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展览:詹庚西及其花鸟画艺术
欧阳中石说汉字
关于“规范字”
欧阳中石先生和我都是“教书的”(都曾经是中学语文教师),因而有许多共同语言。中石先生对“规范字”有自己的看法,我也对“规范字”发表过这样或那样的意见。
“规范字”,顾名思义,是“规范”了的文字。那么,“规范”是怎么回事呢?《现代汉语词典》说:“(规范是)约定俗成或明文规定的标准。”具体到“规范字”,便没有了多少“约定俗成”的成分,而只有“明文规定”了,因为首先提出“规范文字”说法的是政府的文件。2000年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这项法律,是在文化部、教育部和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1964年联合发布的《简化字总表》的基础上充实、丰富、修订而成。
用法律规范语言文字,足见国家对语言文字的重视。但是,无须否认,这一重大举措也引起了许多不同的意见。中石先生不止一次地对我说:“汉文字中可以出现简化字和繁体字,几千年从来如此。但‘规范字’的提法不大厚道。用政府文件‘规范’,如此一来,古书上的繁体字———准确地说,应该叫正体字———便都不‘规范’了。
关于“废除”
近些年来,一些专家、学者建议废除简化字。为此,我向中石先生讨教。
中石先生说:“我也听到了这样的信息。我认为,简化字废除不了,繁体字也同样废除不了。听说有关部门时不时地检查店铺的牌匾,发现有繁体字,便责令限期改正,否则就要罚款。但还没听说过哪位公民写了不规范的字而被检查、被罚款的。”
我提醒中石先生说:“要是在‘语言文字法’颁布以后还写繁体字,那可是犯法的呀!”
中石先生说:“从广义上说,法律必须得到足够的敬畏。否则,推行法治便成了一句空话。俗语所说‘有毒的别说,违法的别做’,便是敬畏法律的最好说明。但是,具体到‘语言文字法’,怕是很难彻底而切实地施行。因为,政府可以列表公布2236个简化字,并在全国范围内的一切印刷品上实行,但却没有办法从根本上废除繁体字。至于废除简化字的主张,在目前看,也是很不现实的。”
关于汉字
有一次,中石先生问我:“您知道几千年来最能体现汉民族的文化和精神的是什么吗?”我说:“是文字。”中石先生说:“外延太大了,应该说是汉字。”接下来,中石先生便娓娓道来,为我上了一堂生动而精彩的“汉字课”。
汉民族历史悠久、地幅辽阔、人口众多。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其语音极为丰富。一个字,不同的地域可以有各种各样的读音,但是不管这个字怎么读,字的意义不变。你可以用自己所掌握的方言去读,但使用起来,就必须体现这个字的意义。这一点太了不起了:从时间来说,今人可以通过汉字了解古人;从空间来说,北方人可以通过汉字和南方人交流。汉字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就自然而然地肩负起这一无比光荣的历史使命———这就是一种伟大的无可替代的凝聚力量,汉民族就是依靠汉字而生生不已、散而不分的。
汉字很神奇。像所有的事物一样,汉字也是从少到多、从简单到复杂而发展的。原始的汉字都是图画,文字学上叫象形。说太阳,就画个“⊙”;说月亮,就画个“注字1”;说山,就画个“注字2”;说水,就画个“注字3”……象形字都是名词,有几百个。
光有名词远远不能满足表达的需要,于是便在象形的基础上丰富提高。说“上”,便在“横坐标”上头加个标志,写成“注字4”;说“下”,掉个个儿,写成“注字5”。这种造字的方法叫“指事”。
用指事法造的字,数量很少,表现起来经常碰到缺盐短醋的情况,于是便在象形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提高。说太阳和月亮的光很亮,便把“日”、“月”拼合在一块儿,这就是“明”。说采摘,就画个树(木),在上面加一只“手”(爪),就是“采”。后来提手旁的“採”,比“采”的生成要晚许多。说休息,就画个小人倚着树,写成“休”。这种造字的方法叫“会意”。两个象形字合在一块儿表示一个意义,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因此,用会意法造的字数量不多。
用象形、指事、会意诸法造出来的字,毕竟数量有限,还是不能满足交流的需要,于是便采用形声法。所谓形声,是指汉字的两个部件:一个部件是意符,表示字的意义;一个部件是声符,表示字的读音。汉字的造字方法由于形声的参与而元气大增,阵容顿时庞大起来,其数量以倍数增长。
造字法还有“转注”和“假借”两种。转注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字可以彼此替代,如“老”和“考”;假借是说本来没有这个字,这个字之所以产生,是“依声托事”,令、长(zhǎng)是也。这是许慎《〈说文〉叙》的观点。段玉裁注说:“汉人谓县令、(县)长……令之本义发号也,长之本义久远也。县令、县长本无字,而由发号久远之义引申,转而为之,是谓‘假借’。”生成于转注和假借的字,数量极少。
以上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和假借等六种造字方法,被许慎称之为“六书”。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是历史上第一部字书,收录了九千多字,按汉字的形体及偏旁构造,设立了五百四十部,这些“部”被后来的字词典籍称做“部首”。
象形、会意、部首,可以看做是汉字的“三宝”。这“三宝”的内容实在是太丰富了,我们有责任认真学习和继承。当然,汉字要发展,就必须改革。但改革要慎重、再慎重。任何进步的历史,都是改革的历史。历史上的改革并非一律成功:有时经过改革进步了;有时改革了,效果不理想,还要继续改革。总之,既定的方向是永远朝前走。
几十年来,汉字经历了史无前例的重大改革,解决了一些问题,又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仍然有继续改革的必要。但是,对汉字的任何改革,都应该体现汉字本质,依附汉字的历史,使汉字更为实用、完善。不要损伤汉字的优秀品质,要对得起汉字、对得起先人、对得起子孙。
附记:在中石先生处聊天,如坐春风,是一件十分快意的事情。多次的闲谈,都谈到了汉字。这天得一点,那天得一点,于是便把所得整理成这篇文章,以期与离不开汉字的书法家们共同学习,提高对汉字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