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艺术:王问草书七言古风卷
李庭芝画像逃过一劫
七百多年来,宋末抗元名将李庭芝、姜才这二位忠烈的英勇事迹为历代扬州人津津乐道,此后,扬州人建双忠祠,以慰忠魂。近年来,随着“双东”的改造和建设,重建双忠祠的呼声日益提高,有关双忠祠的前世今生愈来愈受到世人的关注。昨天,居住在扬州的李庭芝第二十二世裔孙李忠平,向记者讲述了有关双忠祠的幕后故事,并首次展示了一幅历经浩劫珍藏至今的李庭芝画像。
画像藏于书柜暗板下逃过一劫
李庭芝画像
1962年,双忠祠被列为市级文保单位,1992年,房子拆迁后,出于对先祖的怀念,李忠平从废墟中扒出“扬州市文物保护单位”瓷牌及立于同治年间的“双忠祠”石额一块,作为永久的珍藏。不过,最让李忠平视为珍宝的,是一幅祖传的李庭芝的画像。“这幅画像当年在祠堂里都没有展出过,一直作为传家宝珍藏至今,从未给外人看过。”李忠平说。
在记者的一再要求下,李忠平从一口木箱里小心翼翼地取出一卷用塑料膜精心包裹好的卷轴,徐徐展开来,只见是一幅高约2.2米,宽有1.5米的画像,画中是一位正襟危坐佩戴官帽的老者,身着鲜艳的官服,画工细腻,十分逼真。由于画作并未有落款,关于画作的具体年份,以及是何方人士在什么情况下作的这幅画,现在已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这幅画最起码在同治年间就有了。”李忠平说,听他爷爷讲,同治年间,双忠祠从梅岭搬迁至东圈门一带时,就有这幅画像了。
文革期间,为了保护这幅画,家里人费尽了心思,最后是李忠平的奶奶想了个好主意,把画像乔装打扮后藏在书柜下的一个暗板里,关上暗板如若无物,就这样,画像躺在暗板里安然躲过了红卫兵的历次扫荡,最终神奇地保存下来。
李庭芝是李世民的后人
“我从三四岁就住在双忠祠了,一直住到1992年我四十多岁才搬走。”昨天下午,在李忠平的家里,这位李庭芝的直系后裔向记者侃侃而谈。在李忠平的回忆里,房子共有三进,共有四百多平米,均是木结构,除了居室外,最重要的部分是一座祠堂,祠堂共有三间,祠门向西,门额嵌有“双忠祠”石额。可惜的是,这些珍贵物品在“文革”时均毁于一旦。
鲜为人知的是,曾任南宋扬州知府的李庭芝是李世民的后人。李忠平介绍,家里收藏有一份民国35年重修的家谱,上面就清楚地记载了李庭芝这一支系为李世民第三个儿子李恪繁衍而来,在李庭芝英勇就义后,南宋著名的文学家和爱国诗人谢枋得感怀李庭芝忠昭日月,遂亲自为李氏家谱作序。
据悉,李庭芝的良好家风影响着他的世代子孙,李忠平介绍,他的祖父李祖荫就深受先祖的影响,在双忠祠内兴办学堂,朱自清兄弟便是他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