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麗和和花耀高级珠宝系列:大地之耀
贾又福教学成果的阶段性总结
贾又福先生长达60年的努力,可谓开宗立派,堪称一代宗师——在长达60年的时间里,他以先贤孔子的仁心、孟子刚毅式的努力,开凿了一条承载中国现代文化精神的视觉艺术运河。近三十多年以来,许许多多的青年学子,自觉地进入到这条以一个人漫长的艺术行程顽强开掘的运河,并在此后各自的艺术道路上,为时代的文化发展,做出了令人赞叹的个性化成果。展现在眼前的这册作品集,便是如是丰硕成果的切片报告,它是贾又福先生教学成果的阶段性总结。
在长达60年的时间中,经过不懈的思考、实践,贾又福先生将历史悠然久远而又充满独特魅力的中国画艺术文化的本真精神,切入到了现代语境,并且形成了一个既联接中国古代文化语境,而又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中国画艺术文化思维模型及其与之密切相关的风格类型。在当代世界极为需要文化多样性能以和平共处方式繁荣发展的当下文化时空,又福先生自成体系的那个特定的文化模型及其与之相关的特定的风格类型,具有极其特殊的价值与意义。而且,重要的是,随着时间的发展,其特殊的价值与意义,也许将会超过绘画本身而拓展到哲学、文化学研究领域。因为,贾又福先生的艺术成就的原始起点,虽然在绘画,但推动他的多元绘画文脉整合成系统且进入高层次的艺术思维模型的主要动力要素,则来源于他早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就十分注重的哲学、文化学的实践探索与思考研究。
贾又福先生对哲学、文化学的思考与研究的特点,是以“求诸于物,不若求诸于己”为原则进行的。而因此,这也形成了又福先生教学思想体系的一个重要特点。概言之,又福先生美学思想的形成,首先,是为了使自己的绘画进入较高的文化层次,他是把自己从技法训练到图式语言的精神显现的实践经验,纳入到了古代的画论承载的经典思想之中进行比照、参校来研究他的技法手段和精神图式的;其次,他是把这种“比照、参校”研究,还原为“现象学”意义上的中国画的本质;由是,哲学的研读、思考,与其反转过来经过再度的艺术实践验证,便成为贾又福先生青年时期不断循环往复的必修课。当然仍然重要的是,在如是的前提下,上述的“现象学”意义上的中国画的本质,经过如是的从形而下之技到形而上之道的循环往复的周流,最终使又福先生能够在自己的艺术实践中,把中国文化的本真精神变现成自己创作实践的审美自觉——这便是贾又福先生嗣后成功的最牢靠的哲学基石的本义。
纵观“贾又福山水画工作室硕士研究生班•硕士研究生课程班”授课十余年数百名学员的作品,均有其大致一致的家族相似性,但每个学员个性风格,仍然极为鲜明,并可以预料,其在今后的发展中,还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其鲜明的个性风格,大略可以分为如下六大类型:
第一,邬建、马刚、王石染、王丛、王一鸣、刘天鹏、冯璞、宋建设、刘聚国、张奎文、段昱隆、侯雪莹、田肃、李同茂等学员的作品,用笔气韵贯通,注重以具有音乐旋律般的笔墨造型,表现画面点、线、面复杂而丰富的干湿浓淡变化,其写生作品,能够既是一幅完整的画面,也是一幅有特定精神指向的创作;而其创作,一方面,往往具有鲜活的来自现实生活中的自然而生动的气息,另一方面,则具有与“时代强音”共振而和鸣的特征。这些学员的作品,属于以“比兴”式的笔墨图像符号完成的“再现自然式的构成型风格”范畴。
