载,任仁发年轻时居所“皆葭荻茅筱”,且“日弋水禽野雉为业”。

正因为他笔下的花鸟来自于自己的细致观察和情感体验,所以才如此生动。

任仁发的《秋水凫鹥图》在元初花鸟画中属于上乘之作。他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明代的边景昭、吕纪等人就承袭了任仁发的画风,再度振兴了工笔重彩花鸟画。同样,任仁发等人的院体工笔花鸟画风对当代画家的创作也颇具启发性,正如刘国辉先生所言:“在当前西方文化扑面涌来的时候,我们呼唤写实的回归。我们不妨再提倡一下院体画,给‘法’和‘艺术’以更多的宽容,以此来校正、平衡市面上流行的虚妄和伪劣是很有必要的。”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