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书画 >

收藏要点:诸闻韵《墨竹》

时间:2021-10-28 13:45:03 来源:

诸闻韵《墨竹》

《中国书画报》今年第24期副刊版刊登了《潘天寿与“白社”》一文,其中提到“白社”社长诸闻韵。读了此文,不禁想起了我“投竹得梅”的一件事。

三十年前,我为使“文革”劫余仅存的诸闻韵遗墨《墨竹》条幅能得到妥善的保存,就郑重地把《墨竹》邮寄赠给诸闻韵四弟、时任浙江美术学院(现改名中国美术学院)教授的诸乐三先生。

1981年初夏,时在病中的诸老为表示对我的谢意,特地挑选了一件他病前创作的《墨梅图》邮赠我留念。由此“投竹得梅”之后,使我对有关诸氏昆仲艺术的资料格外留意。而今我收藏的《墨竹》(见附图)也由此而得,而且这件作品正是诸闻韵1932(壬申)年夏,时任“白社”社长时的手笔。在此就所知有关诸闻韵的生平和艺事简要地记述以下。

诸闻韵《墨竹》

诸闻韵,1895年1月(农历甲午年末)出生于浙江孝丰县(现属安吉县)鹤鹿溪村一户“耕读传家”(吴昌硕书题于诸家门楣)的家庭。他字汶隐,号天目山民,室名鹤溪仙馆,又名汶庐。其父系清季秀才,在乡里设馆教学,雅好金石书画。他自幼受此影响,爱好诗文书画。1915年秋,于吴兴师范学校毕业,受聘于孝丰县王氏小学任图画教师。未几,因其诗画得姻亲吴昌硕赏识,赴沪担任吴府的家庭教师(直至1925年初辞去此职。吴府的家庭教师改聘王个簃担任),并拜吴昌硕为师习艺,并由吴师推荐,加入“海上题襟馆书画会”,成为当时“海上画派”的后起之秀。

1920年,他受上海美专刘海粟校长之聘,任中国画教授兼艺教系主任(尚无国画系)。同年冬,吴昌硕为他订“鹤溪仙馆润例”。所作《风竹》,得吴昌硕赞赏,并跋曰:“郁勃纵横,风格为露,如篆如隶,如金错刀,板桥、复堂无此能力也。读竟书之,闻韵知音以为然否?”1922年春假期间,他回乡探亲与时在孝丰县小教书的潘天寿结识,并引为知己。旋介绍潘天寿进上海美专执教,并引潘拜吴昌硕为师。同年秋,他赴日本进行艺术交流及考察美术教育(教职由其弟诸乐三代任)。翌年(1923)春,他返校后,即与潘天寿“擘画添设中国画系,发扬吾国固有之画学”(潘天寿《中国绘画史·弁言》),在上海美专创设我国首个中国画系,并自任系主任,打破了当时上海美专以西洋画教育为主体的格局,成为近现代中国画教育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他又参与创办上海新华艺专(1926年)、昌明艺专(1930年),并且分任两校的国画系主任和教务长。作品《墨荷图》刊于《当代名人画海》(1931年中华书局版)。1932年春,他与潘天寿、吴茀之、张书旂、张振铎在沪发起组织“白社”画会,并被同仁推举为社长。

1937年5月他的《闻韵近墨》画辑在沪出版,仍奔波于南京中央大学艺教系及沪上各校讲学授课。同年秋,受聘于杭州国立艺专,由于抗战爆发,随校西撤。1938年元月,随国立艺专经贵溪转至长沙开课。国立艺专继续西迁,他由于所患肺病日益严重,不得已只能返回孝丰老家疗养。由于战乱期间缺医少药,延至1939年春病逝在家乡。

俞剑华编著《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所载“诸闻韵”辞条中,称其卒年为1938年,实误;称其“能诗,工写花卉翎毛,间作山水、寿佛,尤长墨竹,涉笔成趣”可谓允当。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