第二,杜凤海、白联晟、孙良利、孙宏涛、张学聪等学员的作品,有雕塑般的美感,气势浑雄博大、骨气洞达,注重以有意味的黑、白、灰的和谐对比乃至其强烈的冲突,来表达水墨材料肌理的特殊美感,故其作品往往显现出经过各自内在地建立起来的“文化模型”,通过“观化自然”,而显现“天地之大美”的审美特征,故其作品往往具有特殊的崇高属性。这些学员的作品,属于按“精神图像学”原理而以符号构成方式完成的以水墨语言表达的“纪念碑型”风格范畴。
第三,刘学惟、张习印、李一冉、张建华、赵秦、高巍、洪潮、董建顺、蒋海清、詹德祥、裴保印、胡明盛、葛涛、许华新、姜东等人的作品,讲究线条本身“书写式”的美感,故尔,他们的作品,气韵贯通、血脉活跃,乃是通过“入古出新”而形成的有组织的笔墨线条,使作品在“宏观探道”中,象征着一种“出淤泥而不染”的清凉、洁净的气派,准确地表达出了不同学派的中国古代先贤共有的那种崇尚清纯而朴厚的“诗意生存”态度。这些学员的作品,属于“新古意符号型”风格范畴,在当今消费文化自觉或不自觉成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情况下,他们的这种风格的绘画,具有特殊的价值与意义。
第四,范琛、刘祥莲、赵运虎、孙小东、许烨鸣、贾云娣、王巨亭、卢小平、孟宪琪、邓世华、王焕波、程茗、梁松林等学员的作品,有梦幻般的美感,他们的作品,乃是以“蹈道合气”的方式,表达了自然万物生机勃发的韵律美感;是以笔墨与色彩结合的方式,准确地表达了中国文化中特有与中国人的人生论息息相关的“诗意栖居”式的精神美感的特殊把握。其画面,犹如有男女高音领唱的多声部的恢弘壮观的大合唱,这些学员的作品,属于“诗化如歌浪漫型”风格范畴。
第五,赵小海、冯海涛、刘文隆、王四海、来支钢、孙景发、韦明、苏佑辉等学员的作品,注重画面在具有统一的大的色调倾向的前提下,表达画面精神“大意象”中显现出来的中国画笔墨的“显微结构”,并且,通过如是画面笔墨的显微结构,表达出画家特有的精神追求和人生境界。于是,其画面的笔墨技法和图像构成,也就因画家的精神境界的基本特征乃至其文化归属,而有了鲜明的时代特征。这些学员的作品,属于“以显微结构表现大的精神气象”的风格范畴。
第六,熊晓东、薛秀荣、陈会衡、张宝澍、于航、王树忠、王恪松、王绪安、刘杰、张猛、李圣峰、高中造、何宁、李元德、张承兵、闻超等学员的作品,讲究以精良的笔墨,变现境界的幽深,他们能够以中国古代“象数”理论,把握创作时的使笔用墨和图象构成,其画面的开合聚散,或表现出五代北宋画家所追求的精神风骨,或表现出明清画家所追求的自由恣肆的个性风采,这些学员的作品,应该属于“继承发展型”风格范畴。
如上所述,在以上“贾又福山水画工作室硕士研究生班•硕士研究生课程班”授课十余年数百名学员的作品中,不仅有大致统一的家族相似性,而且学员们的个性风采仍然极为鲜明,这除了与又福先生能够因材施教以外,还与他在学术上的思考息息相关。三十年前,当贾又福先生在教学实践中,告戒学生要“学一点哲学”的时候,曾经受到个别人的嘲笑,这似乎应和了《老子》所说“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见唐•孙过庭《书谱》),但事实上,又福先生对待哲学的态度,不仅仅是学习而已,他更重视的是通过对哲学的学习,在自己的知识结构以及文化素养中,建构起属于自己的艺术哲学模型,用以去“观化”自然大化。作为天才画家,又福先生当年就深知,一个优秀的画家,只有建构起属于自己如是的艺术思维模型,才能够通过“精神感应”、“观化自然”,而把自然物象的美感,通过“传移模写”,转化为以视觉语言为载体的文化符号。“贾又福山水画工作室硕士研究生班•硕士研究生课程班”学员们的作品表明,这些学员们的作品,因其有着鲜明风格走向与清晰的文化归属,虽然其思想境界深浅、技法水平高低有别,但在今后的发展中,一定还会因其鲜明的风格走向与清晰的文化归属,而攀上更高的艺术高峰。因为,他们也都在不同程度上,建构了自己的艺术思维模型。
一言以蔽之,历届“贾又福山水画工作室硕士研究生班•硕士研究生课程班”的数百名学员,都不是一般的初学者,专业基础都很好,有些已是著名的画家,但贾又福先生并不因此空疏地专以注重理论的方式进行教学,而是非常重视“操作”。事实上,又福先生的艺术美学思想,是一个以“技即是道”为特征的实践美学系统,它首先遵循的是“实事求是”、“格物致知”的原则,其次,则是围绕着既是“常理”又是“变则”的那个只有在中国古典文化语境才能够找得到的中国画的“是”,而使他的美学思想体系,成为一个以不断“求是”为方向的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模型。事实证明,又福先生给出的这个可以令学员们不断进境的模型,“一朝闻之”,则如酵母,倘能以一定时间酝酿,即学员们在艺术实践中,若能如贾又福先生青年时期那样,以“求诸于物,不如求诸于己”的方式深入地进行自己的学习与发展,那么,他就会因能够把贾又福先生一贯所说的“两端深入而取其中”、“以最大的力气打进传统,以最大的勇气走出传统”,以及,把贾又福先生一贯所说的“重在精神感应”和“以石观化”等原则,纳入到属于学员自己内在建构起来的文化模型,从而使自己的艺术道路,经过临摹、写生、创作反复实践探索的循环升华,而使自己作品的笔墨神采、风骨神韵、灵性精神,呈现出不断上升趋势。
综上所述,中国画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文化。贾又福先生在“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班”以及在“中国艺术研究院高研班”的教学,是在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观照下进行的。其总的宗旨是“法道”、“炼技”、“理用”三者融通于“一指”(即指向服务于社会的健康、和谐发展)。经过十余年的持续发展,其教学体系在他和他的助教们的共同努力下,越来越成熟,效果也越来越显著,经过短时间的学习,学员们即已经能够在深入生活的过程中,在注重师法造化的过程中,通过贾又福先生所一贯注重的“文以载道”,“宏观探道、微观探真”,“道通天地、思入风云”,以及,通过又福先生所常说的“入古者深、出古者远”,“以石观化”等原则,而把自己的画面视觉图像提升到了理想化了的意象境界了。当然,在此也还有必要说明的是,目前这样的学术成果,离贾又福先生的总体要求还差得很远,因为,学员们还需要在今后的时间里,以原创的方式,将来自又福先生那里的学院式的写实,与来自贾又福先生那里的入于古代经典绘画的手法这两种相对固态的文化传统,激活在当下文化时空,以便使自己的艺术创作,能够随同时代,适应崭新的变化着的视觉文化空间的需要。
总之,艺术是为人民服务的。而变化了的时代,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民”这个概念的历史属性。所以,艺术家要站在时代的高度,以“内圣外王”之心,胸怀“为王者师”的意愿,而与人民共同跟随时代发展。贾又福先生的艺术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如此,绘画的学习者才有可能进入有生命活力的文化河流。在这个意义上,贾又福先生的教学思想和方法,因其首先所注重的,无不是那些与当代智性因素紧密相关的古代技术,而其次,他所注重的,则是能为学员们构架起适应变化了的人民的需要而与具有现代性的绘画技术相关的知识结构。所以,他的这一教学思想体系,同样具有向现代结构主义符号学、向现代语言学转向开放的特殊价值与意义。这是贾又福先生教学思想体系最值得我们高度关注的本质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